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智顗大師是天台宗旳始創人,他在《法華玄義》提出五時判教的理論。他把佛陀所說過的法,分為五個階段,名為「五時」。
華嚴時
第一時是「華嚴」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,夜睹明星並悟道成佛。他用頭二十一天,在寂滅道場,現毘盧遮那法身,為金剛藏、功德林、法慧等菩薩,以及天龍八部及大根性的凡夫眾生等,宣說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其內容主要是說出佛陀悟道和果位上的境界,是對法身大士說的。「華嚴時」的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和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也是較多人認識的經典。因為《華嚴經》的道理實在太深奧,層次太高,當時在座的小乘弟子,無法了解。
阿含時
第二時是「阿含」。因為《華嚴經》不易理解,佛陀決定轉變他的教導方式。首先他以先宣揚《阿含經》,使弟子透過觀察世間之苦,追尋其苦因,繼而修道。
代表性的教義有六因五果,破九十六種外道邪見,斷三界之元及四禪八定,以及只有佛教獨有的第九定--「滅盡定」。十二年間,很多小乘修行者,為欲涅槃,急著脫離生死,轉凡入聖,證得阿羅漢的無生之果,但自顧自,不肯發心渡人。
方等時
經過「阿含時」,佛陀見聞法的人,都信心堅定,於是決定把大乘經典和小乘經典,一起宣說。目的要修行者離小乘走向大乘,從羅漢果位進一步學習大乘法門。
「方等時」是小乘剛要走向大乘的一個初門,通「阿含」,又通「般若」。八年內,佛陀說了《大寶集經》、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、《大方等大集經》、《楞伽經》、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、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》、《金光明經》、《大方等陀羅尼經》、《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》、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、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、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以及淨土諸經。
般若時
佛陀用二十二年來講述空的義理,開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並無差別,因為所有佛法,都是為幫助眾生找回自己原有的佛性,並無高低之分。這是由羅漢轉入菩薩乘,所必需經過的一個重要階段。佛陀分別在王舍城之「靈鷲山」和舍衛城的「祇樹給孤獨園」等處,說出三部主要談空性的佛教經典,如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、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等,廣開多種法門,並融通大小兩乘之教,充份發揮大乘之妙理。
法華涅槃時
第五時是「法華、涅槃」。修行者經過「般若時」的啟發,佛陀利用他最後八年時間,強調一切佛法,都是一體,圓融無礙。因為眾生的理解力和業障各有不同,佛陀才會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,採取方便靈活的說法,使他們容易接受和明白,所以在轉法輪的四十九年中,才有了「佛教三乘」之分: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把一佛乘「分說為三」。
《妙法蓮華經》的重點就是要「會三歸一」,就是把從前所教過的佛法,全都歸立於「一乘法」。依「一乘」的平等原則,所有眾生都可以成佛,這是佛陀在第五時所要帶出的重要思想,而且把佛法歸立於一,可避免未來因佛法之爭而做成佛教分裂。
在佛陀八十歲時,臨入滅前一天,他在拘屍那羅城外,跋提河附近的娑羅雙樹下,把從前所說過的佛法綜合成兩大點。第一點是要「扶律」:持戒和守律。第二點是「談常」:「常」就是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是無有變易的真理。這就是《涅槃經》,也是佛陀最後開示。因為內容跟《法華經》相似,故此經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