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2:道心堅固第一人 我非如來 誰是如來

 

期將為大家介紹的三本文集,分別是第 154 冊《智慧的光環》,第 155 冊《月光流域》及第 156 冊《清風小語》,除了《月光流域》是歸類於「靈異神變」系列文集外,《智慧的光環》與《清風小語》兩冊,均屬於「道顯密禪」的著作系列。近期 盧師尊的寫作較多偏向「旅遊見聞」及「靈異神變」系列,「道顯密禪」則許久未曾出現。此系列的內容,對於「道顯密禪」各派別的理趣皆有觸及,而由胸羅萬法的 盧師尊所撰述,更可以說是一類跨宗派理解「修行」之道的重量級著作。

《智慧的光環》和《清風小語》,在當年出版時,確實頗為轟動。盧師尊的「靈異神變」系列因神異玄妙而大受歡迎,但《智慧的光環》和《清風小語》卻展現出 盧師尊在修行道路上的廣與博,更印證 盧師尊難以企及的修行境界與高度,可謂是 盧師尊寫作生涯的另一高峰之作。

       正所謂「行家一出手,便知有沒有」,外界對 盧師尊的批評雖多,卻不外乎是不入流的人身攻擊。但像《智慧的光環》與《清風小語》這種直指心要的無上智慧,一般人連理解的功力都缺乏,評論的資格就更為欠奉。

說白了,境界不夠,若非實修有所得者,確實連評論的資格都沒有。然而《智慧的光環》雖說是一部奧秘直指的無上心法,但 盧師尊卻在序文中,為剛皈依初學「真佛密法」的同修,特別給予鼓勵:「修『真佛密法』要花上相當的時間方能有所成果,所以當然更需要道心堅固。在這世界上,有一個人是永永遠遠『道心』堅固的,這個人就是我『蓮生活佛盧勝彥』。我這一世,災難很多很多,障礙一件又一件,無止無休,但,我愈來愈堅定我的心志。我若不是如來,誰是如來,我都不退道心,你們怎麼可退道心呢?」確實,修行之道看似五花八門,然而若無堅固「道心」,如何能堅定地走到最後呢?

在第155冊《月光流域》中,看 盧師尊告別了過去輝煌的一切,孤獨的走向閉關之路,實在令人心酸與不捨,然而,這又何嘗不是「道心」堅固的顯現呢?我彷彿回到了釋迦牟尼佛時代,變成頭陀行的僧人,我這一次的隱居閉關要多久?三年、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、或是永遠住在閉關小屋之中。天帝告訴我:隨緣了,隨順了,隨遇了,隨安了。」

盧師尊選擇捨離了人群,隱居閉關,但卻道心不退,唯一剩下的,只是持續觀照自己的「心」。不由令人回憶起 盧師尊說過的著名金句「書代表我的心」。所以閱讀 盧師尊閉關時期的著作,就彷彿輕觸著 盧師尊的「心」,同步著 盧師尊當時的心境。閱讀這三本文集,似乎我們也真實陪伴著 盧師尊…一起修行,一起散步,一起看山、看水、看樹木…看月光光。

 

 

 

師尊的第 154 冊《智慧的光環》文集,出版於 2002 年,屬於是「道顯密禪」的著作系列,書上談及很多學佛修行方面的寶貴知識,對於密教的「事法」與「理法」均有著深入淺出的探討與結論,內容也有佛法當中顯密圓通及互為圓融的法理。例如盧師尊在書上說道,「顯教是衣、密教是領,不可棄衣而取領」的譬喻:

「我們學密教的行者,要知道佛教有顯密二宗,顯是『理』法多,密是『事』法多,顯是佛法基本道理,二者不可偏癈,學密的人,也要加緊探討教理,有正確的佛法觀念,如此學密,才不會偏差。」

這本《智慧的光環》文集,原是 盧師尊以他自身修持成就的經歷,用來勉勵初學「真佛密法」的弟子。正如他在書上說出確實到過「摩訶雙蓮池」,看到自己前身「大白蓮花童子」的事蹟,並指出修持真佛密法者,就是先要一心篤信及依附:根本傳承上師、佛、法、聖賢僧,才是正確的四皈依之處。還要用上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來鍛鍊身心靈,即「密教」成就最大的口訣:「敬師、重法、實修」,行持密法方能有所成果,而「道心堅固」就是修行要堅守的最基本原則。

文集篇幅裡首先教導密教行者應如何克服自己的「我慢」,因為修道人的「我慢心」不除,就算修持或禪定成就,必將淪為阿修羅王或魔王的境界。而眾所周知,修密教是很容易獲得感應的,故此,盧師尊告知我們,修行有了感應的人,最忌「炫耀」及「貢高我慢」,因為「驕傲」就是修行人成魔的種子,並且愈修就愈偏離了正知見,入了魔而不自知。

在書上<分靈>的章節內,更道出了令人錯愕不已的真相。原來佛菩薩的應化身,或是應化身再分身無數,即所謂的「分靈」,如大地上的草那麼多,所以天上界的諸神聖,給分靈取了一個代號:「草頭神」。盧師尊指出,諸尊的「分靈」誠然是很尊貴的,但要知「分靈」也只是一種幻化而已,行者切勿自知是「分靈」的身份,而起「我慢」或「驕傲」之心:

「知道自己是分靈,那就更要步步為營,戰戰兢兢,要正法、正知、正見、正念,好好修持,好好弘法,要知分靈幻身如聚沫,心神被物纏,一樣六道去輪迴! 草頭神!如果被污染。 草頭神!如果墮落。 一朝被火燃! 永劫更無煙! 」

《智慧的光環》文集內裡不勝枚舉的篇目,重點便是教導讀者 (弟子) 先要「自淨其意」,然後才逐步進入佛法的旨趣。譬如盧師尊以如來之哲思,引導人們的思惟重返回修行的初心:「為何要學佛修行」?以至是敘述「顯密圓通」之說、「密教理趣」、密教的要義及其「心要口訣」,乃至「密教珍貴」之處,詳盡說出真佛密法中「四加行法」之重要,並且,更在書上特別講解「密咒是諸佛無盡法藏」和「密咒是禪定藏」等密教的奧義,如上種種均是彌足珍貴的佛法概論與講義。

所以,盧師尊的第 154 冊文集一如其書名,確實是充滿著《智慧的光環》,極為值得我們重新翻閱,誠祝 開卷有益。

 

 

155冊《月光流域》的這本文集,是盧師尊寫出在閉關隱居的時候,時刻觀照自心與真誠流露的心中話傾訴。書冊序文一開始便道出,盧師尊在一次甚深的禪定中所看見的境況,其中反映了他在隱居歲月裡所感受的孤單與寂寥。然而這種異常寧靜的生活模式,卻又令他平靜的心充滿著清涼的覺受。在這次深深的禪定中,恍惚恍惚的境界裡,盧師尊還進入了一片稠密森林中的小茅屋內,並與另一個自己(未來的盧師尊)在對話:

「在這月光流域裏,每一個時刻,每一個動作,日以繼夜,只有一個孤影。你用鮮潔純淨的生命,獻身於解脫的目標吧!保持著精勤與努力!」

當然,一位修行達致成就的大覺者,早已明白幻化的世界總是一場遊戲,正如《金剛經》上所云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的道理。所以,無論盧師尊身處於門庭若市的彩虹山莊裡,或是萬籟俱寂的閉關小屋中,都只是人間的一瞬間之暫時形象,最終還是會獨自一人走在立身行道、淨化自心的修行路上。故此 盧師尊知道,「未來的蓮生活佛盧勝彥,要一個人走入森林之中,住在小茅屋中,度過月光流域的歲月!」

在這本文集裡,盧師尊說出在閉關生活的平淡無奇、獨自隱居靜修的這段期間,身心靈彷彿每日都是在禪定之中。隨著周邊的自然環境而安住、心無掛慮,在月光流域之下,他已是一個內外清淨、最神聖的透明人(凡聖兩忘)。故而盧師尊在書上隨意的抒寫,便如同一位聖者正在隨緣說法,並將如來的「哲思」毫無保留的流露出來,譬如以下所說的:

「世上所有一切有形相的物質竟然都是虛擬的,而心才是至高無上的,世上至高無上的就是心,這心是佛心,就是實証於法的心。原來修心是無價之寶,不要忽略了它,迷失心,那就永遠在器世間六道輪迴了,這種疏忽了心的人,轉世一千次,也只是一千次的失誤。」

所以,不論盧師尊是寫出「禪定出神」的見聞事蹟,或有關於佛教正知正見的教導,均含藏著佛法的甚深妙趣。例如在書上的「知他心」、「四魔」、「見相與不見相」、「正教的意識」等等篇章的內容,都是有待讀者去深入理解和領受當中的「密意」。另外,書上也提到有一名弟子在盧師尊隱居期間,四處奔波去尋覓他閉關的所在之地,而被這位弟子尋找師父的精神所感動...。之後盧師尊藉著此事來作教示,闡述了緣起緣滅的道理,更說出修道人在修行中應持守的正面態度:

「我已留下真佛密法,只要嚴格而堅決的修持下去,不容許自己放鬆了精進,不放逸,不懈怠。不要因為看不見師尊就造成挫折和失敗,這樣的努力,才是正確的。永遠的自行保持著尊貴的真佛密法和安穩,這是行者的典範,我就在他的心中啊!」

總而言之,《月光流域》一書,表面雖看似是盧師尊訴說閉關中的生活情節及遐思之自述,但若能細心觀察,將會發覺內裡有許多珍貴的佛法理趣,對於人們在世間的事、理、情、法上的處理及應對,必然是大有裨益及有莫大的幫助。

 

 

 

師尊文集的第 156 冊《清風小語》,出版於 2002 年,被劃分為「道顯密禪」著作系列的作品,這是在 盧師尊閉關之後再度頻繁出現的一種文體類別。或許正如先前 盧師尊所傳達出的閉關心境,他只是一個人,行走在無人的森林中,沒有目的也沒有任何預期,所以想到什麼就寫什麼。因此在《清風小語》中的內容,盧師尊便如一位胸羅萬法的高人,各門各派的最高法門,都已融會貫通於心,因此隨意提筆,向外輻射而出的,皆是指涉「道顯密禪」的無上智慧。

所謂大道至簡,修行也是如此,不論「道顯密禪」種種法門,最終所修者,乃是「心」。因此 盧師尊在《清風小語》開頭的篇章,便告訴我們,何謂「眾生的心」?簡而言之,眾生心就是會變異的心。正是因為眾生的心容易變異:所以佛陀才教導初學禪定的行者,要先退居到:岩洞、森林樹下、塚間。如此修學才能專一而成就。所以隱居與閉關是必要的,這是佛陀的教示。」

而為了修習專一,才有了種種的修習法要,因此在〈般若法要〉一文中,盧師尊說:「有弟子問:『佛陀的般若法要是什麼?』我答:『戒、定、慧。』『金剛乘比較不重視戒律吧?』弟子說。我說:『非也!』其實,非戒無以生定,非定無以生慧。金剛乘的戒律甚至比其他宗派來得多,其戒律更細。」

為什麼要修此三無漏學,正是為了對治墮落的根源。在〈墮落的根源〉一文中,盧師尊清楚告訴我們:「墮落三惡道的根源是什麼?就是『欲望。』仔細去觀察眾生相,會發覺每一個人對欲求都永遠的不滿足。求不到的產生痛苦;求到的又害怕失去;求到的更希望愈多愈好,欲望永無止盡!」

因此 盧師尊再度不厭其煩的,在《清風小語》文集中,以諸多短篇為我們重溫了「四聖諦」、「四念處」、「五蘊」的生滅。提醒我們以「數息法」控制身念,並由此帶領我們走向由顯入密的修練,譬如:「關照『呼吸』:觀照出入息的『長短』,觀照出入息的『顏色』,觀照吸進與呼出的梵文 (咒字),修『寶瓶氣』。獲得宇宙的法流的灌頂,只要明覺自己的心,自然神就通了。」

密法的修持,由於較強調方法,因此上述的各項密法,便容易被當成是「技法」的修持,然而這一切仍然根源於心。因而行筆至此,盧師尊再回頭提醒我們要「觀照自己的心念」:「你貪心否?你瞋心否、你癡心否?、你心散亂否?、你心寬大否?、你有向上心否?、你心安穩否?、你心得解脫否?這「心念處」的修行,已經算是高級的微妙之法。」這正是佛陀教我們分辨心念的八大重點,看似平凡,盧師尊卻認為,這已經算是「心念處」修行高級的微妙之法。

除了心的修練之道,密教更強調真實的法力,而真實的法力必然來自於真實的感觸,有所觸才有所感。盧師尊特別難得的,為讀者整理了在禪定初期,身體上會產生的八種覺受,分別是「癢、動、輕、重、冷、暖、澀、滑」,稱為「八觸」。而這種次第產生的覺受,若非證入甚深禪定,具足真實證量的密教大成就者,絕無法言說的。

《清風小語》每一篇章都很簡短,然而每一字卻都力重萬鈞,更是 盧師尊證得無上智慧的心血與結晶,只要有緣眾生有幸得聞,一定要細細品讀,讓我們一起在書中掘藏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