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年宗委會與馬密總聯辦供僧 護摩 教育 - 中觀學概要

 

10 月 30 日,教育實體研習班進入第三天課程。長老蓮栽上師講授「中觀學概要」。

 

中觀學概要

這一門科目「中觀學概要」,歷時三節課,特別邀請長老蓮栽上師授課。課程大綱有:龍樹菩薩的生平與中論盧師尊的中觀思想中觀的根本論題(緣起、自性、空)中道的意義中道之實踐諸法實相

 

龍樹菩薩的生平

龍樹菩薩,是南天竺的婆羅門,約出生於公元二至三世紀。與馬鳴菩薩是最早宣揚大乘佛教者及論證大乘佛教思想性。其所創立的中觀思想體系為大乘各派所尊,是密教的祖師。

 

有「千部論主」之稱的龍樹菩薩

龍樹至龍宮閱大乘方等經典及《華嚴經》。南天竺鐵塔面見金剛薩埵,得金剛薩埵傳授一切祕密經典,《大日經》、《金剛頂經》、〈金胎兩部曼荼羅〉。龍樹抉取《般若》、《華嚴》等經的大乘思想,弘揚于南印度,並造了很多論著來宣傳他的學說,有「千部論主」之稱。

龍樹造《中論》和《大智度論》以釋《般若經》,造〈大不可思議論〉以釋〈華嚴經》,龍樹學說中包括《華嚴經》和《般若經》深、廣兩種法門。

 

龍樹為「八宗共祖」

           龍樹系的中觀學,也給予中國佛法的影響,非常普遍深刻;即使不屬於中觀的學者,也多表示崇敬,或依附於龍樹的教門。因此,龍樹有「八宗共祖」之說。

龍樹菩薩所造的《中論》,《中論》基本的思想是一切現象皆為緣起的、性空的、無自性的,而這個基本原則,又歸納為一個」」字。

 

蓮生活佛為「中觀應成派」

根本上師蓮生活佛於其著作文集第 269 冊《神通遊戲》之「我學中觀」一文寫到:中觀學,其內涵又深又廣,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。我本人對「阿底峽尊者」及「宗喀巴大師」非常的敬仰。對「中觀應成派」深具信心。

後來,我學中觀時,阿底峽尊者及宗喀巴大師均入我夢中。

阿底峽尊者解析八不中觀:

「不生。不滅。不常。不斷。不來。不去。不一。不異。 」

阿底峽尊者說:「生滅常斷來去一異,均是戲論。」

宗喀巴大師告訴我:「中觀有三派:中觀應成派。中觀自續派。中觀自續瑜伽派。」

根本上師蓮生法王告訴弟子們,祂所學的是中觀應成派。

 

盧師尊的思想

另外於蓮生活佛文集第 271 冊《七海一燈》之「凡事皆淡然」一文中寫到:

問:「盧師尊的思想是什麼?」

答:「我的思想是,一切皆無自性,也就是『畢竟空』。」

問:「如何實踐?」

答:「由世俗中,找出第一義的『畢竟空』。」

問:「如何才能找出?」

答:「有空互融、世俗與勝義互融、輪迴與涅槃互融。一切都是圓融的。」

問:「中觀的成就即是圓融嗎?」

答:「微妙而不可思議。」

方便與智慧合一。假有與實相合一。世俗與勝義合一。輪迴與涅槃合一。

隨後長老概述,要了解中觀,則須要了解因緣、自性、空、中道、諸法實相等含意。因緣則是細參十二因緣,萬事萬物皆無自性;空又有分破空:如禪定中可能會有這種現象,坐忘,一剎那之間突破時空或穿越時空。觀空:所見的好惡、美醜,都是隨觀心的不同而轉變的,故境無實體,故名觀空。

 

如何是中道

又如中道,是不落二邊。在正見的體悟實踐中,真實見一切法的本相。長老舉例如人之二手,左手是自身的手,右手也是自身的手,不可分割,也不能於中間,兩手都不是,即是不落二邊,沒有對立。

 

學員提問

課間有學員問到自性與佛性是否相同?長老簡單解答:佛性是清淨的。自性仍有善惡習性,如人對世間法的執著,自性清淨之後才稱為佛性。

 

依佛的正知見 才有成就

長老也解釋道︰然佛性、自性虛無縹緲,很抽象不易理解,要配合經過實修密法才得成就。今日是以理上的探討,方便指引大家修行,不要誤解佛陀所講的佛法,追尋祖師提出的理論,是有遵循的法則,依佛的正知正見才有成就。很多眾生修行過程中往往追求神通感應,產生偏差,不僅浪費生命時間,也得不到成就。

由於本次的內容包含很多經文不易理解,長老也安慰大家,如果還看不懂,慢慢看慢慢學,有一天可以像鑽木取火一樣,火會升起,這需要理論與實修配合,比較容易。這也讓記者想起,蓮滿上師曾講到,現在看不懂經文,是因為福德因緣不足,可以透過修行累積福德。

佛法不離方便,離開方便很難修行,以方便修行才能快速成就。是故中觀微妙不可思議,雙運才可達到中觀,乃方便與智慧合一;假有與實相合一;世俗與勝義合一;輪迴與涅槃合一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