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敬禮傳承祖師,敬禮了鳴和尚、敬禮薩迦證空上師、敬禮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、敬禮吐登達爾吉上師。我們敬禮壇城三寶,敬禮今天同修的本尊「蓮華生大士」。師母、丹增嘉措、吐登悉地、吐登卡瑪、各位上師、教授師、法師、講師、助教、堂主以及各位同門,還有網路上的同門。大家晚安、大家好!(聖尊以各國語問候大眾)。
西雅圖夏令時間開始
好像今天晚上是要改 (夏令) 時間是吧?就是要提早一個小時,時鐘要撥快一個小時,就是少睡一個小時 (笑)。平時已經很少睡了,現在又要少睡一個小時,哎!這個真的是很累啊!Too tired。平時睡眠都不太夠,這一下子少睡一個小時 (笑),很辛苦!為什麼要撥快一個小時?撥慢一個小時不是很好 (笑)?!好像現在世界上,夏令時間還是有;但是把時間調整同一個時間的國家也是有。這個世界不能夠每一個國家都一樣,這就會有紛爭、會有爭吵,連時間都不對。另外,開車也有開右邊的;又開左邊的,根本就不統一,人是很麻煩的動物 (笑)。
Q1 四聖界雖已斷輪迴,但未修證菩薩八地都可能退轉,該如何理解呢?
我們先「你問我答」,馬來西亞「蓮花益聰」弟子問的。
頂禮吾師蓮生尊者,望師日日安康,懇請師尊解惑。他的問題有二,師尊多次說未到菩薩八地都有退轉的可能,眾等皆知「四聖界」的羅漢已斷輪迴。請問已斷輪迴的諸尊,但未修至菩薩八地,都有退轉的可能性?既然如此,又怎麼算得上斷輪迴呢?
A1 欲望是輪迴之因
我告訴你,修到四聖界自然斷輪迴,就不再輪迴了,四聖界不會再輪迴的。那麼你修「菩薩行」,要到第八地才算是「不動地」—— 才不會再退轉。四聖界不會再輪迴,為什麼不再輪迴?因為祂的欲望全部沒有了,欲望就是輪迴的原因。
有色有想 還是要輪迴
還有,你還有歡喜,你喜歡光明;討厭黑暗,這是「色界天」。到了色界天,你還是要輪迴,因為你還有喜歡光彩。還有,雖然沒有形體,形體雖然沒有了,但是你仍然住在光明裡面,這個叫色界天。「大梵天」還是要輪迴,這是在佛教裡面所講的,因為你還有「顏色」的概念在裡面,還是要輪迴。
到了「無色界天」,連「色」都沒有了,但是你還有一點點的「想念」,像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畢竟還是有想,有想還是要輪迴。「色無邊、空無邊、無所有」、「非想非想想處天」—— 那是最高的境界,不過還是有一點想,仍然要輪迴。除非你一切都斷掉,像「阿羅漢」祂就是斷掉了。
八地菩薩 無生法忍 故不退轉
八地菩薩為什麼祂不退轉?因為祂已證「無生法忍」,懂得「無生」,不會有什麼欲望。無生法忍是一個果位,這個果位就是已經領悟「無生」,既然無生,就沒有死,無生無死,那就不會輪迴,就是斷輪迴。菩薩八地以上就斷了輪迴,四聖界的阿羅漢當然也斷了輪迴,因為祂們都是悟無生的。
無所得 無求無欲 無色無想 斷輪迴
你看經典,看《大般若經》、看《金剛經》、看《心經》,它們都是「無所得」。因為你不再求什麼了、無所得。你既然沒有這個欲望、欲望沒有了、顏色沒有了、想念沒有了,這就是斷輪迴。
阿羅漢 殺六賊 斷輪迴
一般來講,解脫就是「無相解脫、無作解脫、空解脫」三種解脫。「無起解脫」—— 你不起一個念頭就解脫。所以阿羅漢祂是斷輪迴的,雖然祂沒有度眾生;或者是說祂是「小乘」,但是事實上祂已經把「六賊」都殺了。什麼叫做六賊?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都殺了。
Q2 金剛經講空;維摩詰經講空有不二,兩者有衝突嗎?
師尊說《金剛經》多次提及「無四相」、夢幻泡影等。此經典主「空」;而《維摩詰經》講「不二法門」則是不偏「空、有」。兩個經典似有衝突,請師開示弟子該如何應用?欲斷煩惱思「空」?欲發菩提心思「有」?
A2 緣起才有 緣滅即空 有空並不衝突
這個是這樣子的,「有」是因為「緣起」,才是「有」。緣起之前是「空」,這個緣了啦,仍然是空。例如,現在我在說法是「有」;在我還沒有出生之前是「空」;我死後也是「空」,這一段時間「有」而已。這個「不二法門」,不偏「空、有」,那就是「中觀」的思想。
金剛經講空 唯識講有
一般來講,我講過「有部」跟「空部」,《金剛經》是屬於空部 ——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一切「有」都是夢幻泡影。那現在為什麼講「有」呢?「唯識」就是講「有」—— 萬法唯心、萬法唯識,就是講有。
緣起才有 緣滅即無 有空並不衝突
但是,研究到最後是第八識「阿賴耶」,按照「識」的研究,還有第九識「菴摩羅」,還有一個叫做「無垢識」—— 沒有污穢的、什麼都沒有。講「有」都是有「緣起」才講有,有因緣起才會有;沒有因緣,緣沒有,什麼都沒有。主要是講「有」跟「空」是這樣子的,也是不衝突。
文殊問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默然無言
《維摩詰經》跟《金剛經》並沒有什麼衝突。你看到最後,「維摩詰」祂的不二法門是什麼?一句話都不說,祂就不講。「文殊師利菩薩」問維摩詰:「祢的不二法門是什麼?」維摩詰什麼都不講,那就是「空」啊!
緣起性空
那些「有」都只是緣起而已,緣起才會「有」。但是緣起是「性空」,緣起之前也是空,緣起之後也是空。所以,維摩詰祂提到不二法門是什麼?祂就不講話。這證明緣起也是空,「緣起性空」。這是回答馬來西亞蓮花益聰的。如果不滿意的話,問「宗委會」(笑)。

〈卷第一〉
「即時如來敷座宴安。為諸會中,宣示深奧。法筵清眾,得未曾有。迦陵仙音,遍十方界。恒沙菩薩,來聚道場。文殊師利而為上首。 時波斯匿王,為其父王諱日營齋。請佛宮掖。自迎如來。廣設珍羞無上妙味。兼復親延諸大菩薩。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。佇佛來應。佛敕大殊,分領菩薩及阿羅漢,應諸齋主。唯有阿難,先受別請。遠遊未還,不遑僧次。既無上座,及阿闍黎。途中獨歸。其日無供。即時阿難,執持應器,於所遊城,次第循乞。心中初求最後檀越, 以為齋主。無問淨穢,剎利尊姓。及旃陀羅。方行等慈,不擇微賤。發意圓成,一切眾生,無量功德。阿難已知如來世尊,訶須菩提,及大迦葉,為阿羅漢,心不均平。欽仰如來,開闡無遮,度諸疑謗。經彼城隍,徐步郭門。嚴整威儀,肅恭齋法。爾時阿難, 因乞食次,經歷婬室,遭大幻術。摩登伽女,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,攝入婬席。婬躬撫摩,將毀戒體。」
如來敷座宴安 宣示深奧
我們講《楞嚴經》,繼續再講經。
「即時。」—— 就是那個時候。「如來敷座宴安。」釋迦牟尼佛要講經之前,祂先會把自己的床座弄好弄整齊,就是鋪自己的床座,弄好,然後就坐在法座上。這個「敷座而坐」,經典裡面常常有敷座而坐。釋迦牟尼佛準備好,祂要講經,祂的法座先整理好,然後上法座,坐在那裡。
「為諸會中,宣示深奧。」—— 在所有說法的時候,祂要講一些比較深奧的道理,深奧就是「了義」、重要的、有意義的、很重要的。「法筵清眾。」——「筵」就好像是一個法會一樣,很大的一個法會。「清眾」—— 大家都來聽,聽釋迦牟尼佛講經。「得未曾有。」—— 這是不可思議的。經典裡面經常提到「得未曾有」,以前沒有過像現在這樣子的法會,很大的法緣,就等於是一個說法。
迦陵仙音 遍十方界
「迦陵仙音。」這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聲音就像「迦陵頻伽鳥」所講的聲音一樣。迦陵頻伽鳥是西方極樂世界特有的一種鳥,發出來的就是微妙天音,讓聽到的人都會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而且都會修行「三十七道品」,自然你就有那一種念頭出來。
譬如我們現在聽到很多歌星在唱歌,聲音很好聽。有時候晚上睡覺以前聽一點歌星唱歌的聲音,覺得心情不一樣。你不要看那個播報新聞,那邊車禍,會影響你晚上睡覺的那個心情。那邊打架,車禍、打架、殺人、放火、失火,哪邊怎麼樣子?哇!那些新聞報導,污染你自己的心。你聽到好的音樂,你覺得心情很歡暢,不一樣啊!所以有時候晚上,我跟師母,還有跟家人晚上就播一些音樂,家裡播一些音樂出來聽一聽,覺得心情很舒暢。
聞微妙天音 自然念佛念法念僧
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聲音,就像迦陵頻伽鳥微妙天音,聲音非常好聽,也沒有沙啞。像我現在聲音好像有點沙啞。那聲音很好聽的,說法的聲音跟鳥在叫一樣 (笑)。但是迦陵頻伽又更不一樣喔!你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就因為有這種聲音,在那裡的眾生聽到微妙天音,他自動都會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而且修行三十七道品。自動的!並沒有勉強你。但是,你聽到那個音樂,你就想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而且修行三十七道品。
音樂令人身心舒暢
音樂有時候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素質,所以這個音樂是非常重要,不能把音樂通通廢除。你到教堂去,一般的基督教教堂、天主教教堂進去,它裡面有聖歌隊。你聽到那個就感覺到心裡很清淨,覺得很舒服。所以,我們應該也要有一個佛教聖歌隊,對不對?每一次要說法之前,先唱佛教聖歌。大家聽了,哇!心裡很舒暢。
事實上是這樣子,以前我在「基督教長老會」。我以前是聖歌隊隊員,聽到都會感動欸!穿白色的衣服,結一個領帶,排在裡面,大家一起發出聲音,那個聲音非常好聽,讓所有進到教堂裡面的人心裡都很平靜。
佛教音樂〈我們一起來懺悔〉很好聽
佛教是有音樂喔!我發覺有一條音樂很好 ——〈我們一起來懺悔〉,那一條音樂你們聽過沒有?很好聽欸!很好聽啊!聽了覺得懺悔。所以,我們「True Buddha School (真佛宗)」「天音雅樂」,要叫他們唱,每一次剛開始的時候,大家先唱一唱,心情很歡暢,再來聽法,很有意義的。釋迦牟尼佛發出迦陵頻伽鳥的仙音出來,遍十方界。祂的聲音很好聽,十方法界都聽得到。
恒沙菩薩 來聚道場
「恒沙菩薩,來聚道場。」—— 恆河沙所有的大菩薩聽到這種聲音,都全部來參加釋迦牟尼佛的這一場法會。那時候,以「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。」—— 文殊師利菩薩祂是「華嚴三尊」。華嚴三尊就是:「釋迦牟尼佛、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」,這三佛是華嚴三尊。文殊師利菩薩是法王子,在那個境界,祂是法王子。像西方極樂世界,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是法王子。在「楞嚴會」上,文殊師利菩薩是法王子;華嚴境界裡面,文殊師利菩薩是法王子。在菩薩當中以祂的智慧最高,在「大乘」菩薩裡面,文殊師利菩薩有最大的智慧;在「小乘」裡面,「舍利弗」有最大的智慧。
波斯匿王 為父王諱日營齋 請佛應供
「時波斯匿王。」—— 那個時候,有一個國王是「波斯匿王」。波斯匿王他是佛教的大護法,也住在「舍衛城」、 在「舍衛國」,在舍衛城裡面,他住在那裡。「時波斯匿王。」那個時候,波斯匿王他本身是一個國王,是在「中印度」的地方,舍衛城也是在中印度。「為其父王諱日營齋。」—— 這是波斯匿王的父親過世的紀念日。他準備了很多的這個好吃的東西。波斯匿王因為是父親的死亡的紀念日,他特別為父親做功德,就是「供齋」啦!就像我們現在有人來供齋,供齋就是做功德,請所有的人吃飯。
「請佛宮掖。」—— 他親自請釋迦牟尼佛到皇宮裡面去「應供」。「自迎如來。」—— 他親自到「給孤獨園」—— 就是「祇桓精舍」,親自到祇桓精舍來請釋迦牟尼佛到皇宮去,請祂吃飯。
「廣設珍羞無上妙味。」當然啦!皇帝請客吃飯不會那麼寒酸,不會叫你吃菜脯、 吃小米粥(笑)。他把最好的東西都拿出來了。「無上妙味」,那個味道都是很好的,而且是非常香噴噴的、吃的東西。「兼復親延諸大菩薩。」—— 這個國王他自己也親自來請所有的大菩薩去供齋,釋迦牟尼佛跟所有的大菩薩都去供齋。
城中長者居士同時飯僧
另外,「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。」這舍衛城裡面還有很多長者、居士。「長者、居士」是什麼意思?在古代印度的時候,所謂長者就是有錢的,有錢的稱為長者,年紀大的;有地位的都稱為長者。還有一種就是居士,居士就是你自己是在家修行的。那麼這些有錢的、居士、在家修行的同時飯僧。不只是國王請客,城裡面有錢的人也一樣設一下齋, 請所有的修行人來吃飯。再來是「佇佛來應。」——「佇」就等待釋迦牟尼佛來應供。
佛敕文殊分領菩薩阿羅漢 應諸齋主
「佛敕大殊,分領菩薩及阿羅漢,應諸齋主。」釋迦牟尼佛祂命令文殊師利菩薩:「你這些大菩薩再領一些菩薩及阿羅漢,在城裡面人家供齋,你去參加那些施主供餐,你去那裡吃飯。」「應諸齋主。」 什麼叫做「齋主」呢? 就施主啦,齋主就是施主。他們準備好很多食物請你來吃飯,他們就是施主,齋主就是施主的意思。
唯有阿難 先受別請 遠遊未歸
「唯有阿難,先受別請。」—— 只有「阿難尊者」他事先在這個法會之前,他就已經有別人邀請,他就獨自一個人,只有阿難沒有回來。「阿難」就是「阿難陀」了。阿難是屬於釋迦牟尼佛的堂弟,他們本身有親戚關係。當初的時候有八個王子出家,阿難就是其中的一個。阿難也曾經侍奉釋迦牟尼佛將近二十年的時間,快要二十年的時間,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。別人請他去,他自己一個人「遠遊未還」啊!「遠遊未還」是他自己一個人離開僧團,一個人到別的地方去,還沒有回來。「不遑僧次。」就是他沒有參加這一次的供齋的行列裡面。
「既無上座,及阿闍黎。」什麼叫做「上座」啊?「既無上座」,他一個人走。上座就是「上座部」的和尚,出家十年到二十年之間,都稱為上座。旁邊沒有別人,只有他一個人,他身邊沒有上座,就是沒有十年以上跟二十年以上的上座部的和尚跟著阿難一起走。沒有!
密教有四種阿闍黎
「及阿闍黎。」什麼叫「阿闍黎」?我們密教裡面有四種阿闍黎:「大持明金剛阿闍黎」—— 就是他本身已經證悟到光明,因為持咒可以顯現光明,叫「持明」,大持明金剛阿闍黎。我當初給上師灌頂上師,有一個人自稱「大持光」,好像給他吃光光。其實「大持明」就是說:因為你持咒會產生光,這已經是有成就了。大持明金剛阿闍黎等於是教授。「阿闍黎」就是教授師的意思 、或者是「儀軌師」,密教大持明金剛阿闍黎。另外呢,「大金剛阿闍黎」、「金剛阿闍黎」、「阿闍黎」三個,就是有四個名稱。最簡單的阿闍黎就是他懂得佛法的規矩、儀軌,教你佛法的規矩跟儀軌,這種師父就叫做「阿闍黎」,就等於是「上師」啦!他沒有二十年出家、二十年的上座部的和尚跟著,也沒有教授儀軌的阿闍黎跟在旁邊。
阿難途中獨歸 執持應器 次第循乞
「途中獨歸」—— 他是受了邀請以後,現在他要回來,就在途中獨歸。「其日無供。」他沒有參加供餐!當然肚子會餓,所以他必須要去化緣。化緣就是拿著缽去化緣。
「即時阿難。」—— 那個時候的阿難尊者,他就拿著「應器」。「執持應器。」就是人家要布施你的那個缽,那個缽就是應器,應器就是吃飯的碗啦!我們簡單就講那個是吃飯的碗,出家人是以缽來裝食物,一個給他多少、一個給他多少,拿著他那個缽,整肅衣冠,「執持應器,於所遊城。」—— 他在城的旁邊要進到城裡面。「次第循乞。」 依照次第,出家人本身去化緣,然後一戶一戶地去請人家供養。
求檀越為齋主 無問淨穢 方行等慈
「心中初求最後檀越。」「檀越」也是一個施主。「心中初求最後檀越」他心裡面想,他要求最後的一個施主來供養他。「以為齋主。」—— 要找一個供齋的施主。「無問淨穢。」這邊要解釋,「無問淨穢」—— 不管他給你的是什麼食物?這個人是什麼人?他是清淨的;或者是汙穢的。
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 首陀羅
因為,那時候在印度本身有四個階級,它的階級觀念是很重:一個是「婆羅門」,婆羅門是最高,他是屬於修行的人,叫做婆羅門;一個是「剎帝利」,剎帝利是王族、貴族都叫剎帝利,這是第二種階級的人;第三種階級的叫做「吠舍」,吠舍是一般的商人;最後一個是「首陀羅」。首陀羅在印度來講就是賤民,賤民是做什麼?像屠夫啊!殺牛、殺羊、殺豬的這個屠夫,就是首陀羅;還有當妓女的就是屬於賤族,這個女的是當妓女的,就是屬於賤族,那個叫做首陀羅。它有四個階級:一個是婆羅門、剎帝利、吠舍是第三個階級、第四個是首陀羅。在印度它有分階級的,這個階級跟那個階級不來往,分得很清楚,最低的就是賤民。
所以,它這裡「無問淨穢」—— 他不管你是屬於高等的;還是低等的,他去化緣,要找一個齋主。「剎利尊姓。」—— 像剎帝利就是比較尊貴的。「及旃陀羅。」應該就是首陀羅,首陀羅就是賤族。「方行等慈。」—— 按照這裡講到「方行等慈」,就是他平等,他不分四個階級,我要請齋主,這個齋主本身是清淨的,是高貴的就叫「淨」;或者是賤民。「方行等慈」就是說他慈悲的看眾生都是一樣,打破這個階級觀念,就是方行等慈。
「不擇微賤。」他不選擇有錢的;也不選擇沒有錢的。「發意圓成。」他有這個意念要圓成,發了這個願,將來他化緣的時候,不要去專找富貴的人家;或者專門找貧賤的人家。 「一切眾生,無量功德。」一切眾生他都給他無量的功德,同樣的賜福給他們。
世尊曾責怪須菩提與大迦葉
心不平等
「阿難已知如來世尊,訶須菩提,及大迦葉,為阿羅漢,心不均平。欽仰如來,開闡無遮,度諸疑謗。」因為阿難已經知道釋迦牟尼佛,「世尊」就是世人所尊崇,釋迦牟尼佛是世人所尊崇的。他早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曾經講過「須菩提」及「大迦葉」。因為釋迦牟尼佛曾經責怪須菩提:「你專門找有錢的人。」其實阿難以前也是專門找有錢的人去化緣,他都不吃那些賤民的食物,都吃有錢人的食物。「及大迦葉。」大迦葉是不一樣,大迦葉他專門找那個很窮困的人去化緣,都被釋迦牟尼佛責難過:「因為你們心不平等,對眾生不平等。你為什麼要選擇這富貴人家去乞求布施呢?」因為富貴人家給你很好的食物,他也不會再窮了。那個須菩提跟阿難以前的答案。
大迦葉呢?大迦葉講說:「我跟他乞求,他們供餐,我吃賤民的食物、貧窮人的食物,因為人家布施你食物的時候,你必須要給他們賜福,讓他們將來有福份。」大迦葉是這樣子想。 那個須菩提是另外一個想法:「你跟賤民乞求,賤民就更窮了,你跟富貴的人請求,富貴人給你一些食物也不會窮。」兩個人意見不一樣。但是都被釋迦牟尼佛責怪:「要平等,你走到誰的家,不管你是高貴的、或者是低賤的,通通都是你的齋主。」釋迦牟尼佛罵他們:「心不平等。」現在他知道了,他就是聽釋迦牟尼的話,就是一律平等,「無遮」就是一律平等的。「度諸疑謗。」—— 不要讓人家產生毀謗,也不要讓人家產生懷疑。
經彼城隍 嚴整威儀 肅恭齋法
「經彼城隍。」所謂「城」就是城牆,城的外牆。「隍」就是城牆的旁邊都有護城河,古代的城牆,那個城旁邊都有護城河。「徐步郭門。」—— 他慢慢的走到城裡面。「嚴整威儀。」—— 他把自己的衣服穿得很好,嚴整威儀,很有威儀的一步一步的走。
「肅恭齋法。」—— 按照釋迦牟尼佛所講的,就是出家人必須要有出家人的威儀,不能彎腰、不能駝背、不能漫步、不能散步、不能這樣東看西看,他是有威儀的。好像眼睛看哪裡,然後手放哪裡,衣服要調的很整齊,慢慢的這樣子 —— 肅恭齋法。

阿難因乞食次 經歷婬室 遭大幻術
「爾時阿難,因乞食次。」他就是依照這樣子去走。「經歷婬室。」哇!他走到妓女戶。「婬室」—— 經過妓女戶。經過妓女戶,你也要一樣要去乞食。因為那是賤民,那是在所有印度階級當中最底下的。「經歷婬室」那裡就是妓女住的。「遭大幻術。」我告訴你,他這個族,他們懂得唸咒,唸「梵天咒」,唸這個咒,然後他會把你迷掉。我看其實有時候也不用迷,人家也不用唸咒,就已經走進去了 (笑)。
孔子曰:「食色性也。」你還是有那個心啊!大修行人他本身有定力,像儀軌師、阿闍黎,他本身要當阿闍黎,他必須要有定力啊!他懂得儀軌,什麼可以,什麼不可以,那是阿闍黎。上座部修行了十年、二十年,上座部的和尚大部分講起來,他們也都修出定力,都有禪定的力量。阿難自己本身沒有禪定的力量。雖然在釋迦牟尼佛旁邊當祂的侍者,但是他本身沒有禪定的力量。他只是「多聞第一」,他喜歡聽經,聽說法, 但是他做不到 ,他沒有定力。
摩登伽女 唸梵天咒 迷惑阿難
這個時候,有一個妓女叫做「摩登伽女」。「摩登伽女,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。」她用梵天咒、唸咒。「攝入婬席。」—— 阿難走到那裡,就被梵天咒迷了,看到摩登伽女就跟著她走了。
我們以前台灣有一種叫做「金光黨」。金光黨他走到你面前,用手帕這樣一弄,有一個香進來,你就跟他走了,到銀行去領錢給他,他要叫你做什麼,你就把身上的錢都掏給他,那個叫「金光黨」。
攝入婬席 婬躬撫摩 將毀戒體
這個妓女也會唸咒,還沒有唸咒,阿難就已經跟她走了,一唸咒更不得了,一下子就變成豬哥了。阿難沒有定力的,阿難到了佛滅後以後,他才修出來,佛滅後他才修成。這個妓女就唸了咒,「攝入婬席」,阿難乖乖的就跟她走,叫他躺在ベッド (床 )上面,叫他把衣服脫光, 阿難就把衣服脫光了。
「婬躬撫摩。」—— 這個妓女就摸阿難的身體。 哇!賺到了 (笑)!這個妓女摸他的身體。「將毀戒體。」—— 阿難本來是守戒律的嘛!出家人本身就是要守戒律,這一下子,女的唸咒把他迷了,叫他到床上,把他衣服全部脫光,兩個人就在互相摸身體,這已經很嚴重了。「將毀戒體。」表示說兩個人還沒有真正做什麼事情。到底有沒有誰知道 (笑)?已經進到房間了,脫光衣服了,對不對? 將毀戒體 —— 這個經典上講,將毀戒體,你的戒就沒有了,就沒有守那個戒體。
五戒:殺、偷、淫、妄、酒
所以,一般佛教徒要守五種戒,有殺生戒。欲望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不可以偷盜、不可以殺生、不可以邪婬、不可以妄語、不可以飲酒,這是「五戒」。其中的邪淫戒,就是將毀戒體,就是犯了邪淫戒,阿難就快要犯邪淫戒。
我們講到這裡吧!因為時間已經十點十分,等於是十一點十分了。阿彌陀佛!這樣聽得懂嗎?(鼓掌)
笑笑人生
公司來了一個新的妹子,她叫「歡喜」。同事說:「哦!你生下來的時候,家裡的人有多高興啊!」這個小姐就講了:「我姓白。」(那白歡喜。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公司年會我抽中了什麼東西嗎?是「特等獎」!「特等獎」就是跟老闆單獨聊天一個小時。(這是「特等獎」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餐廳點菜,客人講:「服務生,這道菜太鹹了。」服務生講:「不好意思喔!我們的廚師最近失戀了。」客人講:「奇怪啦!失戀跟菜有什麼關係呢?」服務生講:「因為他在做菜的時候一直哭,眼淚都掉到菜裡面。」(所以菜很鹹。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昨天在醫院,一個大媽問我:「『前列腺』在哪個地方?怎麼走?」我就很納悶地問她:「妳去那裡幹什麼?」大媽:「偷偷告訴你,剛剛我看到醫生告訴一個人,前列腺發鹽 (炎),所以我想去那裡領一點鹽。」(笑死。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「有一種人很容易得到失憶症。」「什麼人呢?」「黑道大哥」。因為他老是會問別人:「you know me?你知道我是誰嗎?」他得到失憶症。(其實不是,他要你認識他是黑道老大。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