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8:孤寂中的掌聲 閉關有更豐厚的收穫

 

期將為大家介紹的三本文集,分別是第 142 冊《夜深人靜時》,其文體是「靈異神變」系列,而第 143 冊《人生的空海》及第 144 冊《尋找另一片天空》,都是屬於「旅遊見聞」。尤其從《人生的空海》開始,盧師尊便正式進入了長達六年的「隱居時期」。

想起 2000 年底,當眾弟子從驚訝錯愕中反應過來時,盧師尊已經正式隱居杳無蹤影了。許多人還心存僥倖,抱著一絲期望的想著:「盧師尊休息一陣子就會出來了吧?」然而隨著時間慢慢地流逝,新的文集一冊又一冊的出版,鉅細靡遺的描繪著 盧師尊的閉關生活與心情點滴,500 萬弟子這才不得不承認,盧師尊是玩真的。

長久以來,真佛弟子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鷹,原本每天都有媽媽捕獵而來的吃食,無須擔心食物來源,更不曾想要練習展翅飛翔,因為壓根就沒思考過,有一天媽媽會不見了,直到某一天,媽媽真的不見了。

站在 盧師尊的角度,以他自己所言,想要閉關的心念,一直以來是愈來愈強烈,甚至在《尋找另一片天空》的扉頁中,盧師尊還談及過往,了鳴和尚早已隱性的告知 盧師尊,為了躲避○○○,閉關是最好的選擇,甚至說他自己就是為了遠離○○○,而隱居在集集大山。也許這是大修行者都會面臨的障礙與考驗,我們難以理解也不能妄議,但 盧師尊最終確實將閉關付諸行動,身為弟子的我們,也只能從字裡行間去體會根本上師的心:「我已過著離開掌聲的生涯,但是,我不會讓諸弟子失望,我早已獲得了法界的掌聲。從孤寂之中,我有當下的開悟。從孤寂之中,深深感受佛法的真義,我一領悟,就下筆記載,皆可讓人從中體會出真實、善良、完美的精神領域。我要告訴大家的是:我現在是流浪。也是在閉關。在另外一片天空中生活。佛菩薩賜給我有了更豐盛的收穫。」

而站在弟子的角度,我們更願意相信,盧師尊是為了鍛鍊弟子的堅固道心,用他的閉關,讓弟子面對自己本該承擔的生命之重。因為,佛法終要自己修,宿業終須自己消,不能永遠只依賴師父的加持。師父寫了一百四十本書,弟子不能只圖看個熱鬧,最終是要依教奉行、真心實修。待至 盧師尊出關之時,放眼所見,皆是昂然挺立,已能展翅高飛的聖弟子,若真能如此,相信這才是真佛弟子,能獻給根本上師最無上的大供養。

想要再次經歷那一段刻骨銘心的隱居時期,就讓我們一起透過這三本文集,細細感悟 盧師尊的心。

 

 

 

142 冊《夜深人靜時》的文集內容,是講述 盧師尊在每晚「夜深人靜」的時分,運用密教金剛上師的神變法力,先以觀想法把「睡床」變化成「蓮花」,作為修持「光明禪定」的前行,並在睡眠之中又以「出元神」的形式,隨緣應現於十方法界,將救度眾生「離苦得樂」的事情記述下來,而寫成一本以敘事模式為主的書冊。

盧師尊是希望透過他在書本裡所經歷的真實事件,讓讀者以第三者的視角,去感受事情發展的種種經過,跟隨著書中文句從佛法的角度出發,並作出思惟與解讀,於深切的體會中解除自我「執著」的捆綁,從而消除無明苦惱的困擾和修行障礙:「這本書,是我在『夜深人靜時』,『遊神』的記載,我想解除眾生的煩惱,眾生的苦及眾生的危機四伏。如果從書中,能體會法味,尋回自我,重歸一個精神安樂的家園,寧靜平安。對我來說,這就是我寫書的價值。」

藉由 盧師尊已是密乘金剛上師的尊貴身份,有著通行十方法界、隨心所欲如神仙一般的通靈能力,通過字裡行間告訴我們,幽冥界與諸法界內鮮為人知的境況。譬如在<自縊者言>的章節裡,便提及到「殘靈園」的境界,據書上所言,「殘靈園」是瑤池金母之女因悲憫眾生念念無明犯錯,而創建出來用作收容九幽橫死、殘缺不全的魂魄之所。在這個故事裡,便是要警惕世人,莫要輕言殺生,尤其是因負面情緒而引致自殺的行徑。因為在佛法上來說,自殺就是殺佛慧命,是很重的罪愆,而在世間法中,也是認同「生命誠可貴」的論點,兩者本是殊途同歸。

本書除了闡述諸法界的奇異見聞,尚有 盧師尊剖析微妙佛理,教導讀者判辨巧言令色的歪理邪說。為了避免讀者誤解書中文意,以為「靈異神變」文集,就是用崇尚神通、怪力亂神來吸引讀者,因而一再語重心長的解讀「神通」與「修行」的分別,希望引導一些因嚮往「神通」、產生執迷的人,重返修行的正軌。

譬如書中所說:「我終於了解『如來』的稟性了,神通與通靈,雖然勝過一切,其實也是極其自然的,也是最不經意的行為,在嚴肅的思考之中,『神通與通靈』只是修行的副產品,只是修行這一源泉萌生的。」

這部書冊雖只有短短的十三章節,但內容充實並引人入勝,既有深入佛法與心靈互動的指導,又附載有無上密「時輪金剛法」修持口訣的精要篇章,讀者又豈容錯過這部珍貴文集,願大家能手執一卷,閱後心開意解、法喜滿滿。

 

<賣綠豆冰的小販>

密教「理趣經」最主要的內涵是:「一切法,皆是清淨。」也即是:「一切作為,皆是清淨。」包含:慾、觸、愛、見、慢、色、聲、香、味……。因為一切法自性清淨,才能智慧到達彼岸。宇宙的現象,都沒有實體,所以形成了「一切皆空」,在「本質上是清淨的」。總歸一句話:密教是教大家實踐轉化。一切轉化成空。自能清淨到達彼岸。

 

 

 

勝彥文集第 143 冊《人生的空海》,出版於 2001 年,記錄了 盧師尊於 2000 年八月底及九月,遊歷日本四國島,空海大師所建立的八十八處靈場(寺院)。此時正是 盧師尊在香港「時輪金剛大法會」上,宣布將正式進入隱居閉關的時間點,可以說,日本八十八靈場之旅,就是 盧師尊閉關時期的正式起點。

因此,這本看似是遊記的寫作,因為心情不同,也有了一絲不同的況味,盧師尊在序文中便說到:「如果讀者以為這是一本『遊記」類的書,說是也是,說不是也不是。我想告訴讀者的是,本書絕不同於時下一般流行『遊記』的書。因為我的行腳八十八處靈場,不是光用我的腳及眼睛就已經了事了。說起來也許一般人會覺得駭然,在我旅行之中,帶著一群不可思議的靈,去親身經歷不可思議的事,就光憑這一點,就有別於一般『遊記』的書了。

不要看我只是簡單的合掌,只是在靈場巡行,走了一遍。在這走了一遍,就有了『心中豁然開朗』,就體驗了個中的『人生』,『煩惱』也能在瞬息間煙消雲散,自己身心達到不可名狀的境界。」

當年初次閱讀這段文字,只覺得莫名的感動,盧師尊真是證道高深,一篇遊記,竟也書寫得令人備感玄奧。後來 盧師尊透露出,原來空海大師也是 盧師尊的轉世之一。不禁令人回想當時決定閉關,隨即踏上日本的八十八靈場之旅的 盧師尊,踩著自己前世的足跡,再次一一巡禮,那恍如隔世的大輪迴,如何不令人感慨喟嘆。

正因如此,下面這一段話,才更令人深感震撼:「我在八十八處靈場(寺院),常常看到了一塊石碑,上刻幾個大字,這幾個大字是:『人生就是遊歷。』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,就讓我心中大駭。仔細想想這幾個字。很淺顯。很直接。很自然。像日月運轉,像春夏秋冬,像生老病死,像幼稚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。......人生不就是遊歷嗎?

我知道弘法大師(空海),在圓寂前講的最後一句話,他說:『我就要去旅行了。』這是一句很平凡、很平常的話。但,你知道嗎?這是:『生死的覺醒啊!』」

空海大師是隨日本國遣唐使船來長安求法的「請益僧」,更獲得青龍寺「惠果老和尚」賜與阿闍梨及金胎兩界灌頂,並將密教的無上大法帶回日本發揚光大,成就了他學法弘法的偉大成就。如今 盧師尊前世舊地重遊,彷如引領讀者,與空海大師結伴同行,令人讀來倍感暢懷。歡迎大家一起重讀《人生的空海》,與 盧師尊二人同行,一同遊歷日本八十八靈場。

<附錄─惠果老和尚與空海大師>

唐代宗大歷年間,高僧惠果奉旨主持青龍寺。他是佛教密宗的祖師之一。惠果毫無保留地把「真言大教」等密宗大法,一一傳授給空海,親封空海為「真言付法第八祖」,賜他「遍照金剛」法號。

空海勤奮好學,還學會了書法、繪畫等多種中國文化藝術,以及修路、架橋等先進生產技術。空海學成之後,告別惠果束歸日本了,惠果思念空海不已,便命人在寺中築起了一座高聳的木塔,名曰「望空海塔」。惠果經常登塔東望,彷彿看見,空海在日本廣宣密教,成為開創東密的祖師;彷彿看見,空海利用中國文字來創造日本的一種文字;彷彿看見,空海首次開辦庶民私學「綜藝種智院」,傳授中國文化藝術和生產技術……

 

 

 

 

勝彥文集第144冊《尋找另一片天空》,同樣出版於2001年,接續143冊《人生的空海》,繼續伴隨 盧師尊遊歷日本八十八靈場,包括湯川寺、普門寺、富士山、東京、奈良、群馬藥王寺等。緊接著前往佛羅里達,及南半球的澳洲、大溪地等地,非常隨興的遊歷著。正如 盧師尊所說:「最近我行腳各處,只做三件事,一是『旅行』,二是『閉關』,三是『修法』。可以說是浪跡天涯,一遇靈地,就暫時閉關幾天,修法取得證驗。」

雖說 盧師尊想要閉關隱居的念頭思之已久,然而在閉關與繼續現身弘法的抉擇中,盧師尊也是不斷的天人交戰。在〈不捨一個眾生〉一文中,盧師尊便如此寫道:「最近,我常常想起自己發菩提心的誓願:不捨一個眾生。粉身碎骨度眾生。為什麼會常常想,因為近期有一個念頭揮之不去,就是很想找一座名山,進入山中,隱名埋姓,從此不再出山,永遠消失在人群之中。」

不捨一個眾生與隱居閉關之間的抉擇,看似是有本質上的衝突,然而度生的過程中,難免會遭遇一些重大的障礙與考驗,在面對這些重大阻礙時,盧師尊想起師公了鳴和尚,也曾經如此直擊靈魂的質問 盧師尊:不捨一個眾生,此願是大菩薩發心,了不起,但你可曾想過,眾生是盲目的?我答:『就因為眾生是盲目的,才要明師指引!』了鳴和尚說:『答的好,如果○○○,當如何?』『仍然不捨棄,我要指引他們心靈之路。』了鳴和尚哈哈一笑,說:『你太天真了。』我悚然一驚,我說:『我堅守不捨棄一個眾生,想盡辦法,會去安撫。』」此時 盧師尊才明白,原來了鳴和尚也是為了避開○○○,而選擇隱居在集集大山。

當現實與理想不能兼而顧之,真正的密行者,又該如何抉擇呢?在〈將身心交給本尊〉一文中,盧師尊為我們示現了真正的密行者,如何面對終極困境的解方:我已將身心交給本尊。無論發生什麼事情,是苦是樂,本尊知。我的心是寬容,我愛他人更甚於自己,這是無量大悲的精神,本尊知。我這種『將身心交給本尊』的思惟,從二十六歲開始就是如此的,也就是說,本尊就是我永遠的依止,我的身、口、意全依止,本尊即是永遠的依怙。這些年來,很多的打擊,很多的挫折,很多的障礙。然而,我依止本尊,一切遵從本尊的教導,凡事向祂祈禱,由祂安排一切,無畏無懼。」

是啊!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:人生本是「酬業」。即便是乘願再來的菩薩,同樣有屬於本身的業力阻礙。但是,真正的密行者仍然能夠無憂無懼,究其原因,便在於「將身心交給本尊」。只要真實的依怙本尊、信賴本尊,時時與本尊合一,生有何憂,死又何懼?

       正如盧師尊所言:「認真說來,我也無憂慮矣!因為縱然我會遭遇魔劫重重,我會有很多的不如意,我的四周環境很多的不利,我會惡名流佈。……我並不孤單,因為本尊在虛空之中,本尊在我的四周,本尊也在我的心中,一切非常的巧妙,我自己知道,本尊也知道。」

是啊!只要時時與本尊同在,將身心交給本尊,就能無憂無懼,出關閉關,又何處不度眾生呢?

 

 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