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7 - 幽居的盧師尊 依然承諾「不捨一個眾生」

       

   本 期介紹的三本文集,分別是第 109 冊《盧勝彥 的哲思》、第 110 冊《活佛的方塊》及第 111 冊《走過天涯》這三冊文集都出版於 1994 年,而這一年 盧師尊正好五十歲,也是移居美國的第十三年,更是進入「幽居時期」的第一年。上期我們提到,盧師尊正式於 1993 年公開宣佈開始「幽居」, 不僅令弟子感到錯愕,更多是對於 盧師尊做此決定的不解。

         其實 盧師尊這一生中許多重大的人生抉擇,都是出乎常人意料之外的,在台灣開放問事神算,迅速聲名大噪後,每日問事達三百人次,盧師尊卻於此時連搬五次家,就怕被找到。退役後原可在台灣繼續問事神算,甚至開宗立派,但 盧師尊卻於此時舉家移居美國,隱居閉關,就為成就開悟成佛的最後一哩路。如今正式在美國創立「真佛宗」,全球皈依弟子近二百萬,真佛旋風席捲全世界的巔峰時刻,盧師尊先於 1989 年宣佈辭去真佛宗宗主之位,又於四年後 1993 年宣佈幽居,不再主持法會,多次的人生大轉彎,頻頻令弟子與讀者驚掉眼球。

         然而雖然 盧師尊宣佈幽居,但至少不是退隱,盧師尊同樣日日寫作,也開始在「真佛密苑」日日 講授經典,幸好當時有錄下影像,成為我們日後在電視及網路上製作的「蓮生活佛電視弘法」節目的母片來源,雖然這已經是十多年以後才發生的事。

         按照一般人的認知,盧師尊才五十歲,全球知 名度正急速上升,甚至還未達顛峰,為何要人生大轉彎的進入「幽居」?如果您還是看不懂,盧師尊在《活佛的方塊》文集〈幽居的開始〉一文中,再次向大家說明他的心情:

         「我曾經如此說過,我將在未來的日子中隱退,走向『一無所有』的。在這一世,我曾經輝煌過:二百萬的弟子,主持過七萬人的大法會,萬人皈依的場面,登座說法,掌聲不絕於耳,鮮花供養,全世界三百個分堂,弟子夾道歡呼,在全世界飛來飛去,這些,都成了過眼雲煙。我知道,每一件事情,有了開始,就有結束,現在也就是結束的時候了。

         在幽居的日子,我將不再主持任何一場的法會,不再登座說法,我將成為退居者。我說,我的法輪已經轉了,現在應該是弟子們轉法輪的時候了。我仍然粉身碎骨的度眾生,我仍然不捨一個眾生,只是方式改變了。

         我將走向山,走向水,走向密林,走向純真的自然,走向一無所有,像彩虹一般的幻化。仍然是王陽明的那首詩:知世如夢無所求。無 所求心普空寂。還似夢中隨夢境。成就河沙夢 功德。」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1993 年的 12 月份,盧師尊正式對外宣佈,他即將踏入「幽居」的修行時期,於是,正值面世的第 109冊《盧勝彥的哲思》,遂即成為了 盧師尊在修行中「遊方」時期的最後一本文集,而接著下來的寫作,便邁向另一個新的里程碑了。

         「幽居」二字,只可以說是盧師尊在修行生活中的一個「代名詞」,由於「不捨一個眾生」的菩提宏願,盧師尊並沒有因此而遠離塵囂世俗、遁世隱居山林,相反地他仍在講經說法,講述 《圓覺經》和《佛學總說》等經典及著作,為使 眾生能無間斷的領受法益之緣。

         這部《盧勝彥的哲思》文集的內容,我們可以將之視為,盧師尊經歷「遊方」時期概括的歸納,一位大成就者智慧的思維沉澱總匯集,書本 裡全是佛法正思維的導向指引,乃至蘊藏著開悟者對佛法見解的大智慧。正如本書序文一開始,盧師尊便是用「我」是什麼?一句話,作為啟發讀者的思惟方向,並且以自身覺悟成佛的角度,寫出以自己對「我」字的見解,帶領人們進入佛法深具晢理的奧義:

          「我的這個『我』字,充滿了自信的一己的意志,我的精進毅力是無人可以比擬的,我 在創造世界性的大宗教,我這種創造的方法,是一名藝術家。我是完全像佛的一個人,我一 直想創造出完整的佛法,一個無懈可擊的佛法,使一些人毫無插手的餘地,這不是狂妄,而是精神思想的大成就。」

         文集一如本書《盧勝彥的哲思》的名稱,完全道出了 盧師尊對佛法體悟的思量,譬如在〈超級的智慧〉篇章中提到,他在閱讀《無量義經》時,意會到於世出世間中,「空」與「有」的關 聯,「有我」與「無我」之間的分別,和「苦」與 「煩惱」的依附之處。甚且提到密教中「實修」的重要性,指出「大智慧」雖然是從持戒、禪定的精進實修而出,然而卻不是佛學成就的終點,尚需要恪守發菩提心的持續,能把「超級智慧」 實踐在日常之中:實修與實行,才不會偏離佛法旨趣的正道…。

         總言之,書本的精彩內容,實在是不容錯過,故此,誠意邀請大家再來細心閱讀,領會文章內博大精深的哲思,將會使我們的心靈,又一 次的深深撼動。

 

〈向權威挑戰〉

     我以為,人是屬於藝術品,藝術品要人人欣賞,也要人人批判。我現在已是一件很美妙的作品了,這是靠著自我修正,及他人批判的結果。

     其實,一個密教行者,就是在「自我修正」,自 我修正就是「修行」,他人批判就是「教授」,要達 到成佛(完美的聖者),是要非常徹底的修行才行的。佛法裡的「止觀」,就是在修正自己。佛門密宗的「四加行」,就是消除自己障礙的最佳方法。

     諸惡莫作。

     眾善奉行。

     自淨其意。

     是諸佛教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勝彥文集第 110 冊《活佛的方塊》,出版於 1994 年,是繼第 35 冊《泥菩薩的火氣》與第 93 冊《西雅圖的冬雨》兩本文集後,第三冊專以評論式文章所集結的文集。我們都知道,盧師尊除了寫情的散文、寫佛道的靈書,論理的評論式文章,更是 盧師尊最擅長的文體之一。

         其實除了這三冊評論文章的專書之外,盧師 尊的著作中,其實大多帶有講道論理的意味,其所寫人事物常是微末表淺,但其寓意與貫穿其中的道理,卻常是宏大而深遠的,由於立意宏大,其理中正且堅實,常令 盧師尊的文章令人讀來爽 利,絕不拖沓。所以不論是談佛論道、針貶社會時事、或評論教界不良風氣等,盧師尊的評論之作,寫來總是讓人特別有一針見血之感。

         那麼 盧師尊為何會寫這些這麼多的評論文章呢?在《活佛的方塊》第一篇文章開頭,盧師尊便如此寫道:「我從年紀輕輕出道以來,到今天為止,活了半百,飽受指謫誹謗不斷。當 年,我拿筆當劍,引發一場又一場的激烈論戰,我為了端正社會風氣,提昇人類道德,痛斥宗教敗類,揭發騙局邪惡而『揮劍如雨』。我承認,我當年指責宗教界的種種不是,是基於先有他人的攻訐,我為個人的尊嚴而爭,我是擺出一副『防衛者』的姿態,也就是說,我並沒有先攻擊他人,是他人先攻擊我。其中,祇有一位人物,是我先攻擊他,這位最值得驕傲的人物就是 ── 林 ×。﹙唯有林 × 是例外﹚」

         其實,不論是講述佛道或評論時事,究其根 源,盧師尊都必須以理服人,能夠寫出一套完整 的論述,才能經得起世人的檢驗與論證。所以 盧師尊是無法避免與人打筆仗的,為了弘揚佛道真理,盧師尊選擇寫書度眾,就一定要將自己所證悟的真理書寫出來,但如此一來,便會動搖社會的傳統價值、加速教界混亂而浮面的信仰崩塌。 盧師尊道出的天機,令許多既得利益者無法繼續輕鬆獲利,甚至令障礙行者的天魔無所遁形,如此的 盧勝彥如何能不令宵小膽寒,欲至其死地而後快呢?

         所以 盧師尊的書,乍看之下,似乎只看到 盧師尊一直在罵人,然靜心細讀,便能從字裡行間強烈覺受到佛度眾生的大悲之心。要有如何巨大的勇氣和廣大的菩提心?才能讓一個人,孤獨的執筆,一往無前勇敢的站在世人的對立面。

         所以在〈「輕慢」與「指導」〉一文中 盧師尊如此說:「我寫這些評論,是在討論問題,提出我的見解,共同討論佛教界的弊端。我寫這些評論,我是就事論事,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。讀者若讀完我的批判評論,就會信賴我隱藏在背後的意義。我早就不是一宗之表,也非 宗教領袖,更宣佈退隱,所以,我依自己的歡喜的願望去度化眾生。」想要了解 盧師尊評論 下隱藏的真理和菩提心,請大家再次靜心詳讀這一本《活佛的方塊》,自能有所感悟。

 

 

勝彥文集第 111 冊《走過天涯》,出版於 1994 年,這本書的內容,是先前 盧師尊於「遊方時期」全球行腳弘法的記事與見聞,所經之處,包含了日本、香港、新加坡、巴哈馬等 地。所到之處,盧師尊都以他的直心,去感知、 去印心。因此,透過 盧師尊的文字行旅,讀者不僅能夠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,更能分享到 盧師尊見聞此景時所觸發的心中所感、所思、所悟,彷彿自己也真實的走過風景,更於心中留下印記,而不只是走馬看花。

         《走過天涯》這本書乍看之下,並沒有什麼穿越十法界的炫目神通,也沒有貫穿三世的因果 牽纏,有的只是目光所及的霎那所見,與全球行腳的當下所感,盧師尊在序文中如是說:「什麼是『走過天涯』呢?也就是說,我(蓮生活佛 盧勝彥)已經在這娑婆世界走了過去,已經達 到祥和與圓滿的境地,這就是『走過天涯』。 在這一生中,我用了很多時間在旅行,走過很 多的國家,很多的人與事,很多的感悟,我希 望用我的這支筆,憑自己的直覺,自己的想 法,一一的記載下來。我竟然發覺,原來在這當中,是有禪之悟的,也就是說,在這旅行的 過程之中,竟然有融會貫通的道理。」

         所以遊歷世界,盧師尊不只觀賞景物,更在於用心「經歷」和「感悟」。日本的「倉敷」, 在 盧師尊的筆下呈現了傳統的建築之美,其雅致有序的環境對應,展現了屬於日本文化的特殊訊息。走過日本的佛寺,有許多被稱為「靈場」,分別顯現了禪宗、淨土、密宗等不同流派的歷史氛圍。盧師尊與一日本宗教學者西山先生對談……

          西山先生說:「日本佛教式微了。」我問:「為什麼?」「日本佛教令現代的日本人提不 起興趣,大部分的人到佛寺,只是求福,現實的利益。佛教行者是經營佛教產業者,又有 誰去沉思冥想,又有誰去學習內觀能力?」 西山先生問我:「勝彥大師的宗旨是什麼?」 「明心見性,自主生死。」我答。「哦!太難了。」我說:「這才是佛法價值的所在吧!」

         來到香港,地小人稠,縱橫交錯的建築物, 人潮如浪濤洶湧,挑戰性最強的地方,全世界「勞斯萊斯」車最多的地方。香港人樸拙,但韌 力極強。低矮的陋屋與高樓大廈擁擠在一起, 龍蛇混雜,這裡是夢幻世界,也是最現實的世界啊!來到新加坡,一個致力於打造「全世界最乾淨的花園王國」,有政府嚴謹治理下的乾淨之美,也保留了一些過去英國殖民地的氣息,高大優雅的建築群,還有多元種族、各種宗教融合在一起的特色,有東方與西方交雜融合的衝擊與活力。

         一方水土一處風景,由景生情,盧師尊以觀照之心,在一國又一國、一站又一站的行腳中遊歷,也修練本心。讓我們一起重新溫習此書,和 盧師尊一起《走過天涯》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