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〈卷第一〉
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今又作如是思惟。是眾生身,腑藏在中,竅穴居外。有藏則暗。有竅則明。今我對佛,開眼見明,名為見外。閉眼見暗,名為見內。是義云何?
佛告阿難:汝當閉眼見暗之時,此暗境界,為與眼對,為不對眼?若與眼對,暗在眼前,云何成內?若成內者,居暗室中,無日月燈,此室暗中,皆汝焦腑。若不對者,云何成見?若離外見,內對所成。合眼見暗,名為身中。開眼見明,何不見面?若不見面,內對不成。見面若成,此了知心,及與眼根,乃在虛空,何成在內?若在虛空,自非汝體。即應如來今見汝面,亦是汝身。汝眼已知,身合非覺。必汝執言身眼兩覺,應有二知,即汝一身,應成兩佛。是故應知,汝言見暗名見內者,無有是處。」
腑藏在中 竅穴居外
我們今天講《楞嚴經》。《楞嚴經》前面這一段真的是非常的囉嗦。「釋迦牟尼佛」跟「阿難」兩個人對話,真的!單單論這個「心」,就論了好多。你們聽的不煩,我看了都煩,我講的也煩。
「阿難白佛言:」—— 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佛說:「世尊,我今又作如是思惟。」—— 我現在又想到了。上回已經講了:心不在裡面;心也不在外面;心跟眼也不是合在一起的。現在阿難想一想,他說:「哦!我又想到了。」胡思亂想。
「是眾生身,腑藏在中。」——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身體,五臟六腑就在你身體裡面。像心臟、胃、脾、肝、胃腸,全部都在你身體裡面。「竅穴居外。」—— 身體外面是「七竅」。什麼叫七竅?眼睛是竅、鼻子是竅、嘴巴是竅、耳朵是竅。什麼叫七竅?我們講七竅:兩個眼睛、兩個耳朵、兩個鼻孔、一個嘴巴,就叫七竅吧!都在外面,都在臉上。——「竅穴居外」
阿難說:
裡面暗的看不到 外面就看得到
「有藏則暗。」—— 因為在裡面的就是暗的,你看不到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你都看不到。「有竅則明。」—— 如果你看得到的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七竅在外,這看了就很清楚。藏在裡面的就看不清楚,就是暗的。在外面就看得清楚。
「今我對佛,開眼見明,名為見外。閉眼見暗,名為見內。是義云何?」「今我對佛,開眼見明。」—— 現在我看到釋迦牟尼佛,打開眼睛我就看到了,這個就叫做「見外」。就是看到外面,看到釋迦牟尼佛。閉起眼睛就看到了 —— 就見「暗」。沒有看到什麼,是暗的、黑的。「名為見內」—— 就在裡面,在裡面。我這樣講應該是對吧!「是義云何?」—— 我認為說這個竅在外,就是明的;藏在裡面的,就是暗的,就是這樣而已啊!這個意義就對吧!
佛說:身在暗室 一樣看不到外面
「佛告阿難:汝當閉眼見暗之時,此暗境界,為與眼對,為不對眼?若與眼對,暗在眼前,云何成內?」「佛告阿難:」—— 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:「汝當閉眼見暗之時,此暗境界,為與眼對,為不對眼?」—— 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:當你閉上眼睛的時候看到暗,這個黑暗的境界沒有光、沒有日光、沒有月光、沒有燈光,房間裡面全部都是暗的。「為與眼對?」—— 是你跟眼睛合一的嗎?「為不對眼?」—— 還是不跟眼睛合一的?這都是哲學思想嘛!釋迦牟尼佛講:如果跟你眼睛是合一的,「暗在眼前。」—— 暗是在你的眼睛的前面。「云何成內?」—— 怎麼可以說是在裡面呢?
「若成內者,居暗室中,無日月燈,此室暗中,皆汝焦腑。若不對者,云何成見?」「若成內者」—— 如果是成內的。「居暗室中。」—— 居於暗室中。「無日月燈。」—— 沒有太陽、沒有月亮、沒有燈光。「此室暗中,皆汝焦腑。」—— 什麼叫做「焦腑」呢?道家是有「通三焦」這個名字。「三焦」是什麼?所謂三焦,也可以講三個丹田。上丹田在眉心;中丹田在心際;下丹田在臍輪,這叫三焦。「腑」—— 五臟六腑。如果你不跟眼睛合,什麼又叫做看見呢?——「云何成見?」我告訴你,我按照字翻譯,我不想太多解釋,因為囉哩叭唆的。
若心在外
為何睜眼看不到自己的臉?
「若離外見,內對所成。合眼見暗,名為身中。開眼見明,何不見面?」「若離外見。」好啦!你說看到外面。「內對所成。」—— 一樣的,你跟你的眼睛合一。你眼睛閉起來,你就看到暗的,那就是你的身體啊!你打開眼睛,你看到明的,為什麼看不到你自己的臉呢?「內對所成。合眼見暗,名為身中。開眼見明,何不見面?」
「若不見面,內對不成。見面若成,此了知心,及與眼根,乃在虛空,何成在內?若在虛空,自非汝體。」「若不見面,內對不成。」—— 你如果沒有看到你的面孔,表示眼睛跟你不是合在一起的,跟心不是合在一起的。「見面若成。」—— 如果你的眼睛能看到你自己的面孔。我們現在照鏡子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孔,不照鏡子還是看不到自己的面孔。「若不見面,內對不成。」—— 表示眼睛跟心是不合在一起的。這個時候你就知道知覺的心是在外面的。「及與眼根,乃在虛空。」—— 就是說你本身的這個心眼是在虛空之中,不在你的身體裡面。「若在虛空,自非汝體。」—— 如果你的心是在虛空之中,就不是你的身體。
若一心在外 一心在內 應該有兩個身
「即應如來今見汝面,亦是汝身。汝眼已知,身合非覺。必汝執言身眼兩覺。應有二知,即汝一身,應成兩佛。」這樣子看起來是有兩種感覺,這是兩個心啊!這時候,你看到的就是兩個阿難。你只有一個身體,就是兩個阿難。你說心一個可以看到裡面;一個可以看到外面。但是從外面看,又看不到你的臉;向內看,又看不到你的五臟六腑,三焦都看不到。這樣子好像是兩個阿難,就變成兩個佛。
一心在外 一心在內 也不對
「是故應知,汝言見暗名見內者,無有是處。」—— 你說你眼睛閉起來可以看到暗處;眼睛打開你就會看到「明」,那就等於兩個身,就等於兩個佛。「無有是處。」釋迦牟尼佛講:這沒有什麼意義。我覺得他們兩個人講話也沒有意義 (笑)。真的!什麼講看內、看外、看臉、看五臟六腑。
我們如果沒有鏡子,大家想一想看:你看自己的臉,看得到嗎?看不到。你因為前面有鏡子,你才可以看得到自己的臉。到底心在哪裡?你說你心在裡面,你又看不到你的五臟六腑,裡面都是暗的。
所以,阿難尊者講的也不對!釋迦牟尼佛在那邊辯來辯去,越弄越糊塗。如果真的是有兩個心,一個心在裡面的心,可以看到暗的;在外面的心,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臉,那不就變成兩個佛了,兩個心就變成兩個佛了。心也不在你身體裡面,到底是怎麼回事?
所以,祂這裡論心不是在身體裡面;心也不在身體外面;心跟眼也不是合一的。現在一個心在外面、一個心在裡面,也是不對的。簡單講就是這樣子,就比較快一點了。不像祂囉囉嗦嗦地講一大堆,這樣子浪費很多經文、浪費我好多精神去想,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麼道理出來!所以,很多事情不想還好,越想就越糟糕。
道法自然 遇事不勉強 平淡隨順
在佛教本身來講,有很多哲學在裡面。道家好像比較好一點,黃老思想——「黃帝」、「老子」的思想、「老莊」思想。老莊思想是什麼樣?什麼都不要去想,順其自然,也不要太多的學問。老子認為:一切都是「道法自然」。道家是講道法自然,你一切順著自然的原則這樣子去就可以。很多事情不要勉強,過的日子要平淡。像現在科技這麼發達,生活不一定幸福欸!越來越多的方便,是沒錯,是很方便;但你不覺得每一個人都活得不快樂。
道家思想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
像中國道家老子的思想: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」什麼都不要去想,反而快樂。現在那麼多的東西讓你學,從小孩子開始學習,一直讀書,越來越多的煩惱。東西發明越來越多,煩惱就越多。
像古代的人,哪有那麼多的想法?沒有啊!所以,生活淡泊、生活寂靜,很安靜的過日子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白天工作;晚上睡覺,配合著天地自然的道理,反而幸福;違背了自然的道理,就反而痛苦。
像談到這個「心」,阿難尊者拼命在鑽牛角尖,心到底在哪裡?一直在找它。那種分別到底在哪裡?你不要去想,晚上睡得很好;去想你就晚上睡不著。我覺得這一本《楞嚴經》剛開始就很囉唆 (笑),不過我盡量講讓大家清楚嘛!對不對?(鼓掌)
哎!我看看明天要講什麼?還在囉唆啊!阿彌陀佛!我實在不想講,沒辦法,既然挑了。
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