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9日 聖尊蓮生活佛 主持「阿彌陀佛本尊法同修」暨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第 009 講

 

〈卷第一〉

「佛告阿難:是諸比丘,適來從我室羅筏城,循乞摶食,歸祇陀林。我已宿齋。汝觀比丘,一人食時,諸人飽不?阿難答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是諸比丘,雖阿羅漢,軀命不同。云何一人能令眾飽。佛告阿難:若汝覺了知見之心,實在身外,身心相外,自不相干。則心所知,身不能覺。覺在身際,心不能知。我今示汝兜羅綿手,汝眼見時,心分別不?阿難答言:如是,世尊。佛告阿難:若相知者,云何在外?是故應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外,無有是處。」

 

舍衛城國王供齋世尊

我們講《楞嚴經》。

佛告阿難:是諸比丘,適來從我室羅筏城,循乞摶食,歸祇陀林。我已宿齋。汝觀比丘,一人食時,諸人飽不?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:現在在座的很多的比丘 —— 就是出家修行人。「適來從我室羅筏城。」—— 他們跟我到「舍衛城」,「室羅筏城」就是舍衛城。「循乞摶食。」那個時候,他們舍衛城的國王供齋給釋迦牟尼佛跟所有的菩薩;還有舍衛城裡面所有的長者也供齋,請釋迦牟尼佛僧團的阿羅漢、菩薩,他們供齋。

「循乞摶食。」就是他們供齋。什麼叫做「摶食」呢?用手抓。在印度吃飯,他們不用筷子,也沒有刀叉;現在可能有改變。古時候的印度是用手去拿東西來吃,並沒有用筷子,也沒有用刀叉,只是用手抓。

 

手捏青稞粉 沾著醬料吃

我記得我去跟藏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,他們吃「糌粑」。吃糌粑的時候是用茶跟糖、還有「青稞粉」。用手抓青稞粉,把它捏,然後沾著一些醬料,就用手抓吃著,也不用筷子。

 

西藏印度習俗文化相關連

西藏的文字跟中國的文字是不一樣。它是當時「松贊干布」的一個大臣,他喜歡語文,就派他到印度 ——「天竺」學習梵文。回來以後就創造了西藏的文字。松贊干布時代,派一個大臣去學語文回來。藏人的習俗、文化有一些是從印度那邊過來的。所以文字、語言,還有吃飯的習慣 —— 用手抓。所謂「摶食」就是把飯抓成一團一團的,吞到肚子裡面去。

 

只有一個人吃飯 其他人會飽嗎?

現在大家吃飽了,都回到「祇陀林」,就是「給孤獨園」了。「我已宿齋。」——我們已經都吃過飯了。現在祂問阿難:「阿難尊者,你看比丘一個人吃的時候,所有的人飽不飽?」一個人吃,其他的人就飽了嗎?釋迦牟尼佛問。

 

身軀各異 一人吃飯 其他人不會飽

「阿難答言 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是諸比丘,雖阿羅漢,軀命不同,云何一人能令眾飽?」—— 阿難尊者回答:「不可能的事情,釋迦牟尼佛啊!為什麼呢?因為每一個比丘雖然都是阿羅漢,但他每一個人有每個人的身體。一個人吃,眾人不會飽的。」大家一起吃,大家一起飽。一個人吃,只是一個人飽,其他的人不會飽的。他們這些比丘雖然是阿羅漢,但是「軀命不同」——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個人的身體。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?」—— 一個人吃飯,旁邊的人在看,旁邊的人不會飽,只是吃飯那個人會飽而已。

 

佛陀覺行圓滿 菩薩自度度他

阿羅漢本身來講就有神通。佛陀時代,你知道十大弟子就是十個阿羅漢。另外,祂常常講還有五百阿羅漢。在佛陀時代,證得阿羅漢的弟子非常的多。在「四聖界」,阿羅漢的地位當然是最小的聖果。像「佛、菩薩、緣覺、阿羅漢」祂有祂的分別:佛是覺行都圓滿,一切都非常圓滿就是佛。菩薩祂是屬於「大乘」菩薩,祂不只救自己,也救眾生,那就是菩薩。

 

緣覺依緣起悟 阿羅漢重自修

另外一個叫「緣覺」。祂沒有老師,但是祂看到閃電,祂就開悟了,這個是屬於緣覺。看到落花,祂領悟到落花了,這個落下了的花,它不會再長,不會再開,祂有領悟到。看到飛葉,葉子掉下來了,葉子不可能再飛回樹上,再黏在樹枝上面,祂用這個道理去想,祂開悟了。看到落花、落葉、看到閃電、跌一跤、或者是 ……,祂們的悟境不一樣。

像「虛雲老和尚」就是因為祂拿杯子去裝茶吧!他們講說是裝茶。然後喝茶的時候,手一滑,杯子掉到地上,杯子碎掉了,祂這樣子就領悟。這個沒有師父、沒有佛住世的時候,你能夠依照因緣而去開悟的,這個叫做緣覺,這是屬於第三等。阿羅漢是屬於聖眾當中的第四等,比較沒有度眾生,比較注重自己本身獨自的修行,這個叫做阿羅漢。

「雖阿羅漢,軀命不同。」—— 就是每一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,不可能這個阿羅漢吃飽了,所有阿羅漢全部肚子都飽。

 

 

眼睛在身上 心卻在外面嗎?

「佛告阿難:」—— 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。「若汝覺了知見之心,實在身外,身心相外,自不相干。則心所知,身不能覺。覺在身際,心不能知。我今示汝兜羅綿手,汝眼見時,心分別不?」釋迦牟尼佛講:你現在講所謂「心」是在外面,知見之心是在外面。心在裡面已經被釋迦牟尼佛否決掉了,心不在你的身上啊!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:你說你的心是在外面,眼睛是在身上,但是你心是在外面 ——「實在身外」。這個身心就是不一樣,兩個不相干的。

 

身與心是不相干的

「則心所知,身不能覺。」—— 你心裡知道很多事情,知道這個阿羅漢已經吃飽了,但是你身體沒有感覺到飽啊!兩個是不相干的,身跟心是不相干的。「心所知,身不能覺。」—— 你心裡知道這個阿羅漢有吃過飯,但是你自己的身體不能感覺到你都吃過飯了 ——「身不能覺」

 

身體有感覺 心卻不能知

「覺在身際,心不能知。」—— 感覺是在身,你自己的身體你有感覺,但是你的心不知道。我現在用我的手給你看,釋迦牟尼佛伸出祂的手。祂的手像什麼?「兜羅綿手」。什麼叫兜羅綿手?在印度他們有一種布叫做兜羅綿,這種布非常的柔軟,這表示釋迦牟尼佛的手不是粗糙的,不是很粗、很硬。很粗像工人的手,工人的手大部分青筋暴起,很硬的。釋迦牟尼佛手是很柔軟,就像那個布一樣這麼柔軟。

 

眼可見物 卻不能覺受

「汝眼見時,心分別不?」—— 你眼睛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手,有什麼感覺?祂意思是這樣子講。你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手很柔軟,很柔軟就變成「Spaghetti hand」。

Spaghetti就是義大利麵,很柔軟。Spaghetti hand 是這樣子的,佛青跟佛奇小的時候,我們把他們送到去學武功。老師就罵他們:你們的手學武功出拳。他說:Spaghetti hand。Spaghetti hand 就是手伸出來,像是 Spaghetti 一樣這樣柔軟,這是不行的啦!出拳一定要有力,要有它的力道,練武功一定要這樣子,出拳要有力。好像中國有一種武功叫做「綿掌」。綿掌就是 Spaghetti hand。但是它一打到身上很厲害,看起來很柔,但是一打到身上變成很有力,那個叫做綿掌。

 

心若在身外 應不知肚子餓

阿難回答:「是的!世尊。」「佛告阿難:」——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。「若相知者,云何在外?是故應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外,無有是處。」—— 你說你的心是在外面,不是在你的身體裡面;是在身體的外面。但這樣心跟身分離了。肚子餓,心也沒有感覺到。如果在外面的話,不感覺到自己身體裡面肚子餓。

所以,釋迦牟尼佛講到底心在哪裡?心在裡面,但是你沒有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。心在外面,你雖然看到人家吃飯,你自己身體也不會飽啊!所以,心也不是在外面。你說你的心住在你的身體外面,無有是處,一點用處都沒有。

 

心不在身內 也不在身外

這一段就是講說:「心」它不是住在你身體裡面,因為你身體裡面找不到心;也不是住在外面。因為住在外面,身、心分離,心不知道自己身體裡面飽不飽。你必須知道自己身體飽,吃飽了沒?所以,身、心不可能分開的。佛陀又這樣子講:住在裡面也不對!住在外面也不對!那怎樣才是對呢?大家就想一想,其實非常難想。真的!

你看師尊有時候坐在法座上,然後釣魚。上個禮拜我釣得很厲害,差一點跌下來,真的是睡著啊!今天沒有釣魚,你 (蓮緒法師) 來叫我。我說:「我根本清醒的,你來叫我幹什麼?」我真的釣魚快要掉下去了,你又不叫我 (笑)。

 

心若在身內 卻不見五臟六腑

這一本經講這些邏輯:講心在哪裡?就讓你去想:我心在我身體裡面,但你看到你的內臟嗎?看不到啊!

我今天看到一封信,有一個以前的上師,他的肝臟好像自己感覺到有什麼不對,去檢查一下,原來是癌症末期。以前的一個上師癌症末期,就是你沒有辦法知道。奇怪肝臟這個東西,有癌症它也沒感覺,等到感覺到很不舒服的時候去檢查,已經是末期。他一封信來就希望師尊接引他回到摩訶雙蓮池。醫生跟他講:你只剩下三個月到半年的生命而已。要跟他動手術?醫生說不用動手術,已經沒救了。他寫了一封信來。所以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回事?要去檢查才知道。

因為你的心沒有辦法觀察到你的五臟六腑。誰能看到自己的腎?誰能看到自己的肝?誰能看到自己的心?有誰呢?所以心不在內,祂用這個來證明心不在內。心也不在外,因為如果身體跟心分開了,你身體肚子餓了,心也沒有感覺到啊!祂是講身不應該在外面,你會感覺到自己肚子餓。再來的這個「論」非常難講,我實在也搞不太清楚。真的!這比喻實在是太差了。

 

心是找不到的

「達摩祖師」很厲害啊!「神光」去見達摩,神光講:「我心不安。」達摩跟他講:「你心拿來,我給你安。」他說:「我怎麼找都找不到我自己的心。」達摩就講:「我已經幫你安心了。」你找不到心,這答案就已經在這裡了。

 

心在眼根裡面嗎?

再來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這個心很囉嗦的。講了一大段的經文,還是在講他的心。現在又要講心跟眼是合一的,再來這一段就是講說他這個心是在眼根裡面,在眼睛的根裡面。真是很難解釋欸,很難看得懂。

 

嗡嘛呢唄咪吽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