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期將為大家介紹的三本文集,分別是第 139 冊《諸神的眼睛》、第 140 冊《神秘的幻象》及第 141 冊《南太平洋的憧憬》。這一期的三本文集,文體各不相同,分別是「社會評論」、「靈異神變」與「旅遊見聞」,這三本文集的出版時間都在 2000 年。眾所週知,盧師尊正式隱居閉關就在 2000 年的香港「時輪金剛大法會」之後,自此,也開啟了真佛宗宗主 盧師尊長達六年的「隱居時期」。
自 1993 年起,盧師尊就曾公開宣佈辭去真佛宗宗主之位,並開始進入「幽居時期」。自此多年來,雖不正式主持法會,但弟子總是能見到 盧師尊。再加上寫作出版從不間斷,弟子對 盧師尊常掛在嘴邊的閉關念想,並不十分認真上心,總認為,師父應該只是說說罷了。直到 2000 年的香港「時輪金剛大法會」之後,弟子們才發現,盧師尊真的不見了。至此,真佛弟子們才幡然醒悟,盧師尊想要閉關,一直都是認真的。
從 2000 年這個時間點往前回顧,盧師尊寫書度眾已三十年,創立真佛宗也已十五年,皈依弟子達四百萬眾。他日日修法、寫作、弘法開示不斷,以常人的角度來看,辛苦工作了三十年,想放個長假應該不為過吧!但 盧師尊是個法王,眾生需要他,偌大的宗派,他能就這樣撒手不管嗎?其實從 1993 年 盧師尊宣佈幽居開始,就是在以身教示現,佛法最重要的三法印之一「諸行無常」,也以此教導弟子,凡事不必執著,因為沒有人能在一個位置上永久不變。
139 冊《諸神的眼睛》有一篇文章〈控告「釋迦牟尼佛」〉,描寫一位僧人,因憤恨佛教界兩位大長老性侵比丘尼,一怒上法庭狀告釋迦牟尼佛,理由是監督不周,縱徒為惡,所以釋迦牟尼佛有罪!這便是無明。所以 盧師尊如此教導我們:「無論聖賢怎麼做,都會有人批評。就算不說話,別人也批評。別在意別人的譭謗,只要自己的心自在如如,自己的心光明清淨,一切的謗言隨風而逝。」
那麼 盧師尊究竟從何時開始,決定要正式隱居閉關呢?或許第 141 冊《南太平洋的憧憬》,能解開我們的一絲疑惑:「我的這一生,致力寫作與修法,年齡痴長,也想到退隱以避塵俗,這即是樂林泉兮絕名絕利,隱岩谷兮忘辱忘榮。想到退隱,就想找一處天涯海角,真正清淨的洞天府地。此地最好沒有熟人,才能真實的避樊籠而隱跡,沒有人識得我是誰!於是,我與蓮香上師,在二千年五月六日,由夏威夷轉機,直飛『大溪地』。」
三十年了,就讓 盧師尊休息一下吧!我們衷心祝願 盧師尊,出世入世,皆能平安喜樂,清涼自在。

第139冊《諸神的眼睛》-書,完成於2000年期間,內容是 盧師尊鑑於當時宗教與政治的發展狀況,而以一個成就者於「出世間智」的角度,在書上寫出對社會現象的中肯評論,並附載有他對密教法義的剖釋,例如無上密部「密教雙身法」的淺論;密教金剛橛的傳奇事蹟;和密教「財神大火供」所引起的爭議等等。
尚有 盧師尊對宗派的未來發展之肺腑感言,這些對於修習佛學者來說,在瞭解佛法的真正含義上和未來修行的指向,都是有極為重要的啟示和助益。
書冊裡依著《六祖壇經》裡所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其中的道理與論點,純以一位聖者從「勝義諦」的目光來看「世俗諦」的作法,寫出兩者對比下的差異,促使所有的修行者警覺省悟,保持一顆清明的道心,不被麈世間的事物迷惑,貫徹始終地一心修行。
盧師尊引用當時出現的一些社會亂象,在文章內進行剖析和引導人們思考其中的糾結,道出世間的一切煩惱,始終離不開人性裡貪嗔癡慢疑的五毒。書中文句又仿如是天上神明的婆心直言,提醒眾人謹言慎行,常要心存敬畏,莫令惡念增長而壞了自身的德行。
盧師尊在章節裡,更寫出佛陀教導的以正理入正見之應對方法。
譬如在 <韓國和尚打群架> 一文中:「佛陀(釋迦牟尼佛)說,想要逃離人群而獨自清修是不實際的想法。因此佛陀組織僧團,每一位僧人要做的是,守住自己戒律,化解煩惱,不斷反覆的學習禪定,不產生惡業,互相切磋道業。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戒律,國有國法,寺有寺規,修行有修行的戒律,有了這些,才能有定規,有定規,使一切力量得以堅固而不壞。」
書冊的題材內容雖然廣泛,但隨著專注的閱讀和理解,將會令人產生深切省思、捫心自問的感覺,自然地生起警戒之心。這個相信就是作者的寫作原意。《諸神的眼睛〉這本書,就是要我們時刻觀察自己的心,亦重提到《覺世真經》裡所說:「勿謂暗室可欺,屋漏有愧,一動一靜,神明鑒察。」的道理。因此,誠意邀請大家重拾這部書冊,並祝 開卷有得。
<由「財神大火供」
引發的爭議談起>
密教利用「五欲」修行,以現實生活不離佛法為方便,歷代祖師已指出,能達到開悟成佛,有高度的絢麗遠景,可獲得一番更新。
但是,凡事有利亦有弊,由於人的無知,及根本的錯認,如果「五欲」修法被濫用,就變成了「五欲」修法的永遠傷害了。
顯教禁絕「五欲」,在清淨中成就。
密教轉化「五欲」,在清淨中成就。
密教所以是密教,就是這些「無上秘密」的修持方法,絕對不能公開!

盧勝彥文集第140冊《神秘的幻象》,出版於2000年,此本文集正是屬於 盧師尊在「幽居時期」中撰寫最多的「靈異神變」文集系列。這一年 盧師尊56歲,自他26歲蒙瑤池金母開天眼,遊歷天上界,得知前世因果,竟匆匆已過三十年。盧師尊常說:「第一次的仙遊,是我的真實看見,使我一心一意的修行,深信佛菩薩的啟示,道心堅固的走下去。我常常說,如果不是真實看見,如果不是真實覺受,今天的我,遭受各種打壓及迫害挫折,我早已退縮了。」
台灣自解嚴後,宗教信仰自由度大開,但也正因如此,以信仰為名,行斂財騙色之實的神棍之流,其生存空間也愈來愈小。所以在台灣創立新興教派者並不少見,但能如 盧師尊一般,在教界、信徒與普羅大眾的放大鏡檢驗下,一路走來卻始終如一、屹立不動者,幾希矣!原因無他,那就是:「盧勝彥是真的。」
無形世界的真假,世人若無天眼、慧眼,可說是完全無法分辨。然而,盧師尊告訴我們,法界的運行,其根卻仍源於善惡因果輪迴,因此當有人說他能見鬼神、能看三世因果,除了聽其言,更要觀其行,是否為發大菩提心的實修者,其實並不難分辨。而 盧師尊正是無欲無求,一心只為救度眾生的真修者、實語者,其神變系列文集能如此廣受普羅大眾喜愛追捧,最重要的原因便是「真實」二字。
在神變系列文集篇章中,除了不可思議的奇幻情節之外,那字裡行間所流露的,獨屬於 盧師尊的真誠與慈悲,自然而然溫暖讀者的心,更是 盧師尊的文字能攝召無數眾生的底蘊。譬如在〈天上樂曲〉一文中,盧師尊意外得知「慈航寺」的常意法師,十五日後即將歸天。由於二人平常即熟識,思之再三,盧師尊還是決定據實以告,並欲傳授密教長壽咒給常意法師,此法是無上法、最勝行,持誦就能救。豈知常意法師卻認為「死不可懼,顛倒妄想才可懼。」也令 盧師尊對其頗為敬佩。
然而十五日後 盧師尊再前往「慈航寺」,見寺中確有法事,內心頓感淒楚,驀然卻見常意法師轉了出來,心中大駭。原來確有法師往生,只是名為「常益法師」,而非常意法師。所以 盧師尊其實也沒錯,因為他確實聽到天官所言,只是同音不同字,鬧了個烏龍。
此事讓 盧師尊深感慚愧,但常意法師非但沒有怪 盧師尊,還請他看看「常益法師」究竟往生何處?盧師尊入定觀之,見常益法師去了大隨求佛母的淨土,已生成隨求天子。常意法師隨即取出「常益法師」遺留的幾本書,正是:「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」、「六隨求咒經」。常意法師非常激動:「我也要修大隨求佛母法。」最終向 盧師尊磕頭求法。
此文不僅有曲折玄妙的情節,更隱含 盧師尊待人以誠,時刻為眾生考慮的慈悲之心。他首先擔心常意法師不能接受或無法相信自己的感應與所見,但思之再三仍據實以告,而且願意無條件受予密法助其延壽。最終發現是烏龍一場,卻又深感抱歉,最後更無二話,滿常意法師所求,為其灌頂傳法。從頭至尾,盧師尊都處處為他人的感受著想,而非炫耀自己的法力,也正是這一份以眾生為本,心心念念在眾生的大悲之心,不斷讓神變系列文集成為暢銷榜中的常勝軍。

盧勝彥文集第141冊《南太平洋的憧憬》,同樣出版於2000年,其文體類別屬於天涯行腳的遊記。我們都知道,盧師尊在2000年8月於香港首傳「時輪金剛」大法之後,便正式進入了完全閉關的「隱居時期」,沒有任何人能找到他,但其實在本書中,盧師尊卻已透露出即將閉關的端倪。
在〈序 南太平洋的憧憬〉一文中,盧師尊如此寫道:「想到退隱,就想找一處天涯海角,真正清淨的洞天府地。此地最好沒有熟人,才能真實的避樊籠而隱跡。……想到南太平洋的島國時,精神為之一振,那不正是『天涯海角』嗎?在南太平洋,有三大島國:第一是『斐濟島』。第二是『三摩耶島』。第三是『大溪地島』,大溪地久聞其名,是世界的觀光勝地,雖是觀光勝地,但充滿了原始及粗礦的野性。我們先借錄影帶來看『大溪地』──我在錄影帶中,彷彿看到我自己的影子。於是,我與蓮香上師,在二千年五月六日,由夏威夷轉機,直飛『大溪地』。」
所以,盧師尊不僅早已在心中有了完全歸隱的念頭,更早早有了規劃,並與師母一同前往大溪地做實地的環境考察。我們都知道,盧師尊畢生修行,由於在軍中學習測量,加上曾為無數眾生堪輿陰陽宅,走過的名山大川不知凡幾,可以說高山流水,永遠是 盧師尊的最愛,過往在書中 盧師尊便常說:「看山、看水、了平生。」我們也因為 盧師尊的歸隱計畫,而有幸更加認識了這塊我們只聞其名,未見其形的南太平洋小島。
在〈風土人情〉一文中,盧師尊如此書寫大溪地:「島嶼形狀像魟魚,一個圓圓的頭,拖著長長的尾巴。人口約十六萬,周邊的小島甚多。這裡住的人,分三等:第一等,法國殖民地政府派遣在大溪地的公務人員及相關人員。第二等,中國廣東省的客家人,華人約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。第三等,即是大溪地的原住民。
這裡的交通標誌根本沒有,此地無巴士站,但卻是滿市集的巴士,大巴士如同大型的計程車。此地熱帶水果很多,治安佳。商店,很多是上午十一時,到下午二時關店門,因為該時段,天氣酷熱,大家關門睡覺。這裡的人,人人面帶笑容,待人親切!有一次,我的臉略嚴肅。他人看見,問:『為何不笑?』他說:『這裡是歡樂的天堂啊!』」
是啊!盧師尊一生救助了無數眾生的苦難,超度了數之不盡的亡魂幽靈,難道不值得在這麼一處山明水秀、無人得識的世外桃源,過幾年舒心無憂的日子嗎?雖然知道 盧師尊此生的首要任務,便是救度無盡有情眾生,但站在弟子的角度上,看 盧師尊多年來不眠不休地為眾生奔走,私心還是希望 師尊能夠過幾年清心幽靜的日子。
而大溪地,一聽就是相當休閒的南國之境,與塞尚、梵谷同為著名的「印象派」代表畫家「高更」,就是長住在大溪地,盧師尊也參觀了「高更博物館」,寫下感想如下:「看到他的素描及畫作,對於畫家高更,心嚮往之。高更反對虛偽與奢華,認為是人類心靈的大害,這點我有同感。高更也看不起人與人之間的小氣、自私、疑懼,互相攻訐與保護自己,這點我亦有同感。高更喜歡原始、粗獷、自然,喜歡大溪地。我亦如是。」想來如果高更尚在,盧師尊與高更,應該會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