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成佛的要件
在修定方面,釋尊重視「入出息念」(安那般那念)。由安那般那念 (持息念、入出息念) 可以使學者證所未證,無學者現法樂住。由入出息念可得四禪八定現法樂住。在成佛之道上,必須廣學各種修定的方法,因此,「入出息念」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法門。
修慧方面,在雜阿含經十三經中,釋尊指出要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就必須如實地觀察五取蘊,其中「受蘊」必須觀察 1. 受 — 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。2. 受集 — 觸集。3. 觸滅。4. 集道跡 — 於受愛樂、讚歎、染著、堅住。5. 滅道跡 — 於受不愛樂、讚歎、染著、堅住。6. 味 — 若受因緣生喜樂。7. 患 — 受無常變易。8. 離 — 於受斷欲貪、越欲貪。所以,成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項是觀察自己身上的感受。
四聖諦
在初轉時有四行相:「此是苦聖諦,此是集聖諦、此是滅聖諦,此是道聖諦」。
在二轉時有四行相:「應當遍知未知苦諦,應當永斷未斷集諦,應當作證未證滅諦,應當修習未修道諦。」
在三轉時有四行相:「已遍知苦諦,已永斷集諦、已遍證滅諦、已遍修道諦。」經由如是修習,證得無上正等菩提,因此,成佛的一個要項是觀察四聖諦。
五根
《雜阿含經》六五○經,釋尊說:對五根 (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)、五根的集、五根的滅、五根的滅道跡都必須以正智如實地觀察;必須圓滿地培養出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這五個重要的心性品質。
十二因緣與八聖道
在觀察十二緣起方面,釋尊於《雜阿含經》二八七經提到:在成佛前,觀察十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的過程,即是八聖道,由此親見十二緣起及其集、滅、滅道跡而成佛。故觀察十二緣起、實踐八聖道是成佛不可或缺的要項。
精勤自護
釋尊在成佛前,也觀察自心的習性,在《雜阿含經》七二七經中,佛告阿難:對過去所受用之五欲功德 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),易起貪者,必須精勤自護,才能成佛。由此可知,精進是成佛的一個要項。
總之,想證得無上菩提,就必須觀察五蘊的味、患、離,特別是受蘊的集、滅、道、味、患、離,也必須觀察四聖諦,以及五根的集、滅、道,及十二緣起,以精進力實踐菩提道。
一乘道
《阿含經》中的「一乘道」,在南傳巴利經文中的意義是「唯一的道路」,表示是走向聲聞菩提、獨覺菩提及無上菩提所共通必經之路。
一、《雜阿含經》六0七經談到: 四念住 (四念處) 的修習,為成佛所必須。
二、《雜阿含經》六三五經,也說到: 四念住是證得阿羅漢、獨覺及無上佛陀所共通的修習處。
三、《雜阿含經》五六三經中,尊者阿難對離車長者指出,戒律、禪定及智慧三學就是一乘道,此為聲聞菩提、獨覺菩提及無上菩提所共通的正道,其特色是1.現見 (現法)。2.無熾然 (離熾然)。3.應時 (不待時節)。4.引導 (通達)。5.唯此見 (現見觀察)。6. 內所證 (生自覺智)。在具足戒定慧之下,如實了知四聖諦,不再造新業,此為成佛所必經之途。
四、《雜阿含經》五五○經中,摩訶迦旃延告訴諸比丘說:佛世尊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六法,即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及念天等六法可以滅除欲、瞋、害的心理,引導眾生走向離苦,因而是一乘道。故知修習六法,也是成佛之道所必須。
總上所述,可知修習六法、修習戒定慧三學、修習四念住,都是走向無上菩提所不可或缺的。
後有菩薩的成佛
釋尊降生人間,為最後一世的菩薩時,稱為「後有菩薩」。
「後有菩薩」所修行的道及果有八項,:
一、哀愍:見諸愚夫墮貪愛河,為五苦所逼,起大悲。
二、內興勇悍:未出家時,內興勇悍:我今定當通達妙跡,歸修梵行,終無退轉。
三、諦察法忍內自現前:於自他老病死法,正審觀察,能定忍可。
四、能正出離:能棄捨廣大妙欲,淨信出家,能自然受持淨戒,以禁戒為依止,漸次能證非想非非想處。
五、自內發起觀察諦行。
六、廣大善修正見現前:依此正見如教授者,令菩薩安處一坐,乃至證得究竟漏盡。
七、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涼。
八、進修無上修道,依止六處修習圓滿,證得六種自在圓滿。
結語
《阿含經》中完整的「成佛之道」:
一、首先,發起成佛的菩提心。
二、以三無數劫 (三阿僧企耶劫) 累積布施、淨戒、精進、般若等波羅蜜多。
三、第三無數劫滿已,修妙相業時,自知必成定佛。此時為「真實菩薩」。
四、生於睹史多天時,為「補處菩薩」,於該處教化天人。
五、為「後有菩薩」時,於菩提樹下修習入出息念,觀察五蘊、十二緣起、四聖諦等進入見道,成為「聖者菩薩」,再經修道而成佛,證得六種自在圓滿,此後轉大法輪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