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〈卷第一〉
「阿難言:我嘗聞佛開示四眾。由心生故,種種法生。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。我今思惟,即思惟體,實我心性。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。亦非內外中間三處。佛告阿難:汝今說言,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,隨所合處。心隨有者,是心無體,則無所合。若無有體而能合者,則十九界因七塵合。是義不然。若有體者,如汝以手自挃其體。汝所知心,為復內出,為從外入。若復內出,還見身中。若從外來,先合見面。
阿難言:見是其眼。心知非眼。為見非義。佛言:若眼能見,汝在室中,門能見不。則諸已死,尚有眼存,應皆見物。若見物者,云何名死。阿難,又汝覺了能知之心,若必有體,為復一體,為有多體。今在汝身,為復遍體,為不遍體。若一體者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。若咸覺者,挃應無在。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。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。若遍體者,同前所挃。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。今汝不然。是故應知,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」
現在,又來了,又要跟大家囉嗦。告訴你,很囉唆的。你們看,明白嗎?你們自己看,明白嗎?看不太懂,對啊!大家都看不太懂。反正我告訴大家,一個簡單的道理,阿難怎麼講都不對。釋迦牟尼佛都有辦法把你辯到一無是處,怎麼講都不對。心不在內;不在外;不跟眼睛合;不分成裡面跟外面。已經講了四樣了,現在第五樣,又來了。
阿難常聽聞 佛陀對四眾開示
阿難對釋迦牟尼佛講:「我嘗聞佛開示四眾。」我聽過釋迦牟尼佛對四眾開示了,我們佛教都講四眾: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。就是四眾。信佛的出家人,男的出家人叫比丘;女的出家人叫比丘尼;信佛的男眾在家居士叫優婆塞;女的叫優婆夷。這就是四眾。釋迦牟尼佛對四眾開示說法。
阿難說
我心生各種法 心隨法而變成有
「由心生故,種種法生。」心生,則生種種法。那麼「有法生故,種種心生。」,因為有法,就出現種種的心。現在我阿難尊者想了想,「即思惟體,實我心性。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。」他又講出一個新的理論出來了。我現在阿難想,那就是我心中的想念,我看到什麼,我就跟什麼合起來,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
心非在內、外、中間 而是心法合一
「隨所合處」,就可以合起來,心跟實在的現況你就可以合起來。「心則隨有」,心是隨著法而變成有的。心是跟著這個環境,環境改變了,它就是所有一切法。心生,種種法生,法生就是種種的心生。
阿難是這樣子講的。不是這個心在裡面,心在外面,心在中間,都不是。是因為我心產生了,就變成法。心跟法合一了,那看到什麼環境,就跟那個環境合一了,意思就是這樣子講。
佛陀反問 心如何與環境合體?
現在釋迦牟尼佛又開始講了,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:「汝今所言」,你現在所講的,「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」,因為環境出生,所以出生種種的心,就產生出來。「隨所合處」,你的心就跟環境合在一起了。「心隨有者,是心無體,則無所合。」心怎麼跟環境合體呢?
心有個體或無個體 無體如何合?
阿難跟釋迦牟尼佛講:法生所以心生,心生所以法生,隨處都可以合在一起的。但是釋迦牟尼佛反問他:「心隨有者,是心無體,則無所合。」你的心是有這個體嗎?還是心根本沒有這個體?心如果沒有那個體怎麼合?
若無體而能合 則十九界因七塵合
釋迦牟尼佛問:「若無有體而能合者。」心本身並沒有它的身體存在啊!如果能夠合的話,「則十九界因七塵合。」什麼意思?什麼叫十九界?我們常常講,眼耳鼻舌身意,這是六根,又叫做六識,又叫做六塵。3×6=18,再加上虛空就是 19,十九界。「因七塵合」,什麼是七塵?其實應該講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法。因為心根本沒有體,你說怎麼合?眼耳鼻舌身意怎麼合?那也不是一個體。這樣子就不對。
汝所知心 為復內出 為從外入
祂說:你看你用你的手,摸你的頭,你腳會癢嗎?你腳知道嗎?不知道啊!「汝所知心。」你這個了知的心,「為復內出,為從外入」,是裡面出來的呢?心是從裡面出來,還是外面進來的呢?
心若在內 可見臟腑
心若在外 可見己面
如果是裡面出來的,你應該可以看到你身體裡面;若從外面來的,你會看到你自己的臉。就是到這裡,還是老套。心是什麼體?講不出來。但是,其實我們可以講那個水,我們看水是液體,把它熱了就變成氣體;零下幾度,它又變成固體。水是變來變去的嘛,對不對?水它本身是固體沒有錯;是氣體也沒有錯;是液體也沒有錯。但是你不能講水是氣體。在什麼形狀它會變化的,祂說如果心在你的身體裡面,你會看到你的五臟六腑;心如果是在外面,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臉。
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 為見非義
阿難跟釋迦牟尼佛講:「見是其眼。心知非眼。為見非義。」阿難回答:看見了是眼睛,心跟眼是不一樣的。「為見非義。」用看見來講,應該不是這個意思。
佛陀說 人死眼還在 應能見物
「佛言:若眼能見,汝在室中,門能見不。則諸已死,尚有眼存,應皆見物。若見物者,云何名死。」
釋迦牟尼佛講:「若眼能見,汝在室中,門能見不。」如果眼睛能夠看見,你在房間裡面,可以看到門嗎?「則諸已死,尚有眼存。」如果你眼睛能夠看到,則諸已死。它這個意思是講,一個人死了,尚有眼存,眼睛還在,人死了眼睛還在啊!「應皆見物」,他應該可以看到東西。
眼若能見 就不叫做死
「若見物者,云何名死?」能夠看到東西,哪裡叫做死了。我是按照字解釋,我沒有辦法講得那麼清楚。為什麼?因為他們兩個在辯論,弄了半天就是這樣子。「應皆見物。若見物者,云何名死。」你眼睛還能夠看的東西,那就眼睛就不叫做死。
哇!多長?哇!還那麼長啊!天啊!還在講。阿彌陀佛!我說不下去了。聽的人都睡著了(笑),剩下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在對講,在聽法的人都睡著了。
「阿難,又汝覺了能知之心,若必有體,為復一體,為有多體。今在汝身,為復遍體,為不遍體。若一體者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。若咸覺者,挃應無在。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。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。若遍體者,同前所挃。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。今汝不然。是故應知,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」
捏一肢 四肢都有感覺 就是一體
阿難尊者啊,你這個能夠覺了能知的心,「若必有體。」如果他是有一個身體的。「為復一體,為有多體。」是一個身體呢?還是很多個身體呢?「今在汝身,為復遍體」,現在在你身上,「為復遍體」,全身都有心嗎?「為不遍體,若一體者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。」祂說你用手捏四肢,都要有感覺,那就是一體。你到底這個心是有一個體,還是有很多的體?現在你用你的手,捏這個指頭的時候,捏這裡,應該這個腳也有感覺,這個手都有感覺。四肢應覺。
心是一體或多體 都不成立
「若咸覺者,挃應無在。」如果是沒有感覺,那麼這個心應該不在那裡。「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。」如果是全身都有感覺,那這個心真的是一體,這樣子講是不能成立的。
「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。」如果是多體,如果心是很多的,「則成多人。」就是很多的人,變成很多的人。心如果有很多,他的人身也應該是很多的,哪一個體才是真正的你呢?
佛陀認為 心非一體 亦非多體
「若遍體者,同前所挃。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。今汝不然。是故應知」你這樣子摸頭,或者摸腳。摸頭,腳就有感覺;摸腳,頭有感覺。所以講起來,也不是一體;也不是多體,你現在不是這樣子,所以應該知道,「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」
心若很多體 就有很多個阿難
也是隨便講講啦 (台語),心是有體還是沒有體?還是只有一個體?還是很多的體?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這個問題。你講心,好啦,它到底有沒有心這個個體存在?還是它是一個個體?都不對。那麼心是一個嗎?還是很多個?也都不對。心如果很多個,就有很多個阿難。
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
那心只有一個,但是也不能夠固定。你摸腳,頭也沒有感覺;摸頭,腳也沒有感覺。只是摸的地方有感覺,那到底是什麼東西?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反駁他的,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,就是這樣子講的。我也不能講太多,為什麼?因為時間不夠了。
水究竟是什麼
佛陀與阿難的辯論,這是哲學。我們講一個例子好了,水,你如何形容水?你講水是固體不對;它是液體也不對;它會變成水氣。又是氣體,又是固體,又是液體。你講說水是固體,就是冰;水是液體,因為它可以洗;水是氣體,因為它是水蒸氣啊!都對,也都不對。
萬事萬物都是法 法即是環境
問題就在這裡,那麼水是什麼?對啊!大家想一想,真的是。釋迦牟尼佛很會辯論,祂真的是辯才無礙。阿難怎麼講都不對。心生法生,法生心生。這個「法」就是環境。我們可以這樣子講,萬事萬物都是法,你那個感覺是不一樣的。
你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五官,眼睛、眉毛、鼻子、嘴巴、耳朵、面孔,就這樣結合起來。有人看了就很順眼,我越看你越順眼。哇!你真的好美。有人一樣,他有眼睛、眉毛、鼻子、嘴巴,還有耳朵,越看越討厭。為什麼會這樣?
心產生環境 環境影響心 互相關聯
大家去想一想,因為你心,看他,一看,你就有感覺出來。那個感覺從哪裡產生出來的?這些都是哲學問題。真的,同樣都是五官,為什麼同樣的五官,他就是這樣子,看起來就是非常好看。同樣的五官,看起來為什麼長得這樣子 yuck (噁心)?為什麼?這個道理在裡面啊!心生,你心裡感覺到,就產生了環境出來。環境也影響到你的心;心也影響到環境,兩個互相關聯。
一切皆非 心到底是什麼
這一段是講完了,反正阿難提出來的,釋迦牟尼佛最後講,無有是處,一點益處都沒有。最後才會講出答案。現在已經論了。(弟子:不可說。) 不可說?我們還在這裡講什麼,那就不要講了啦!下課,下課 (笑)。
你回去想一想,我講這個真的是講得頭很痛。真的,心不在身體裡面;也不在外面;也不在中間;也不是兩個合起來;也不是兩個分開;也不是多,也不是少;也不是一個,也不是多個,那到底是什麼玩意?下課,下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