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8:看雲水僧天涯行腳 只為弘揚真佛密法

 

一期的文集導讀是介紹第 82 冊《蓮華大光明》、第 83 冊《煙水碧雲間 (上)》、第84 冊《煙水碧雲間 (下)》三本文集。這三本文集都出版於 1989 年,依照 盧師尊的生平時期劃分,此時正是開始進入「遊方時期」。所謂遊方是 盧師尊的心願,在他真正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(證道),有帶領眾生出脫三界火宅之能後,他最想做的,就是遊方 (行道),也就是隨著因緣行腳娑婆,將尊貴的真佛密法,傳遞給一切有緣的娑婆眾生。

讀者或許疑惑,為何 盧師尊堅持要以行腳的方式遍遊娑婆,行道度眾?所謂行萬里路,勝讀萬卷書,盧師尊是法王也是作家,一個作家若無豐富的生活閱歷,又如何能將生命描繪得入木三分、引發共鳴呢?因此細思一下,選擇當一個雲水僧,行者與本尊二人同行,似乎才是符合 盧師尊個性的最佳選擇。

自進入遊方時期後,盧師尊類似的遊記散文創作便多了起來,但提醒大家,千萬不要只將這類文集當成遊記,反而要多留意 盧師尊在字裡行間,所流露出來的無上智慧,這些都是 盧師尊在「對境」生起時,「第一念」的真實紀錄,若能用心思維揣摩,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加持與益處。

第 82 冊《蓮華大光明》是相當特殊的放光集錦文集。 首先 盧師尊強調此放光集都是弟子所攝,均以自然為主,而非刻意的造作,否則即是犯下「欺誑」的重戒。盧師尊認為放光照片有「光明、自然、清淨、自在、最勝、神通之義」…。能令眾生「啟信」,更是度眾的重要緣起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第 83 冊《煙水碧雲間 (上)》,此書可說是 盧師尊「遊方時期」創作的起點。在此文集中,盧師尊的足跡遍及美國洛杉磯的「金門大橋」、「孔雀園」;有加拿大的「哥倫比亞冰河」;有新加坡「聖陶沙島」、香港、關島、日本等地。更有多處真佛道場的早期開展紀錄,珍貴異常。

第 84 冊《煙水碧雲間 (下)》,此文集內容更加多元,不僅有針對當時 盧師尊面對外界毀謗的心路描寫,還有來自西藏重量級長老卡魯仁波切的公開認可,與悟明長老深刻的教外情誼,但更重要是各地草創道場旺盛的生命力,和對 盧師尊的殷殷企盼之心,對宗派早期發展的描寫,留下珍貴的第一手資料。現在就讓我們跟隨 盧師尊遊方的腳步,與佛同行。

 

 

82 冊文集是很特別一本文集,每一篇都以文字配合圖片的方式呈現。盧師尊在此書中,將許多同門拍到的放光照片挑選集結,以散文詩的手法來襯托放光照片的景致,並藉由放光照片道出每一種光,現起的緣起及殊勝功德。因此在序文中 盧師尊如此說:「我自知,『放光照片』是一種『真如緣起』,由於『真如緣起』才會生出一切萬法來,也才會放出一切光明來。」

在尚未有高速網路與社群媒體的 80 年代,這樣一本真實的放光圖文集,對有志修行的眾生而言,是相當具有衝擊性的。盧師尊藉由一張張弟子拍攝的放光照片,因緣際會撰寫此文集,並期盼讀者能心境清朗,塵念頓消,在充滿慾望及煩惱的境界中,最終能達心平氣和的心性。

書中 盧師尊解釋道,放大光明實有四大利益,分別是「善莊嚴利益」、「三昧莊嚴利益」、「智慧莊嚴利益」以及「福分莊嚴利益」,能洗滌行者一切諸惡染,引領行者入正定,令行者智慧及福分增長,消除邪覺與災厄。「我覺得『放光照片』確有它的價值與意義,有很多人看了『放光照片』,得到了啟發學佛,漸次的自淺至深,明白了不可思議佛法智慧神通的力量,各自領會而得證果。」

原來放光照片有莊嚴的一面,因為放光可以令人「啟信」,由於相信,而深入佛智。難怪有許多真佛弟子,本來是身體有疾病或是心裡有煩惱的,見到 盧師尊後一切疾病及煩惱悉皆消除,只因 盧師尊時時與佛同在,時時心平氣和,時時慈悲眾生放光加持,因此真佛弟子只要親自見到 盧師尊,便能化解一切障礙。

自第 70 冊《蓮花放光》文集後,第 82 冊文集《蓮華大光明》是第二本放光照片的集結,盧師尊希望讀者能明白,我們每一個人均能放光,只要皈依真佛實修真佛密法,直至精神力專一及靈力的擴展後,就能得到真實的相應,而這些放光正是修行鍛鍊的呈現。就讓我們再次進入 盧師尊與本尊、與虛空相應互融的大光明海中,看見智慧之光。

〈地神湧出光〉

在一次禮佛之後,我走出「真佛密苑」,我望著遠遠的雲天,日正當中,我走在平整的柏油路上。有一位遠方來的年輕弟子趨向前來,他問我,師尊拍一張照片好嗎?我答應好。我輕輕的舉左腳,輕輕的踩了一下大地。

於是,「堅牢地神」創造了一個神奇,從地中湧出光明來。光明「外白內紅」。從左腳之地下湧出。世人應該靜思一下,或能悟出一些人生真諦!

 

 

 

《煙水碧雲間 ()》是 盧師尊著作的第 83 本文集,出版於 1989 年。自從 盧師尊開始書寫靈書之後,純散文式的作品就越來越少出現。轉眼間從 盧師尊逢瑤池金母開天眼正式踏上修行之路,至今正好整整 20 年,誰又能料想到 45 歲的盧勝彥,竟然會來到大洋的彼岸,不僅仍堅持在尋佛問道之路,且剃度出家,最後還正式開宗立派,廣度眾生,而這一切都源於當年與金母的相遇之緣。

或許這就是人生,也是 盧師尊在 20 年後寫下《煙水碧雲間》的緣由,人生就如同漂泊的雲,所以此書的序文才叫做〈流浪的天空 (寫在書前)〉。可是怎麼感覺 盧師尊不是才 45 歲,才剛證得萬千行者難以企及的開悟成佛之境,才正要帶領真佛宗派振起騰飛,為何字裡行間,卻流露出想要引退幕後,雲遊而去的味道

「我知道,我將會變得更快樂。……因為,現實上的追求離我遠去。我不是真佛宗的宗主了,我也不兼任很多公司的董事長,不當委員,不當顧問,不任住持……。可以如此說。我把一切「名利」相關的事,全部放下。我成了真正的一位雲水僧。此刻的我,心胸無比的舒泰,彷彿自己變成了流浪的雲,將要在無盡的天空之中旅遊。」

也許這才是 盧師尊,正如他對自己的評價,對「自然」有一份特殊的情感,嚮往鄉野,嚮往花草樹木,嚮往溪河瀑布,嚮往看雲看山,這便是他最自然的天性。

在這一趟說走就走的旅程,盧師尊將帶我們領略那些或許我們到過,也或許是未到過的風景,但不論你是否到過,盧師尊都能以他無限寬廣的心,譜寫出一篇迥然不凡的篇章,正如他所言;「從今天開始,我會有很多很多平凡又平凡的筆記。可能地點來自不同的國家,而所謂的寫作,只是心靈上的一點一滴,是一些緣的重聚與分散,每一篇文章是「隨適」的創作。是平平常常的心靈去寫,不刻意去勉強自己動筆,是天馬行空的味道。就是把生活中的片段記錄下來。就是把行腳的心靈串成一串。當然更無所謂『得失』!」

在這本文集中,盧師尊將帶我們領略無數風景,與他彼時的心境。在美國洛杉磯的「金門大橋」,思「度」之一字,仍心念眾生。遊洛杉磯「孔雀園」,卻想起密教的「大孔雀明王法」,修之能「息災」、「除難」、「延命」。走過加拿大的「哥倫比亞冰河」,飲萬年冰泉;遊新加坡「聖陶沙島」憶眾生輪迴之苦;香港的人潮、關島的遺世獨立、日本的成田山大塔。還有世界各地殷切期盼 盧師尊的弟子,列隊跪迎師父的到來。

切換在避世與入世的複雜頻道中,對早已明心「證道」的盧師尊而言,正是「行道」的最佳歷練,所以這一部《煙水碧雲間 ()》,實是盧師尊的「行道」之旅啊!

 

 

84 冊《煙水碧雲間 ()文集,同樣是出版於 1989 年,此時 盧師尊將以他所證得的無上大道,為弘法利生,隨緣行走在廣大的娑婆世界,既弘揚真佛密法濟度眾生,亦遊歷人間怡然自得。

盧師尊最為世人所崇敬,亦為世人所毀謗的,就是他難以驗證的修持境界,更遑論他驚人的前世本源與來歷,真是信者恆信,不信者嗤之以鼻。正如他在此文集開頭以〈卡盧仁波切的入滅」為題所寫的序文中提到:

「西藏佛教實修最高成就的上師「卡盧仁波切」,於一九八九年的一月七日,轉寄給蓮生活佛一封信及三件禮物,這三件禮物如下:

一、卡盧仁波切親自簽名的法相一張。

二、哈達一條。

三、卡盧仁波切親捧蓮生活佛的法相攝影照一張。」

而來信的內容中,卡盧仁波切更是讚揚

「蓮生活佛是世界上,以華語弘法度眾生,實修密法,最高的成就者。也就是蓮生活佛是華人實修密法的最高成就者。我(卡盧仁波切),雙手捧著蓮生活佛的法照,是尊崇蓮生活佛,就如同雙手供佛般的尊敬。」

而同樣與 盧師尊情誼甚篤的「中國佛教會理事長」悟明長老,原訂在 盧師尊返台時前來接機,亦於此時囿於各界的壓力,最終無法前來相聚,甚至悟明長老也受到了攻擊,令 盧師尊心中亦感痛惜自責。有讚譽就有毀謗,無可攻訐時,竟有人懷疑 盧師尊的「工學士」學歷造假,殊不知畢業於「測量學校」的同學學長學弟甚多,懷疑不攻自破,實是無聊至極。更有因而 毀謗盧師尊的根本上師、毀謗 盧師尊的侍者、子女、朋友,凡此種種不勝枚舉。或許,這也是 盧師尊於世間「行道」的必經之路,正所謂「不招人妒是庸才」。

盧師尊的行腳之旅繼續前進,來到了極為偏遠的美國 阿拉斯加 安克拉志市,才知道原來這一個大城市只有二十萬的人口,而華人才有三百位。越是佛法到不了的地方,越是引起 盧師尊的興趣,沒想到前來參加弘法盛會的,竟有二百多位西方人,實是意外之喜。在阿拉斯加還遇上湖中鱒魚求皈依的神奇事蹟,令隨行者嘖嘖稱奇。

來到紐約,便有人獻上手寫的《高王經》感應紀實,主人翁竟是兩位被誤判入獄的黑人,可見只要有緣,盧師尊的救度不分國界,甚至不分法界。盧師尊也跟著入境隨俗,看了著名音樂劇「貓」的演出,逛了不夜城「蘇活區」、漁人碼頭、天使島、惡魔島

盧師尊曾說如何行止觀禪定之法,其中有「兒童觀像」之法,便如 盧師尊行腳之旅,觀過即放下,不掛於心,正所謂「萬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。」萬事萬物皆驚擾不了 盧師尊的道心。就如弟子供養 盧師尊勞斯萊斯汽車,他也是隨順自然,任緣來緣去。讓我們再次跟隨 盧師尊的腳步,行至碧水煙雨處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