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〈卷第一〉
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昔見佛,與大目連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舍利弗,四大弟子,共轉法輪。常言覺知分別心性,既不在內,亦不在外,不在中間,俱無所在,一切無著,名之為心。則我無著,名為心不。
佛告阿難。汝言覺知分別心性,俱無在者,世間虛空水陸飛行,諸所物象,名為一切。汝不著者,為在為無。無則同於龜毛兔角,云何不著?有不著者,不可名無。無相則無,非無即相,相有則在,云何無著?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,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。」
阿難見佛陀與四大弟子 共轉法輪
「阿難尊者」對「釋迦牟尼佛」講:釋迦牟尼佛啊!我以前看到佛陀跟四個大弟子,一個是「目犍連」、一個是「須菩提」、一個是「富樓那」、一個是「舍利弗」,四個大弟子。目犍連神通第一、須菩提解空義第一、富樓那說法第一、舍利弗智慧第一,釋迦牟尼佛的四個大弟子。「共轉法輪」,就是在傳法,法輪常轉,就是一直在說佛法。
阿難再問 一切無著 名為心不
「常言覺知分別心性」,就是講,覺知分別心。「既不在內,亦不在外,不在中間。」心不是在身體裡面,也不是在外面,也不是在中間。「俱無所在」,根本就不存在。「一切無著,名之為心」,根本不著心,沒有意義,無著就是不沾到哪一邊的,這個就是叫做心。「則我無著」,現在我阿難無著,我也不著哪邊,「名為心不?」,這樣算是知道心了嗎?阿難就問了這些話。
佛陀以譬喻
駁阿難所言是不可能之事
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:「汝言覺知分別心性」,你講的這個心,「俱無在者」,既然不存在。那娑婆「世界虛空水陸飛行」,什麼叫虛空?山河大地,世間山河大地等於虛空。在空中飛的、水裡面游的、路上爬行的,「諸所物象,名為一切。」所有的東西就叫做一切,這些東西就叫做一切。
「汝不著者,為在為無。無則同於龜毛兔角,云何不著?有不著者,不可名無。無相則無,非無即相,相有則在,云何無著?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,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。」
心若本不存在 又何來不著一方?
這個意思就是講說,你說心根本不存在的,也不著在哪一個方,也不停在哪裡的,都沒有存在的。那世間上的一切,都沒有心存在。「為在為無」,心到底在還是不在?如果你認為沒有心,你講這個無著幹什麼?因為有心才可能有著啊!無心,你就本來就無著,你為什麼說我什麼都不著心?你這樣講就是不對,不合邏輯啊!
如同龜毛兔角 本不存在又如何著
心既然就沒有,心既然沒有是什麼,就像烏龜沒有毛,兔子沒有角。你說烏龜有毛嗎?你龜毛啊,龜毛 (台語),這個人很龜毛。不可能的,烏龜是沒有毛的。烏龜只有殼,它沒有長毛,兔子才長毛。兔子不長角啊!那根本就是不存在嘛!兔角、龜毛都是不存在的東西,既然是不存在的東西,你著什麼?你說你無著,你用什麼來著?這不合邏輯啊!
一切無著 名覺知心 無有是處
你講說:心無所住,根本無著。既然沒有心,虛無的心,那你還要講著做什麼?本來就沒有,有什麼好著的。「無相則無」,如果有相呢?心如果有他的身體,心有身體一定有一個所在。所以你講一切都是心,是沒有的,它根本不在哪裡。那麼這些相就是有啊!你為什麼講無著呢?所以你應該知道,你講說一切都是沒有,就叫做心,根本胡說八道。釋迦牟尼佛很簡單就這樣子回答他,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。
阿難尊者講說:心不在內,也不在外,也不在中間,它根本不存在的,也沒有住在哪裡,什麼都沒有。因為當初釋迦牟尼佛跟四個法王子,舍利弗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大目犍連,你們在論佛法的時候講說,心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也不在中間,根本是無所著。所以我現在講:根本就沒有這個心。好啦,根本就沒有心,那就是虛無的,就是龜毛、兔子的角,那你還講著不著幹什麼?你無所著幹什麼?
佛陀駁斥阿難 心若不存又何所著
因為有東西才會著,才會碰到,有東西才會 touch 啊!你沒有東西,你 touch 什麼?空中飛的、水裡游的、地上爬的,你都沒有 touch。既然沒有 touch,你著不著,根本沒有這回事,因為根本沒有心啊!如果是有,心一定有它的形體在啊!所以你講這根本沒有什麼心,還有著不著的問題,胡說八道,就是這樣子。
我這樣解釋聽得懂嗎?你看那個字是看不懂的,看都看不懂,我這樣解釋你就知道了嘛。你為什麼講說無所著,既然沒有,你還要著什麼?釋迦牟尼佛駁斥他;一無是處。全部都罵光了。
藏密善辯經 阿底峽是百辯之王
原來佛教辯經,常常在彼此之間互相辯論。像藏人他們喜歡用辯經,一拍,問你什麼?你馬上就要回答,就是從這裡來。兩個辯來辯去,就是要辯出一個實相。你講心,好啦,大家一論,沒有一個對的。釋迦牟尼佛很會辯論,所以他們度的傳統,辯論也是很厲害的。
像「阿底峽尊者」,祂身上吊了很多的鑰匙,他那鑰匙是什麼鑰匙?每一個寺廟的門的鑰匙。辯輸了,你這個廟就要給我。所以他是百辯之王,任何人辯論,都辯不過他。輸了你廟就要給他,所以他身上掛了一大堆鑰匙,就是他的廟。所以印度他本身來講,他們用辯論的方法論經。
唐三藏求學西域 無人能與辯
以前唐朝的時候,派唐三藏去西域取經,然後他到了「那爛陀大學」,讀完了「唯識」以後,他也是要築一個台,請大家來辯論,也是一樣要辯論的。聽說他辯贏了,為什麼會辯贏?因為沒有人上去跟他辯。他拿了好多經典回來,變成了「唯識論」。
阿底峽尊者也是辯論,那個時候「古格王朝」派出去找一個聖者回來傳法。他說:你要看到阿底峽尊者,你就把他請回來。祂到底是長得怎麼樣?那時候又沒有照相,又沒有相片給他看。他請阿底峽尊者回來是怎麼認的?就是他身上掛的鑰匙很多的鑰匙 (笑),為什麼?因為他寺廟很多,他辯論贏了,他就贏了一座寺廟,他掛的都是鑰匙。所以密教傳到西藏的時候,他們也是習慣於辯經。
法王訪甘丹素柏寺 備受禮遇
我去了南印度,那時候他們「甘丹素柏寺」要請我吃飯。我們去了,他們說:我們要舉行辯經給 盧師尊看。我說不用看了,你們在辯論,好像打拳一樣,打過來打過去。在那邊辯經要辯給我看,我又聽不懂你們的藏語。算了!吃飯要緊 (笑)。他們對我好像也不錯。在我走過的地上,他們在寺的門口,從下車,一直走到寺裡面,在地上全部畫了「八吉祥」,讓你踩過去。然後一坐上法座,帽子拼命給你戴,一下戴帶這個帽子,一下載那個帽子,戴的帽子。我說什麼帽子我都不要,他們就說:我們就是要法王的帽子。
甘丹赤巴法王 親訪彩虹雷藏寺
還有那時候的「甘丹赤巴」,出門打傘的就只有三個人而已,一個是達賴喇嘛,一個是班禪喇嘛,再來就是甘丹赤巴。真正黃教的教主是甘丹赤巴。甘丹赤巴就是說,所有的出家人當中,推舉一個最有學問的人,這個人當成甘丹赤巴。除達賴、班禪之外,第三位甘丹赤巴,就是最有學問的人。
這個最有學問的人來過西雅圖雷藏寺,來過彩虹雷藏寺。甘丹赤巴,我們彩虹雷藏寺的文殊師利菩薩,劍上面有一個哈達,是甘丹赤巴丟哈達的時候,丟上去供養諸尊,剛好掛在文殊師利菩薩的劍上。甘丹赤巴就是代表著「宗喀巴祖師」,宗喀巴祖師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,那是最有學問的,西藏的黃教教主叫甘丹赤巴。
阿難與佛陀 辯論心在何處
甘丹赤巴他的寺裡面有供我的法相。所以你看這個《楞嚴經》,這邊全部都是在辯論。阿難尊者怎麼辯,釋迦牟尼佛都把他駁斥,這就是辯論了,他們兩個就是在辯論。阿難當然辯輸了,怎麼講都不對,釋迦牟尼佛怎麼講都是對。到最後看他怎麼結束,就是這樣子,辯論這個心到底在哪裡。
糊塗的哲學思想
關於糊塗的事情,告訴大家,這個也蠻有哲學味道。中國的「孔子」發現了糊塗,就取名為「中庸」,「老子」發現了糊塗,就取名為「無為」,「莊子」呢?這些都是中國的聖人,莊子發現了糊塗,取名叫做「逍遙」,「墨子」發現了糊塗,就起名叫「非攻」,沒有競爭。釋迦牟尼佛發現了糊塗,就取名叫做「無我」。
人生難得糊塗 是上上之道
世間萬事,糊塗是最難的。有些事,問得清楚便是無趣。釋迦牟尼佛都講:人不可以太盡,事不可以太清。凡事太盡了,緣份勢必早盡。所以有些時候,難得糊塗才是上上之道。
隨緣自在 不悲不喜是晴天
人生說到底,活的是心情。活的累,是因為能左右你心情的東西太多,你才累。天氣的變化,人情的冷暖,不同的風景,都會影響你的心情。而它們都是你無法左右的。你如果糊塗,便是晴天,看淡了。天,烏黑陰晴;人,不過是聚散;地,就是高低,滄海桑田。你心裡不要害怕,自然就會安穩,隨緣自在,不悲不喜,便是晴天。
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