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無量義經
《無量義經》,共分三品,南朝蕭齊.曇摩伽陀耶舍 ( 法生稱) 譯,收於《大正藏》第九冊。
本經分為德行、說法、功德等三品。其主旨是佛陀因眾生「性欲無量故,說法無量;說法無量,義亦無量;無量義者,從一法生,其一法者,即無相也。」。
本經的地位及特色:
天台宗與華嚴宗皆判為通向圓教大乘的經典,被視為法華經的開經,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視。與《妙法蓮華經》、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合稱法華三部經。
本經是由法華之前的方便經 (權經),轉而成為法華真實經 (實經) 的先序,占有開權顯實的樞紐地位,及法華權實的依據。
本經內容可分為序說、正說、結說。
壹、序說: 說明緣起
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,與大比丘眾、天龍八部四眾弟子等及萬二千人俱,菩薩摩訶薩八萬人,並讚與會大眾德行。
貳、正說
一、第一品功德品:讚佛之德行。
二、第二品說法品:無量義法門,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三、第三品十功德品:說明本經十種功德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:無慈仁者起於慈心;好殺戮者起大悲心;生嫉者起隨喜心;有愛著者起能捨心;諸慳貪者起布施心;多憍慢者起持戒心;瞋恚盛者起忍辱心;生懈怠者起精進心;諸散亂者起禪定心;於愚癡者起智慧心;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;行十惡者起十善心;樂有為者志無為心;有退心者作不退心;為有漏者起無漏心;多煩惱者起除滅心。
參:結說: 廣為流通
一、佛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言。汝等當於此經應深起敬心如法修行。廣化一切懃心流布。常當慇懃晝夜守護。普令眾生各獲法利。普令一切受持讀誦書寫供養。
二、佛讚與會大眾真是佛子,大慈大悲深能,拔苦救厄者矣,常以法利廣施一切。爾時大會皆大歡喜。為佛作禮,受持而去。
妙法蓮華經
妙法蓮華經,略稱《法華經》、《妙法華經》。收錄於《大正藏》第九冊。《法華經》問世很早,是流傳頗為廣泛的大乘經典。
最重要的大乘經典
一般認為本經是最重要的大乘經典,也是最優美的文學作品,想要瞭解大乘佛教的種種特質並知其優缺點的人,一定要閱讀。就經意來說,本經較少述及人間的釋迦牟尼,而是說明佛陀超越其他諸神,在過去無數劫前就出現於世間,是無限高遠、永遠常在。
其中主要思想是空無相的空性說和般若經典相攝,究竟處的歸宿目標則與《涅槃》相通,指歸淨土、宣揚濟世以及陀羅尼咒密護等,可說是集大乘思想之大成。其中極為突出的重點在於會三乘方便,入一乘真實,是天台宗立說的主要依據。
經題中,「妙法」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;「蓮華經」比喻經典的潔白完美,即以蓮華比喻微妙甚深的佛法,是一部以法喻為名的經典。
大般涅槃經
大般涅槃經,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。又作《大本涅槃經》、《大涅槃經》、《大經》,經錄家將它列為大乘五大部經之一。
《大般涅槃經》又常被略稱為《涅槃經》,可分大乘小乘二類。大乘涅槃經有二本,一即為本經,又稱為北本涅槃,分十三品;二是劉宋慧觀與謝靈運等對照法顯所譯《泥洹經》六卷,增加品數,重修而成三十六卷,稱為南本涅槃,天台章安即依此三十六卷本作疏。
西藏譯本有兩種,一名《大乘大涅槃經》,由勝友、智藏、天月從梵本譯出。另一名《大般涅槃經》,由王寶順、善慧、海軍從漢譯本重譯而出,相當於本經全部四十卷和《大般涅槃經後分》二卷。
闡述佛身常住不滅及常樂我淨
經中義理豐富而精要,主旨以發揮如來藏 (佛性) 思想,闡提成佛為要義。內容闡述佛身常住不滅及常樂我淨之義,廣說與涅槃有關的一切菩薩法義。因此本經可稱為大乘佛教的極談,而其所述及的戒律與佛性思想,對中國佛教影響極為深遠。
佛教遺經
節錄部分:釋迦牟尼佛,初轉法輪,度阿若憍陳如;最後說法,度須跋陀羅。所應度者,皆已度訖。於娑羅雙樹間,將入涅槃。是時中夜,寂然無聲,為諸弟子略說法要。
戒是正順解脫之本,故名波羅提木叉。因依此戒,得生諸禪定,及滅苦智慧。是故比丘,當持淨戒,勿令毀缺。若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;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皆不得生。是以當知,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。
佛陀最後的教誨
於此眾中,所作未辦者,見佛滅度,當有悲感。若有初入法者,聞佛所說,即皆得度;譬如夜見電光,即得見道。若所作已辦,已度苦海者,但作是念:世尊滅度,一何疾哉!阿樓馱雖說此語,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,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,以大悲心,復為眾說:汝等比丘,勿懷悲惱。若我住世一劫,會亦當滅;會而不離,終不可得。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,若我久住,更無所益。應可度者,若天上人間,皆悉已度;其未度者,皆亦已作得度因緣。自今以後,我諸弟子展轉行之,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。是故當知,世皆無常,會必有離,勿懷憂惱,世相如是。當勤精進,早求解脫,以智慧明,滅諸癡暗。
世實危脆,無堅牢者,我今得滅,如除惡病。此是應捨之身,罪惡之物,假名為身,沒在老病生死大海;何有智者,得除滅之,如殺怨賊而不歡喜!汝等比丘,常當一心,勤求出道。一切世間動不動法,皆是敗壞不安之相。汝等且止,勿得復語,時將欲過,我欲滅度。是我最後之所教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