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乘與大乘

 

佛教後來分「小乘」、「大乘」,金剛乘亦在大乘之中。小乘 —— 專注「戒律」、「禪定」。大乘 —— 專注「禪定」、「智慧」。也不一定是如此,小乘較自度,大乘較度他,其實「自度」、「度他」都很重要。

修行的果位可分:阿羅漢 (聲聞)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是四聖界。大致上,我如此分:修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聖諦,證阿羅漢。修「十二因緣」證緣覺。修「六度萬行」證菩薩。修「八正道」覺行圓滿,證佛。(這也是大概而已。)

我 (盧師尊) 說:「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,不管是那一個乘次,均不可偏廢,小乘是大乘之基石。學小乘學大乘都很重要。戒、定、慧都要修,都要學,而且不能間斷,不可褒貶。」

佛教後來分:上座部 —— 小乘;大眾部 —— 大乘。我們不用去理會大、小乘之分,重要的是「覺」,「覺」就是由「迷」入「悟」。迷 —— 眾生;悟 —— 佛。

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英國牛津大學教授「岡部林」博士,他創立「佛教館」。他對我說:「聲聞就是佛。」我說:「值得商榷!」

我解釋:聲聞 (阿羅漢) 在四聖中,在佛、菩薩、緣覺之下。在密教大圓滿九次第中: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、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、摩訶瑜伽、阿奴瑜伽、阿底瑜伽,是初學。

我認為:「聲聞 (阿羅漢) 不是佛。」《維摩詰經》中,維摩詰大士喝斥小乘阿羅漢,比比皆是,如何是佛?

但,在「心、佛、眾生」三無差別中,聲聞 (小乘),當然是佛。在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下」,眾生即是佛,聲聞當然是佛。在「一切眾生,斷盡煩惱果報者,是名為佛。」所以聲聞是佛。(《仁王經》)。

「佛即是覺。」聲聞當然有自覺。所以,我講「聲聞不能稱為佛,這也不一定對。」

所以,小乘。大乘。不可偏廢。這是我對大、小乘的尊重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