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 期介紹的三本文集,是第 115 冊《明空之大智慧》、第 116 冊《黃河水長流》與第 117 冊《一念飛過星空》,這三冊文集分別出版於 1995~1996 年。這三本書的類型各異,有生活式的散文記趣,有走訪大陸神州的行腳遊記,還有短小精煉的方塊評論文章。乍看之下並不相同,然而仔細品讀,卻又似乎有千絲萬縷的相似之處。盧師尊在《明空之大智慧》中有〈畫裡面的神〉一文,或許能稍稍表達:
「我曾經磨了最好的墨汁,選擇一張最好的紙,用新買來最貴的筆,最寧靜的心情,泡 一杯濃度恰好的咖啡,先在腦海中構思了最佳的圖案,然後下筆。把整張畫紙塗滿了四分之 三。但是,我發覺某種『神』還沒有畫進去,我的這張畫沒有神,只是美工,畫好像是虛造 的,毫無內涵。最後,我擲筆三嘆,不了了之。
隨後,我看那剩下的汁墨及彩顏很可惜,就隨手亂塗,也不用心,無心的狀態去草草了 結。但是大筆一揮之下,乍見結構,竟然發現墨味十足,其神氣顯現了出來。我隨手染的 色,確是恰到好處,真神流露,再隨便點幾點,令人既欣喜,又震驚。我呆住了,這幅畫 內,『神』的很呢!令人一見,覺受大不相同。
精心畫的,無神!隨手畫的,有神!我有很多這樣的感觸,這算是大澈大悟,還是大惑不解?」
正所謂「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」,佛法也談「有心」與「無心」,盧師尊常說《真佛經》裡最重要的一句話,就是「以無念為正覺佛 寶」,或許有心便過於刻意,就是有所求;而無心則更趨近於「無念」的狀態,自然能「神而明之」。
以寫作為例,盧師尊說,他經常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沒有太刻意的去斟酌,只是多年日日不停地默默筆耕,自然久而久之練就「下筆如有神」的功力。而畫畫在此時,算是盧師尊剛步上軌道的新專長,雖然已經熟練,但還做不到每一次都落筆有神。但不論畫得如何,盧師尊仍然堅持每日一張畫,所謂滴水穿石,只要功夫用得深,鐵杵磨成繡花針,書畫一道,早晚一樣能練就「下筆如有神」 的境界。
呼應開頭所言,這三本書雖類型各異,但細讀後,卻又似乎有千絲萬縷的相似之處,其實那相似的感覺,就是每一篇文章,都有一種令人心靈悸動的神采呼之欲出。不論是生活散文、行腳遊記,還是方塊評論,每一篇盧師尊都賦予了它們獨特的神韻,真正到達了「下筆如有神」的超然之境。

第 115 冊《明空之大智慧》的文集內容,是 盧師尊以大成就者的智慧,寫出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見解和剖析,儼如最初佛陀在世身為尊貴太子時觀察世情,證悟出四聖諦法的真理一樣。所以,書裡序言一開始,便是充滿著盧師尊對佛陀的衷心讚歎:
「釋迦牟尼佛是長於思想的,假如他不是佛,他就是一位哲學家,長於思想的哲學家。祂凝視這個所謂的娑婆世界,其實就是凝視每一個問題,心中有了答案。我始終覺得:釋迦牟尼佛的答案是一百分,是光潔無瑕的,是穿透時間和空間的,是把一切障礙,一一的除去,一一的揭掉,是解剖式的一直到問題全部化為『空性』,變成佛。」
《明空之大智慧》這部書,是 盧師尊以輕描淡寫的文筆,道出正值五十一歲的他,過去在 佛教界所遭受到,心靈上巨創深痛的覺受,雖然他是一直追隨佛陀的腳步而行,並因此而成就佛道,仍舊是依據佛陀的教法去度化眾生。但卻因 為「通靈」,有「神通」,創立「道顯密」合修的真佛宗,便被佛教界判了「死罪」。
然而,盧師尊了解到在入世間裡眾生相本是如此,這樣才更需要去救度,更明白「六度法」 中忍辱波羅蜜的重要性,故此一直處之泰然,繼續走他以佛法度化眾生的道路,譬如在書中指出:「若以諍止諍,畢竟不得止,唯忍能止諍,是法真尊上。」
文集篇幅中有著盧師尊前半生的人生歷程,寫出他對佛法的體悟,指出生命在輪迴之中就像是天涯漂泊的無奈,亦有刻劃出「佛性」與「人性」的對比和對立之處,更有盧師尊以尋常不過的作畫形式,來比喻佛法精妙的奧義。並且,盧師尊在書上強調,佛陀度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中,智慧與神通力二者原是不可或缺,經典裡就常有佛陀運用「宿命通」來教化弟子的事蹟。
略懂佛法的人都知道,如來本有六大神通 力:宿命通、天耳通、天眼通、他心通、神足 通、漏盡通。這,也許是盧師尊以另一種溫柔敦厚的說法,來說明過往佛教界無理針對他的不 是,因為,「神通」雖未至究竟,但在方便法門上也有其一席之位,正如書上所說:「今天,我在此認為,智慧力與神通力同樣重要,要教化眾 生,也要攝召眾生。」
本書蘊藏著法王作家的大智慧:一切都是以「明空」為重點,說出「同體大悲」的深義,與金剛經裡所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的道理, 書中佛理精妙之處,讀之令人動容,以及道出 盧師尊「度化」眾生為己任的大願精神。因此,就 讓我們一起進入這般若海中暢遊,必將可得「明空」大智慧的精髓所在。

盧 勝彥文集第 116 冊《黃河水長流》,出版於 1996 年,全書紀錄了 盧師尊於 1995 年,終於踏上神往已久的大陸神州故土。雖然 盧師尊生長在台灣,但對中國大陸,又非完全陌生,因為 台灣的歷史教育,是唐宋元明清,漢滿蒙回藏,中國的歷史和地理,包含三山五嶽、長江黃河,都在 盧師尊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所以對神州大陸,有著既陌生又熟悉的矛盾情感。
盧師尊此行在經營旅遊業弟子的公關下,終於籌備成行,並由中國第一任駐美大使柴澤民先生出面邀請 盧師尊赴大陸神州旅遊。在柴大使向中國國務院報備下,盧師尊在北京遊訪期間,受到國賓級的禮遇及款待,入住釣魚臺國賓館十樓館的總統套房。一九九五年九月十日晚,前國務院副總理,當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吳學謙先生,並在國賓館的「養源齋」,舉行國宴招待 蓮生活佛盧勝彥、蓮香上師及隨行人員。
吳副主席說:「活佛蒞臨,是雙方友好的開始,希望多多來,中國大陸太多佛教勝地。」盧師尊則回應:「由於從小在台灣長大、接受教育,因此,讀了很多大陸上的歷史及地理等知識,所以內心期盼到此一遊,互相印證。同時,大陸是佛法昌盛之地,希望參訪五台山、 峨嵋山、普陀山、九華山…。」
往後遊歷各地,都有專人悉心陪同解說,讓 盧師尊更輕鬆順利的思古攬勝。首站就是北京的「雍和宮」,在「法輪殿」中,供奉乙尊高 6.1 米的宗喀巴大師銅像,絕對是不可錯過的重要密宗 勝地。有弟子驚呼:「哇!宗喀巴很像師尊哦!連酒渦都像。」盧師尊笑而不語,卻想起目前正在 美國西雅圖,講授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,正好是宗喀巴祖師的著作,而在講解中,更真實親見宗喀巴祖師,獲大加持。
在北京盧師尊還參觀孔廟著名的「除奸柏」,和刻滿四書五經的「碑林」,走訪了明清兩代的皇宮「紫禁城」,一面感嘆它的氣派,一面也嘆息古來帝王后妃今何在。精通堪輿地靈之術的 盧師尊,更遙看神武門外的景山確有來龍,然而,明清兩代何以如此不濟?原是「來龍」的氣數啊!令人感慨天下豈有不散的筵席。
在北京期間的一個晚上,西藏密宗十世班禪「額爾德尼」九十歲的老師父「夏魯活佛」來訪 盧師尊,十世班禪大師,是除了達賴喇嘛之外,西藏的精神領袖,而十世班禪的師父,其輩份之高,可想而知。夏魯活佛是直爽的人,與 盧師尊相談甚歡,也結下一份歡喜的法緣。
盧師尊更走訪「天壇」、「明十三陵」,登「長城」懷古悠思。爾後盧師尊從北京飛山西太原,參訪「永祚寺」、中國密教祖庭「青龍 寺」、文殊道場「五台山」,不僅龍天護持,更有無數神異事蹟伴隨而生。一代法王走訪神州,無形的法義實大於種種的外在形式,或許正如 盧師尊所言:「我來這裡是無為而為,只是奉獻, 只是佛緣。」

盧 勝彥文集第 117 冊《一念飛過星空》,出版於 1996 年,這本書的屬性,也是屬於方塊評論文章,都是近期盧師尊刊登在報刊的專欄集結。綜觀此書,一貫維持 盧師尊快人快語的風 格,所評寫的主題五花八門,但終歸不離佛法的正知見,標題乍看之下或許驚覺聳動,然而文章的內涵,無一不是為眾生導之以正的苦口婆心。
我們都知道 盧師尊的評論文章功力是相當爐火純青的,卻不代表 盧師尊好辯,而是因為 盧師尊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擁有圓滿智慧。所謂萬事抬不過一個「理」字,無理寸步難行。評論文章評的就是理,論的就是心,盧師尊是明心的聖者,不僅知曉眾生心,更通達一切法理,所以不管是評論佛法或時事,經常是一針見血,切中要點,自然給人辯才無礙之感。
因此細讀盧師尊的評論文章,是需要再三詳讀的,短短四、五百字,卻能字字珠璣、引經據典,通篇不含水份贅言,更重要的是,其立意發心皆為利他而非利己。譬如針貶教界亂象之文,不免提及個別教派的言語作派,但皆是可公評之事,乍看似乎具有強烈批判色彩,但宗教團體、出家僧眾,原本就是荷擔如來事業,在紅塵中弘法利生,若沒有真實修行證量,不嚴守法教戒律,攀附權貴,忘卻度生初心,是非常容易沉淪而不自知。所以 盧師尊必須提筆為文,做獅子吼,因為教界的亂象總要有人發聲,播亂反正,否則長此以往,劣幣驅逐良幣,普羅大眾更無法明白正確的佛法知見,眾生慧命將遭受巨大戕害。
另外對於佛學觀點的探討,譬如飲食上佛法的葷素之見?佛教的顯密之別?如何看待神通之力?如何達到禪定之境?何謂外道?為何要守戒…?這些佛法的知識,都需要積累,更需要明心見性、開悟證道的聖者與大善知識,不斷的諄諄提醒,隨緣教化,眾生才不會迷失方向。
一般人對僧眾有一種錯誤的觀念,就是他們應該閉關清修、不染紅塵俗世,更不應該去爭一 些什麼?其實僧眾也是人,當然有閉關清修的階段,但最終仍要在紅塵中修行發心度眾,具足六度萬行,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。
所以盧師尊寫下了《一念飛過星空》:「有人問我,為何書名取為《一念飛過星空》?師尊不是修證無念了嗎?如何還有一念?我回答他:只因為眾生雜念太多啊!我寫評論文章, 沒有一篇一章不是適合入世或出世間法之所需要的。希望有緣讀到的人,勿有『門戶之 見』,要以『誠心』、『深心』、『願心』去深深體會領悟,若能解其義味,則能入道,證真 如實相。」
學佛其中一道重要關卡,就是「正知見」的 建立,能以最簡短的篇章,闡述一個深刻的佛法 知見,而其中的佼佼者,非盧師尊莫屬,所以盧 師尊的《一念飛過星空》,您一定要一看再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