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和敬 與 六念

 

 

六和敬

 

(蓮生活佛文集164《一日一小語》)

 

有人說:「人是永遠不和的。」又有人說:「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。」我漂泊在韓國大丘「八公山」的時候,就聽聞「八公」,八位修行的行者,「八公」不和,各自建寺,各自弘法,各不理各,都認為自己證悟的才是無上大法。於是——我想起「真佛宗」,想起「雷藏寺」,想起「真佛行者」,心中不免戚戚,悲從衷來.........。

 

佛陀曾說到「六和敬」的問題:僧是和合的意義,而和合有二義,也即是「理和」與「事和」。「理和」是證擇滅——行者一同修證寂滅為樂(涅槃)的真理。「事和」有六,即「六和敬」。

 

一、身和同住 —— 行者身體和平共處共住一地修行。

二、口和無諍 —— 行者勿吵架,言語上客客氣氣,不爭論。

三、意和同悅 —— 行者的心意平和,欣悅的心情。

四、戒和同修 —— 行者要守共同的戒律,同修戒律。

五、見和同解 —— 行者的見解是完全一致的。

六、利和同均 —— 行者的利益,不是私的,而是一體均霑。

 

佛陀當時提出的「六和敬」,到了今天,修行團體應該特別關切,我們不但精進於修證,同時努力於教化。寺、堂、會,應該人人融洽無間,自利利他,如此才能正法久住。佛陀說大家守「六和敬」有十大利益。在摩訶僧祇律曰:「攝僧、極攝僧、僧安樂、折伏無羞人、有慚愧者得安穩住持、不信者能信、正信者得增益、於現法中得漏盡、未生諸漏令不生、正法久住。」

 

這裡面的「攝」是「組織團結」的意思。我們是修行的行者,不能和世俗人的見解一樣,我們同修「真佛密法」,同證「身、口、意」清淨,同見第八識「如來藏」,真如、真我、真佛。行事不自私、行事不偏差、行事和樂、行事清淨、行事守戒律、行事融洽、行事合作。在這人世間,有什麼好爭的?爭什麼?行者共同修證極樂的「摩訶雙蓮池」吧!

 

 

六念

 

(蓮生活佛文集270《我所知道的佛陀》〈正思惟〉)

有一位弟子,在一座寺院,看到一尊菩薩,此菩薩相,很奇特:頭束高髻,戴寶冠,長髮披肩,斜披天衣,坐蓮台,左手按住下肢,右手指輕托右腮,頭斜低,沉思默想。弟子問我:「是何菩薩?」我想了一想,說:「思惟菩薩。」弟子問我:「這尊菩薩,很少聽聞,請問菩薩的來歷是如何?」

 

我說:這思惟菩薩是阿彌陀佛周圍的八大菩薩之一。名「脇尊者」。他是迦膩色迦王城的人 (古印度)。因為受自己的兒媳,驅趕而變為乞丐。聽僧人講佛法:「苦集滅道」四聖諦,覺悟後出家修行。

 

出家時,年歲已大。又被年輕的出家人冷嘲熱諷:耳聾眼花,記不住經文?牙齒脫落、言語不清?躬背駝腰、兩腿僵硬,如何坐禪?記憶力失,如何解經?比丘仍然深深的痛苦。後來,經過一位佛的顯現,指導他:「在佛法之前,人人是平等的。只要守戒律,正思惟,苦思苦想,讀誦經文,思索經文,仍然可以得正果。」

 

於是老比丘實施六念法: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天、念戒、念施。思三藏道理。斷三界欲。證六神通。得八解脫。由於不眠不休,從不懈怠。吃飯、靜坐、走路、散步……。全在思惟之中。後來成就了,就成了「思惟菩薩」。

 

我問佛陀:「思惟菩薩何以成就?」佛陀答:「正思惟。」

 

我問佛陀:「我想精進也是其中之一吧?」佛陀答:「六度法中的精進,遍佈其他的五度,精進是大口訣。」

 

我問佛陀:「六念法中,何以要念天?」佛陀答:「念天是天護持佛法,故念天也!」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