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真佛宗獅城雷藏寺主辦清明節超度大法會 (文/獅城雷藏寺蓮花凱星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2024 年 3 月 28 日至 30 日,由新加坡真佛宗獅城雷藏寺主辦清明節超度大法會。此次大會榮幸邀請釋蓮鳴金剛上師主持法會,法師團、講師和助教等護壇。釋蓮鳴金剛上師暌違四年,再次蒞臨新加坡雷藏寺,同時也給予了同門許多寶貴的開示。

 

拜懺大禮拜的意義

          3 月 28 日「南無觀世音菩薩大法會」,蓮鳴上師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頂禮佛的腳背?為什麼要觀想佛站立在我們的手掌上?因為在佛法中碰佛的腳背是代表「安住在佛的當下」。同時上師也解釋大禮拜並不只是做錯了什麼事才要懺悔,而是我們安住在佛的腳步當下;並跟隨佛的步伐走。

       3 月 29 日「八十八佛寶懺大法會」後,蓮鳴上師開示有關業力的主題。上師表示在佛陀經典裡面有幾個關於業障的比喻,第一個業障就如種子一樣,可以結成許多果實。第二個是如同習性,比如一位喜歡打麻將的人,某天原本和人約好去做義工,但是又會下意識地回去和人打麻將。第三個則是如同香水瓶,用完之後瓶子裡還殘留著氣味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業障會產生一種力量,讓人去做某些事情,這是因緣給予的課題,當脾性控制不好便會造更多的因果,進而將這份因果帶到未來。在佛法的立場裡面生命是連續的,生命從過去至今乃至未來其實一直都是同一個生命。這也表示即使在很久以前所做過的事情,待時機成熟了便會浮現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業分三種即身、口、意業。身業-殺、暴、淫。意業-貪、嗔、癡。口業-惡口、兩舌、妄語、綺語。以上這十個便是十惡業,若能守住這十戒便是十善業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上師還闡釋了定業與不定業:定業便是果報已經出現了;而不定業則是還沒有定下來的潛在業力。還有共業是指共同的障礙;如果是個人所面對的課題,那便是不共業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為什麼有的人惡事做盡還能享受富貴,而有的人一直行善卻依舊貧苦?上師闡述,在佛法裡面有兩個重點:第一個是「因」,第二個是「緣」;前面上師提過業障如同種子。當種子種下後,還需在相應的時間才能開花結果。不論善惡果報都會在「因緣」成熟之際顯現,在佛法立場裡面這叫「自作自受」。當中除了因與緣之外,還有一個重點便是因緣強弱的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佛陀在«四十二章經»裡說過,如果你供養一百個惡人的福報不如供養一位善人;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位守戒的人,以此類推。主要是看所供養的對象是誰,只要「因」對了便能得到相應的福報。如果今天你想要得到錢,就需要做出相應的佈施因緣。上師提到若要成佛必須福慧具足,而福慧是借由修行所得到的智慧。

 

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

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

          上師闡釋在佛法的立場裡面,因果的種子是不會消滅的。在佛經裡面有句經典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就是指不管經過多長時間,不論一個人的身份、地位及修行境界如何,這個因果都不會散。他說,佛陀行法時有兩種病。第一種偏頭痛,這是因為釋迦摩尼佛在過去世曾打過一條魚,因此那條魚的因果使得佛陀有這偏頭痛的問題。這表示佛陀是有因果,但是佛陀是沒有業障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佛法比喻業障就比如面前有一杯鹽水,裡面有許多鹽並且鹽的分量無法減少;但是如果你做了很多善事或功德,就猶如將加了鹽杯子裡加入許多的水,沖淡了鹹味。這個比喻是說雖然一個人造的業很大,但是只要做出相對福分的功德來沖淡這個惡業。雖然善惡不能抵消,但是可以沖淡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另外上師還提醒我們常念的財神咒其實是要配合佈施的,因為配合財神咒所得到的加持只是緣,還要配合佈施所種下的因,才能得到相應的福報。這是因為「緣」是由佛菩薩所加持,而「因」是需要通過人的佈施種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最後上師總結了四個重點:第一個生命從來沒有死亡過;第二個因果不能抵消,善惡不能抵消只能沖淡;第三個不管個人修行境界有多高,因果也不會改變;第四個我們要撒對的因,得到對的果。

 

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

        3 月 30 日「地藏王菩薩瑜伽焰口大法會」,上師開示提到在漢傳佛教裡面,根據原始佛教的說法。凡事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法,而沒有符合三法印的便不是佛法。

上師向同門闡述了三法印:

          「諸行無常」即所有苦樂一切的法都是沒有常態的,隨時會變換無常。「諸法無我」指的是緣起性空。「涅槃寂靜」指的是真空妙有,其中涅槃指的是自「我」滅了之後,才有一個真實的「我」出現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三法印是佛教裡面最根本的法印,上師解釋在傳統佛教裡面符合三法印的便是佛法,佛法的定義不一定是由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 上師接著為同門詳細地闡釋三法印:

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法門:「諸行無常」指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態的,在佛經裡有一種說法是「一彈指間,具有一百個因緣的生命;而一百個因緣的生命為一個刹那;六十個刹那為一念」。根據<涅槃經>所講一個念頭具足三千世界一切的諸法。還有一種說法是一念三千,所有諸法都是生命。三千世界所有諸法在一念三千之中都是生命所以叫做無常。第一個法門是告訴佛弟子世間沒有永久常態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法門:「諸法無我」什麼叫無我?無我分兩種,一種是「人無我」;第二種是「法無我」; 即指人空法空,沒有自性。這個便是緣起性空。在佛法三法印裡面有一句話叫無自性,一切事物沒有自性,所有的東西都會應因緣改變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第三法門:「涅槃寂靜」也就是佛法的根本印,不同佛教宗派中對涅槃的定義不同。

 

漢傳佛教「涅槃」的四個定義

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個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」指的是每個人本來就具足清淨無染的佛性,也具有涅槃妙心無二的佛性。在我們的心中,本來自性是清淨的,當我們說每個人都是佛是沒錯的。只是人們的無始無明跟一念無明,還沒完全消除掉。以見佛性的本質來說,本來自性清淨涅槃,每個人都是佛只是睡著了而已。因此輪迴涅槃,「輪迴」是代表睡著的你;「涅槃」則代表睡醒的你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個「有餘涅槃」所謂「有餘」是指有剩餘的意思,意指一個人還在世時就已經修成果位進入涅槃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第三個「無餘涅槃」意指一個人已經修得成就並且肉身已經不在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第四個「無住處涅槃」意指菩薩乘願再來,就是在祂的願力裡面再次來到世間保駕慈航。雖然祂們涅槃後獲得果位,但是祂們還是以自身的光來渡眾生。這便是「無住處涅槃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上師還提到一個重點:所謂的涅槃並不是等到一個人死後才算涅槃。上師舉例佛陀在三十歲時,在菩提迦耶明性開悟見性成佛。當時佛陀就已經處於涅槃之中,但佛陀仍舊是「在在處處都在禪定」、「在在處處都在涅槃」的當下。當佛陀開悟之後的第一句話就說:「奇哉,奇哉,一切眾生,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」每個人都是佛,我們只是被自己的無明煩惱蓋住了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三法印主要是為破除我執的法印,可以讓人好好地修行。三法印是符合四聖諦所說的教義。三法印所印的是了義的佛法。在此上師也教導同門當你要瞭解一個宗派如不如法時,應該要看它的核心思想才作出判斷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