
迦葉與阿難
文/蓮花仁和
佛陀的十大弟子中,迦葉與阿難算是比較相左的兩位,迦葉皈依佛陀只用了七天就證得阿羅漢,而阿難直到佛陀滅度之後才證道。阿難一直都在佛陀旁邊侍候,記住了佛陀說過的每句話,文殊菩薩如此讚嘆阿難:「相如秋滿月,身如淨琉璃,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難心。」迦葉不僅僅是陀頭第一,也是禪宗第一代祖,而阿難則是第二代祖。
有一天,佛陀帶領僧團經行,天氣很熱,大家到樹下休息,附近有塊瓜田,有位女子守瓜,佛陀命阿難去化一顆來大家解渴。阿難依命前去,走到女子前才開口,沒想到女子很不悅把阿難臭罵一頓,叫他離開,阿難無奈只好空手回去。佛陀又命迦葉前往,迦葉心裡想阿難這個帥哥都不行,自己行嗎?但佛命難違,只好往前。沒想到女子看到迦葉,態度完全不同,一臉歡喜,不僅熱心的問候他,還主動送他一顆最大的瓜。迦葉抱著一顆瓜回來,佛陀才說無量劫以前迦葉與阿難都是比丘,他們一起走在路上見到一隻死貓,阿難看到死貓表現出很不削的樣子,捏著鼻子走過去;而迦葉則是幫死貓三皈依並埋葬牠,現在那個女子就是那隻死貓來轉世。
阿難最接近佛陀,學了最多的佛法,卻一直都沒修證,這讓迦葉很瞧不起,當佛陀還住世時,迦葉離開了僧團到遠方修行,彼此少見面。當佛陀圓寂之後,迦葉回來主持僧團,他們之間的矛盾漸漸地浮上來。
有一次,阿難帶領三十幾位年輕的弟子外出遊行,當時民間發生饑饉,阿難不會教弟子們節制飯量,善攝諸根,睡眠時保持禪思。當他們回到山門時,有三十個比丘已經還俗,只剩下少數幾個童子,阿難只好帶這幾位童子去見迦葉。
迦葉見到這種情況滿臉不悅開口便問:「說說什麼是群食戒?」阿難:「一、貧小家。二、多諸惡人以為伴黨相破壞故。」「既然你知道,為何還在世間饑饉的時候帶這麼多人出去遊行?只剩下幾個童子回來?你一點也不知道分寸,你跟你身旁的那些小孩子一樣,你就是小孩子!」「我髮已二色,怎麼還罵我是小孩子!」其它房舍的比丘尼聽到他們的帥哥被迦葉責備,很不服氣的反罵迦葉是外道,阿難看到這個情形,反過來勸迦葉不要生氣。
上述的故事只是小菜,佛陀滅度後,許多阿羅漢紛紛開始數落阿難這些年來服侍佛陀的不是。
剛開始阿難都有理由反駁,後來迦葉蒐集了幾個罪狀,來到阿難面前開口便說,阿難你犯了數個突吉羅罪(輕戒):
一、你三次勸請佛陀讓女人出家,以致如來正法少了五百年。
二、沒有請佛住世。
三、你曾經腳踏佛袈裟。
四、佛陀口渴叫你去取水,叫了三次你都沒有去取水。
五、讓比丘尼看佛馬陰藏。
六、讓女人的淚水滴到佛身。
阿難一方面眾怒難犯,一方面敬重迦葉,最終把所有的委屈都吞下去,忍了下來,向大眾懺悔才落幕。
佛陀滅度後,有位比丘大叫:太好了,那個老頭子死了,今後再也沒有人管我們這個不能那個不能了!迦葉見到這個情形認為應該趕快集結經典,首先要把戒律列出來。於是召集五百阿羅漢集結經典,這些阿羅漢都已經證得三明六通四無礙智。阿難煩惱未盡被排除在外,這讓阿難很沒面子,佛說過的每一句話阿難都記在心裡,偏偏他不能參加。
被羞辱刺激的阿難怎麼也不能忍受,於是發奮圖強,七日夜用功,終於得證。他來到大眾集結經典的場所,隔著門開口便說自己已經證得阿羅漢,迦葉叫他既已得證,就從門縫鑽進來,得證的阿難第一次展現神通從門縫鑽進去,開口便說:「如是我聞」,此後這句話就成為所有經典的開頭。
從迦葉和阿難的故事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。人們都希望生命中遇上貴人,而這個貴人不僅生活上或是心靈上都能幫助到自己,讓自己未來可以平步青雲,可以更幸福。而迦葉卻經常責備阿難,讓阿難沒面子,沒好日子過,如果換成別人,他可能會和迦葉大吵一翻,但阿難卻表現他從佛陀學來的修為,深刻地反省自己,砥礪奮發,最終獲得大成就。
迦葉就是阿難生命中的貴人。而能幫助我們的貴人,不一定都是順行的,逆行的反而幫助更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