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堂課談到積極養育中如何能「提高孩子的自尊水準」,養出「和善與堅定並行」的孩子,今天則要探討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,如此我們才能避免識別錯誤,真正的解決問題。
識別孩子不良行為後的目的
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。當孩子喪失信心時,他們會產生錯誤目的,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好開端,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,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瞭解。
注意我 讓我參與
孩子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,才有歸屬感。
˙把孩子引向建設性行為。
˙給孩子一個對大人有幫助的任務,比如給一個碼錶,幫打電話的你計時。
˙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。
˙一個大大的擁抱常常有效。
˙設置特別時光,定期陪孩子,不被打擾。
˙約定一些無言信號。
˙給孩子安慰,表達你對他的信任。
˙不管孩子的行為,關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。
˙愉快時,花時間訓練孩子。
˙閉上嘴,採取行動。
˙停止哄勸,拉住孩子的手,帶她去洗漱間刷牙,撓撓她的咯吱窩。
˙說出你的愛和關懷。
尋求權力
孩子變本加厲、屈從而內心不服、覺得自己贏了、消極對抗。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:只有當我說了算時,我才有歸屬感。家長或老師這時可以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,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,然後再按照下面的去做。
˙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,並請孩子幫助你找到有用的解決方案。
˙使用上堂課的「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」。
˙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們的權力。
˙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。讓孩子決定自己做什麼,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。
˙設定特別時光。
˙讓孩子參與建立日常慣例。
˙提供有限制的選擇。
˙讓孩子把他們的問題放到家庭會議上。
˙說出你的愛和關懷。
報復
孩子的回應是反擊、傷害別人、毀壞東西、以牙還牙,其行為背後的信念是我得不到歸屬,但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。家長或老師應主動的、鼓勵性的回應:
˙保持友善的態度,等孩子冷靜下來。
˙猜測孩子因為什麼受傷,表達同情和理解。
˙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。
˙反射式傾聽,啟發式提問。
˙你看起來很傷心,能告訴我發生什麼了嗎?
˙如果你造成了傷害,用矯正錯誤的 3R,3R 是指承認--「我犯了一個錯誤!」和好--「我向你道歉。」解決--「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。」
自暴自棄
孩子自暴自棄,其背後的信念是「不要放棄我,請給我一點鼓勵、肯定」。
家長或老師應該:
˙花時間訓練孩子,把事情細分到能體驗成功的簡單步驟。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驟。
˙安排一些小成功。
˙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,無論多麼微小。
˙放棄你對孩子的任何完美主義的期待。
˙關注孩子的優點。
˙不要放棄。
識別錯誤和觀念
第一條線索:受到威脅、傷害或無能為力,都會讓人有非常無助,以致於我們很快用憤怒作為第二回應把它們掩蓋起來。
第二條線索:當你要求孩子停止行為時,孩子的反應,對照以上類型,你就能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。一旦懂得,大人就會樂意去鼓勵孩子,而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。
如何對待十幾歲的孩子
同齡人的認可比大人的認可更重要。十幾歲的孩子常常把周圍他人的身體語言誤解為挑釁行為。因此,養育十幾歲的孩子時,必須格外注意表達清晰,而且不要妄加猜測。贏得他們的最好方式,是以相互尊重、相互平等的態度來解決問題。
自然後果
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任何事情,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。站在雨中,就會淋濕、不吃東西,就會餓,比如,孩子總是忘了帶午餐,你可以嘗試不再給孩子送去,讓他體驗忘了帶午餐餓肚子。但是,不要試圖說教「我早就告訴過你了……」。
邏輯後果
「邏輯後果」,要求大人或其他人介入。4R 準則。
1、「相關」Related 是指後果必須是與行為相關的。
2、「尊重」Respect 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責難。
3、「合理」Plausible 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題發揮,。
4、「預先告知」Pre-emp 就是預先讓孩子知道,選擇了某種行為將會出現什麼結果。
如果遺漏了四個 R 中的任何一個,就不能再被叫做邏輯後果了。理性時,人們明白自己的目的,但被情緒支配時,大人很容易把「贏得」孩子變成「贏了」孩子。
解決問題
積極的暫停
在解決問題之前,都會需要一段時間冷靜,而 「積極的暫停」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。和孩子溝通,在家裡設立「積極暫停區」。
1、在使用 「積極的暫停」前,將「冷靜期」的價值,以及解決衝突前的重要性告訴孩子。
2、讓孩子們佈置「暫停區」。提出一些期間幫助他們心情好轉的活動,比如讀書、玩玩具,為暫停區起一個他喜歡的名字。
3、事先和孩子商量好。
4、要教給孩子,當他們感覺好起來之後,如果問題仍然存在,要緊跟著找到解決方案,或做出彌補。
啟發式問題
比如:你剛剛做這件事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?你覺得怎麼樣才算是我們把這件事好好的解決了?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?不要輕易使用「為什麼」,因為這個句型聽起來很像在指責,會招致孩子的戒備。最核心的技巧應該是要幫助孩子開闊視野,有更多的選擇方案。
有效地運用鼓勵 提高孩子自尊水準
孩子們需要鼓勵,正如植物需要水。鼓勵他,並說出為什麼。肯定他的過程和動機,而不是結果。鼓勵,是給孩子提供機會,讓他們培養「我有能力、我能貢獻、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、我知道該怎麼回應」的感知力。通過「鼓勵」來幫助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,當失望感被消除的時候,不良行為的動機也就不存在了。
家庭會議
家庭會議應該每週一次,定下來就不輕易改變,要在全體一致同意的基礎上做出,內容包括對下周活動的討論,結束前應該計畫下周家庭娛樂活動,並且以全家人都參與的活動來結束。會議中的主席、秘書等角色要輪流擔任。冰箱是張貼會議議程的理想之所,議程從家人之間相互致謝開始,包括解決問題、計畫家庭活動、家庭娛樂,最後以娛樂形式結束。
結語
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著諸多評判、期望、指責、失望、憤怒。事實上,愛和快樂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,向他們表達無條件的愛,承擔起自己的責任,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,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說「不」,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「是」,是我們為人父母、師長可以和更應該採用的正確教養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