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讀《無上究竟的淨光 - 蓮生活佛講解心經》的感悟

          偉大的聖尊蓮生活佛在1991年至1993年間於西雅圖雷藏寺講述了一部非常偉大的經典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講經內容後被整理成《無上究竟的淨光》這本書,時隔三十年弟子重讀此書,彷彿穿越回西雅圖雷藏寺講經說法時的現場。通過師佛淵博的學識和親切的語言告訴我們這本《般若心經》是真理,乃是超越一切存在的存在,是十方宇宙本來的大意義,一切現象是《心經》的展現。一切的現象根源於「空性」,「空性」的展現是一切現象。

          《心經》般若法門是六度大乘道最後成就的大法,所謂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不修般若無法成佛。學佛不是迷信的信仰,學佛需要我們懷疑,要有問題。比如生死問題、自我覺悟的問題等等,要我們觀察透徹,而以智慧成就,不是迷信成就,這得靠般若。所以般若法門是佛法的中心點,漸次演變為法相唯識,乃至般若的發揮。師尊在書中向我們詳細的說明了般若的心要。般若法門因龍樹菩薩大加弘揚而光芒萬丈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佛的一切說法有兩條路線,其一始終以小乘四聖諦法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為基礎,世間一切皆苦。煩惱也是苦,生死一大苦,有生必有死,生老病死等無不是苦。如何了苦?如何了脫?若不能了,如何?除非得道,滅了所有妄想煩惱,滅了所有的業力作用,方能解脫一切苦,離苦得樂。但是一切凡夫眾生以苦為樂,積聚一切苦,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當成現實之樂,所以佛說眾生顛倒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「觀」,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,觀著每個思想的起滅,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,這個是行的方法,也就是「觀照解脫」。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眾生的煩惱完全是因為看不破才有煩惱,假如能夠看破了,就不會有煩惱。要常常想這個世界一切的事情都是諸法皆空的,一種空相。就像我們平常修法打坐,如果內心沒有去觀察自己的心念,沒有關心,等於是呆坐。

          《心經》中的「五蘊皆空」就是身也空、心也空、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一切都空,身心也無,感覺也無。空了,沒有了,並非死亡;空樂趣,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找不到,沒有腰酸麻木等現象,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,那是受陰,也要空掉,妄想沒有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假如我們求神通、求清淨、求個境界,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。要念念捨,捨即佈施。念頭來就丟掉,能念念佈施,自然忍辱,忍即切斷念頭,合乎法忍,自然精進。念來捨之,去也不追,自然是禪定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師尊講解的《心經》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如此這般細說般若法門,無不是要一切眾生放下,真放下真解脫真自在。他起先從四聖諦法起講,最後又歸結到它。「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」,生老病死的煩惱都沒有了,又需要什麼智慧不智慧的法藥來治療呢?又有什麼成敗得失呢?「無智亦不得」得個什麼?本來無所得。「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」          當修行到這一步,無智亦無得,就算證得般若了。由觀起修,終於照到了,因此「心無罣礙」,休息也好、工作也好、出家也好、在家也好,一切心、一切法,不相妨礙。這時對於任何境界皆無驚怕之心,不畏生死、不怕輪迴。正因為悟到了自性般若的大智慧,所以沒有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,成就佛果。這個時候我們就發大菩提心覺悟有情眾生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師尊在最後強調,這一部經典完全在講空性,同時大家在修行當中也是有了覺受,但是要切實的把它證明出來,這個叫做「實證」,「實證」到最後就變成了「開悟」。我們平常的行為、言行像不像「佛」,努力去實踐「我就是佛」。看世界上所有的眾生都是佛,這個是平等沒有分別,就沒有特別的愛,也沒有特別的恨。真正的自在,沒有煩惱,無憂無慮,實踐這一種思想,這才是最圓滿的真理。所以才叫做「無上正等正覺,阿耨多罹三藐三菩提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愚弟子大鵬感恩和慶幸能與佛同世,成為您的弟子,聽聞佛法、深入經藏、了悟至上的真理。結合師佛現在講解的《維摩詰經》就更加容易理解般若智慧的真諦。

寫一首小詩:

萬象本無相,心境自清明。

覺悟在當下,了悟即菩提。

世間如幻影,苦樂皆隨緣。

空有皆無礙,自在觀自在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