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佛網路大學通識課程 【家庭關係、親子關係心理學】 (大鵬講師 授課)

(大鵬講師/簡介)

華夏中文學校 校長

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

心理督導       

高級心理諮詢師

互聯網主講《家庭關懷》《溝通影響力》《保持愉悅心態的方法》《道德經與管理學》

《真佛般若藏》有聲書發起人 

親子關係導師      

親子研學指導師 

情緒療愈專家 

個人使命(幫助更多父母成為孩子的成長顧問和生命教練!)  

 

 

積極的養育

完整的教育涵蓋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,家長是孩子成長的首要支柱,身為家長的我們首先思考:孩子出生後,生活最多的環境是哪裡?孩子出生到現在,接觸最多的人是誰?孩子學會的第一句話、第一件事,是誰教的?

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感覺到痛苦,那麼,你的方法一定是錯誤的!積極的養育就是積極的紀律、和善而堅定的態度。有家長、老師們對孩子採嚴厲控制、動輒懲罰。後來,又矯枉過正,走向嬌縱、溺愛。但其實過度嚴厲或嬌縱都不可取。

 

不同的教養方式

嚴厲型: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。過度控制,有規矩沒有自由,沒有選擇。

驕縱型:沒有限制,有自由但沒有規矩,無限制的選擇。

正面管教型:和善與堅定並行,有權威,有規矩也有自由,有限制的選擇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是什麼在起作用?

很多人認為嚴厲和懲罰有效,且效果立竿見影。懲罰確實能立即制止不良行為,但是人們往往忽略它的代價和長期效果。事實上,孩子會用以下四個方式的其中一種或全部,作為長期效果,回敬我們的懲罰。

憤恨--這不公平!我不能相信大人!

報復--這回他們贏了,但我會扳回來的!

反叛--我偏要對著幹,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。

退縮:a、偷偷摸摸--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。b、自卑--我是個壞孩子。

 

判斷管教是否有效的四個標準

1、是否和善與堅定 並行?無條件的愛(對孩子尊重、鼓勵)

2、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?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無條件的喜歡我(建立心靈紐帶)

3、是否長期有效(懲罰短期有效,但長期負面效果)

4、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,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?

      事實上,懲罰不會帶來改善的動力,孩子或許沒有意識到當下的心理動作,但是,他們未來的行為就是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的。

 

和善與堅定並行

        「和善」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,「堅定」的重要性,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,尊重情形的需要。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。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,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。

 

「和善而堅定」的語言

假設孩子和你頂嘴,「和善而堅定」的一種處理方式是:你先轉身走開,到另一間屋裡去。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,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,等大家情緒平復了,你可以再找孩子談一談,說出以下的話語:「寶貝兒,很遺憾你生這麼大氣。我尊重你的感受,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 今後,每當你不尊重我時,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。我愛你,願意和你在一起,因此當你覺得能夠尊重我時,就來告訴我,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。」(這叫心平氣和)
 

記住,生氣的當下,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。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,先讓自己冷靜下來,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,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,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。

  • 邀請孩子參與制定規則。比如制定使用手機的頻率。
  • 你今天能幫我做這件事,我內心非常的感激。
  • 我能夠感受到你對爸爸的愛。
  • 等一下就輪到你啦。
  • 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人的說法。
  • 我很在乎你,會等到我們能相互尊重時再繼續談。
  •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個好辦法。
  • 我們待會兒再說這件事,現在應該上車了。

 

提高孩子的自尊水準

挑戰在於很多父母認為,當孩子「故意惹惱」他們時,自己不應該和善。但是如果大人要求孩子要控制自己的行為,難道要大人控制自己的行為算過分嗎?只有讓孩子感覺好,他才會表現得更好。

 

行為以目的為導向

          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,包括孩子。但是,他們並沒有清醒的意識,孩子覺察能力很強,但解讀能力卻很差。

案例:

          2 歲的阿黛爾,在媽媽生下弟弟後,發覺媽媽給了小寶寶很多關注。她將此解釋為,因為小寶寶不會照顧自己,所以吸引了媽媽更多關注,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。她錯誤地認為,當自己也表現得像個小寶寶,愛哭,需要奶瓶,尿褲子,媽媽就會像關注小寶寶一樣地愛自己。結果自然適得其反,媽媽對此沮喪、厭煩,而非充滿愛意。阿黛爾的解釋並非事實,但她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,因為她的行為將取決於她所相信的事實。

 

「贏得」孩子

           你是要贏「了」孩子還是要贏「得」孩子?「贏了」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,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,「贏得」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,彼此尊重。人們通常用控制、懲罰,迫使孩子屈服來「贏了」孩子,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,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「贏得」孩子。

 

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(秘笈訣竅)

  •  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。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。
  •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,但不能寬恕。同情並不表示認同或寬恕,只是理解,最好告訴他,你也有類似經歷,同理心。
  •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。
  • 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。

          友善、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。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,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,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。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,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,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獲得自尊。否則,孩子可能會變成「討好者」。(家長表揚的語言很關鍵,同時要學會道歉)

 

十四天修復理論

          一位抑鬱症患者諮詢心理學家阿德勒說:「十四天我就可以幫你治療好你的抑鬱症,方法就是你每天為別人無償的做一件事」。就是中國人說的日行一善。

          事實上,如果當你嘗試著為別人做一些事的時候,你會覺得特別的愉快!我們一天中都有很多機會可以為別人做事,比如開車讓行人,比如乘車讓座。測試結果表明,讓了座的比不讓座的心情更輕鬆,那個不讓座的下了車覺得好累,因為他沒有社會價值感。為別人付出你會很愉快,你一天的心情都會很好。因為你的自我認同度提高了,社會價值感增加了。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社會價值感!

 

結語

       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,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,他是在試圖告訴我們:「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,並且對於它們有錯誤的想法。」孩子行為令人討厭時,其實就在向你傳遞一個密碼,希望你能破譯它的真正含義,糾正不良行為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,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的了解。

 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