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2日 聖尊蓮生活佛 主持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尊法同修」暨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第 007 講

〈卷第一〉

「吾今問汝:唯心與目,今何所在?阿難白佛言:世尊,一切世間十種異生,同將識心居在身內。縱觀如來青蓮華眼,亦在佛面。我今觀此浮根四塵,祇在我面。如是識心,實居身內。佛告阿難:汝今現坐如來講堂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?世尊,此大重閣清淨講堂,在給孤園。今祇陀林實在堂外。阿難,汝今堂中先何所見?世尊,我在堂中先見如來。次觀大眾。如是外望,方矚林園。阿難,汝矚林園,因何有見?世尊,此大講堂,戶牖開豁。故我在堂得遠瞻見。

爾時世尊,在大眾中,舒金色臂,摩阿難頂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:有三摩提。名大佛頂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,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汝今諦聽。阿難頂禮,伏受慈旨。」

 

心和眼睛在哪裡?

我們講《楞嚴經》。這個楞嚴經真的是很囉嗦!我稍為看了一下,覺得頭很痛!為什麼要這樣子講?未免太囉嗦了。釋迦牟尼佛有這麼囉嗦嗎?真的!囉哩叭唆的。

釋迦牟尼佛問阿難:「我現在問你:你的心跟你的眼睛現在在哪裡?」「阿難白佛言。」——阿難回答釋迦牟尼佛。「世尊」——就等於稱呼祂世人所尊敬的師父。

 

世間有十種的凡夫

「一切世間十種異生。」—— 這娑婆世界有十種的異生。什麼叫的「異生」?不是成就者,是凡夫啦!有十種的凡夫。異生就是凡夫啦。娑婆世界有十種的異生,什麼是「十種的異生」?我們知道四種生最重要,我們知道的:一個是「卵生」,雞呀!雞生出蛋,然後孵出來變成雞。那是卵,一種就是卵生。那也是異生啊!

再來就是「胎生」,像我們人就是胎生,一生出來就是人,就是從胎裡面所出生的,那是胎生。再來是「濕生」,在水裡面它自然生出來的東西,這個是濕生。「濕」——三點水的那個濕,濕生,像蚊子產卵在水裡面,孵出來就是濕生。一種是「化生」,變化出來的,很多細菌都是化生。

我們曉得這四種生,那是最重要的。另外其他的那六種,那就是:「有想生、無想生、非想生、非非想生、…。」總之,一共有十種。不要記那麼多啦!你記那個做什麼用?反正你也不會生 (笑),對不對?我說這娑婆世界有十種的東西,不想生他也生出來;想生他也生出來,這個叫「想生、非想生」,很多種,一共有十種。就是十種的凡夫啦!

 

八識居身內

「同將識心居在身內。」—— 他的意識就是在身裡面。「識心」—— 我們講識心: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意根、阿賴耶」,那就是八識。我們講的是八識。也有講六識:「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,都是屬於「識」,這個都是在身體裡面。阿難講都是在身體裡面。

 

佛眼如青蓮華

「縱觀如來青蓮華眼。」青色的蓮華眼,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青色的蓮華眼。釋迦牟尼佛的眼睛是很青、很湛藍,顏色就像大海一樣的青,像蓮花一樣的眼睛。「亦在佛面。」眼睛在哪裡呢?你看釋迦牟尼佛,祢的眼睛就在祢的臉上,在佛的臉上。

 

色香味觸 浮根四塵

「我今觀此浮根四塵,祇在我面。」—— 我現在看自己,「浮根四塵」,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就是顏色;鼻子所聞到的是香;味 —— 我們舌頭吃的東西都有味道。眼睛、鼻子、嘴巴,還有「觸」,觸就是我的身體跟你的身體接觸,都有那種感覺。握手也有感覺、擁抱也有感覺、接吻那更有感覺。如果是碰一下,西方人的禮節就碰一下,那就是一種觸覺;hug(擁抱)也是一種觸覺。舌頭跟舌頭攪在一起,那個感覺跟觸覺就更加深了,那個就是「觸」,接觸的觸。

眼睛看到的是「色」;鼻子嗅到的是「香」;舌頭舔到的是「味」;皮膚碰到的是「觸」,這個叫做「浮根四塵」。所以,你看那個文字「觀此浮根四塵,祇在我面」,我的面孔就有眼睛、鼻子、舌頭,還有皮膚接觸,就叫浮根四塵,都在我的臉上。「如是識心,實居身內。—— 這六識的心在我身體裡面,阿難講說:「在我身體裡面。」眼、色、香、味、觸,浮根四塵是在我的臉上,這是阿難講的。

 

汝今坐如來講堂 祇陀林今何在?

「佛告阿難。」—— 釋迦牟尼佛又跟阿難講了。「汝今現坐如來講堂,觀祇陀林今何所在?」像我們現在坐在「西雅圖雷藏寺」裡面,你看外面的樹何所在?在嗎?釋迦牟尼佛問阿難 :「你坐在如來的講堂,你看到祇陀林,就是『孤獨園』那些樹木在哪裡呢?」阿難就回答:「世尊,此大重閣清淨講堂。」在給孤園裡面的講堂不是只有一個,像我們西雅圖雷藏寺的講堂只有一個。給孤獨園裡面的講堂,那時候給孤獨長老一共建了七十二個講堂,就是七十二個法座,講堂說法的地方有七十二個。

 

祇陀林實在堂外

我也不知道除了釋迦牟尼佛說法以外,還有誰坐在講堂裡面說法?大概一個上師一個堂吧!祂底下很多弟子,一共有七十二個講堂。那是給孤獨長老他蓋起來送給釋迦牟尼佛的,蓋了七十二個講堂。給孤獨園當然也是給孤獨長老送給釋迦牟尼佛。本來這個園林是那個太子的。裡面還有很多的樹木,你現在坐在這個講堂裡面,你看到外面的樹木嗎? 釋迦牟尼佛問。「此大重閣清淨講堂,在給孤獨園。今祇陀林實在堂外。」——他說我在這個講堂裡面,我當然知道那些樹木是在講堂外面。

 

堂中先見如來 次觀大眾 外望林園

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「汝今堂中先和所見?」—— 你現在在堂中看到什麼?阿難回答:「釋迦牟尼佛!我在堂中先看到如來。次觀大眾。先看到祢,就是釋迦牟尼佛,然後再看到所有的大眾,看到所有的聽眾。「如是外望。」—— 你向外面看過去。「方矚林園。」—— 外面才是屬於樹林。

 

大講堂窗戶開闊 故見遠處園林

「阿難。」—— 釋迦牟尼佛的問了:「阿難尊者。」「汝矚林園,因何有見?」—— 你為什麼可以看到樹林呢?「世尊。」—— 阿難回答釋迦牟尼佛。「此大講堂,戶牖開豁。故我在堂得遠瞻見。—— 也就是說這個講堂裡面有窗子,從窗子看過去非常開闊,所以我在講堂裡面也可以遠遠看到樹林,這是阿難回答的。

 

世尊舒金色臂 摩阿難頂

「爾時世尊,在大眾中,舒金色臂,摩阿難頂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。有三摩提,名大佛頂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,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汝今諦聽。阿難頂禮,伏受慈旨。」這個時候,釋迦牟尼佛在所有的聽眾中,就伸出他的手臂 ——「舒金色臂」,祂的手臂是金色的。

 

 

靈鷲山上 眾弟子各居巖洞

我記得有一次是在「靈山」的時候,那個山叫做「靈鷲山」,靈鷲山為什麼叫靈鷲山,因為那個山上有一種鳥,就是「鷲鳥」,所以叫靈鷲山。有一種鳥叫做鷲鳥,那個鳥叫起來很淒厲的,那個叫聲非常的淒厲。那時候一個人一個巖洞。

我去了靈鷲山,去了阿難的巖洞,也去了「舍利弗」的巖洞。然後,舍利弗的巖洞距離「賓頭盧」的巖洞非常的近。賓頭盧就是我們現在的「白眉尊者」,供在我們餐廳門口的白眉尊者 —— 是賓頭盧。舍利弗跟賓頭盧的巖洞很近,阿難的巖洞比較遠一點。我去了阿難的巖洞,也去了舍利弗的巖洞。 他們那時候一個人一個巖洞,就是他們休息、睡覺、打坐都在巖洞裡面,那是在靈山。也去了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講堂 —— 靈山講堂。

 

阿難聞鷲鳥叫聲淒厲 心生恐慌

佛陀舒長金色臂摩頂  寬慰其心

在靈鷲山的時候,阿難有一次晚上打坐,聽到鷲鳥的叫聲非常的淒厲,心裡產生恐慌。 釋迦牟尼佛從祂的巖洞裡面,很遠的巖洞舒金色臂,把手伸長,伸得很長、很長、很長,伸到阿難的巖洞裡面摸他的頂,說:「你不要害怕,我就是在這裡,你不用害怕。」阿難聽到鷲鳥的聲音,心裡很怕,有這件事情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的金色臂會伸得很長。

 

虛雲老和尚舒金色臂摩頂盧師尊

有一次,我在台灣的時候,得到「蜂窩性組織炎」,一隻腳得到蜂窩性組織炎,非常嚴重。整個腳如果弄不好要鋸斷的。因為蜂窩性組織炎讓它蔓延到上面來的話,那你生命就沒有了。所以,那時候打了抗生素的針,最高的「Tiger (老虎)」的抗生素,打了腫才消掉。在還沒有打之前,我躺在病床上面,空中來了「虛雲老和尚」。虛雲老和尚祂就舒金色臂,從天上的雲那邊伸一條手臂下來,就是給你加持摸頂,讓我的蜂窩性組織炎的腳能夠好,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。

那時候我隱居,我好像是閉關的時候吧!得到蜂窩性組織炎。欸!沒有沒有!那時候沒有閉關,那時候出來說法。我蜂窩性組織炎還到「台灣雷藏寺」說法呢!還坐在椅子上給大家摩頂。一隻腳是沒有辦法動的,它整個腳腫起來, 蜂窩性組織炎,那是很不好的。真的!如果讓它消不了腫,往上走人就會死掉。那時候虛雲老和尚也是伸金色臂摸我的頂。還好!

 

有三摩地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

所以,釋迦牟尼佛就伸金色臂摩阿難的頂。「告示阿難及諸大眾,有三摩地。」—— 三摩地就是「禪」。可以講是我們常常講入三摩地,唸完咒以後,做「九節佛風」、入「三摩地」就是這個「三摩提」。今天我是入四摩地,所以這個頭搖頭晃腦,晃來晃去、晃來晃去,眼睛一閉,我就知道要迴向了 (笑)。

「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。」這個三摩提是佛的禪定,大佛頂是佛的禪定。「首楞嚴王」—— 楞嚴王它是一個名稱。這個三摩提就是佛入定的,非常莊嚴的無上頂的三摩提。「具足萬行。」—— 在三摩提裡面具足萬行。菩薩有所謂具足萬行,各種的功德都在一起的,又莊嚴、又有功德。

 

阿難頂禮 伏受慈旨

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」—— 就是所有的如來入這個禪定的時候,就是非常微妙、非常莊嚴。在這個很大的禪定裡面。「汝今諦聽。」—— 你要好好的聽啊! 「阿難頂禮。」—— 阿難就頂禮釋迦牟尼佛。「伏受慈旨。」—— 領受釋迦牟尼佛要講「大佛頂首楞嚴王」。阿難他就是頂禮領受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加持。

再來下面這一段就要接前面講到的,你的「心」跟「目」在哪裡?你的眼睛、你的心在哪裡?就是要把眼睛跟心講出來。現在幾點?10 點。

 

可能誤植的段落

我告訴大家,前面剛剛講的這一段「舒金色臂摩阿難頂,告示阿難及諸大眾,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。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汝今諦聽,阿難頂禮,伏受慈旨。」這一段不應該放在這裡,因為你多出這一段做什麼?這經典有誤植之處,然後放錯地方。這一段應該放在前面,或者是放在後面都可以。真正要講「大佛頂首楞嚴定」,那是另外一段,他把它插在這裡。所以,歷來很多人研究《楞嚴經》,認為這一段是插錯誤,放錯地方,因為沒有什麼關係嘛!你應該要接上面那一個。上面那一個是在問心、目的問題。這一段突然間插出來做什麼?有人認為是錯誤的,那是大師講的,不知道是哪個大師?我忘掉了。

 

心在哪裡?眼睛在哪裡?

他們在辯論這個心跟目的問題,心在哪裡?眼睛在哪裡?看了頭都腫,真的!不乾脆啊!問了那麼多,你看到什麼?你看到什麼?看到什麼?管他看到什麼,什麼都不用管。不過它也是好,這是一種邏輯啊!很精闢的言論。所以,我們常常講心:你的心在哪裡?真的很難答得出來。肉團心嗎?是你的心臟嗎?不是啊!心臟那個是肉團心。

這裡講的心,應該講是「唯識」的心吧!識心吧!這很難講了,它到底在哪裡?釋迦牟尼佛就是要問阿難:「你的心在哪裡?你的目在哪裡?」因為目跟心,一般來講,我們曉得我們眼睛看到,心就意識到,所以眼睛跟心是合一的。事實上是不是合一的?又是一個問題。所以,祂提出來這個問題,大家來辯論。就等於一直在問眼睛在哪裡?心在哪裡?一直在問這個問題,很囉唆的!我不知道釋迦牟尼佛那麼囉唆,知道的話我就不講《楞嚴經》了 (笑)。

 

嗡嘛呢唄咪吽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