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前文中提到,行者若能融入「本尊的光輝」,便能自然「見道」,進而開啟解脫道的修持,即「修道」。因此,行者應精進地修持「加行法」,累積福德與功德,待資糧具足後,再進一步修持「上師相應法」。當上師相應的修持達到一定程度時,上師必會以種種法門引領行者,使其與本尊結下殊勝的法緣,從而開啟更深層的修行。
師佛曾在文集第 264 冊《虛空無變易》〈傳承的重要〉中寫道:
問:「盧師尊!您如何開悟的?」
答:「一師父說,二師父喚,三師父喝………。因此才開悟。」
此話充分顯示出根本上師在修行道路上的關鍵作用——正是上師的指引與點化,使弟子得以破迷開悟,步入真正的修行正軌。盧師尊的究竟心要,指引著我們如何從凡夫之境走向真佛的開悟之路。
在浩瀚的佛法修行中,師佛以無與倫比的智慧,寫下三百餘冊文集,這些不僅是佛法的珍貴寶藏,更是祂對弟子的無上饋贈。其法語宛如明燈,指引修行者步步親證本尊,成就無上智慧與究竟解脫。
然而,在這個階段,我們的心開意解仍屬於理論上的開悟,這是透過師佛的引導,對佛法義理有所理解,知道萬法唯心、諸法空性,但此時的領悟仍停留在概念層面,未曾親證。
隨著我們深入修持「本尊法」,修行的層次將逐步提升,從理論上的開悟,進而發展出覺受上的開悟,乃至最終抵達真實證量的開悟。覺受上的開悟,是行者在禪定中親身體驗到「大樂」、「空性」或「光明」,從中不取不捨。這些覺受雖然深刻,但仍可能因因緣變化而不堅固,並非究竟。真實證量的開悟,則是透過持續不斷的實踐和磨練,最終親證心與法界無二,達到不變的圓滿自在,這才是真正的開悟。
禪定中,師佛法身教導我「明心」的義理:
一、 行者要超越言語與思維的境界。當一切概念與分別心都消融時,明心便如是簡單。它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,而是當下直見的。
二、明心不求而自得,要注重「發菩提心」。師佛提醒我,行者若強烈渴望神通、積累功德,甚至執著於「開悟」,反而容易迷失方向,走入歧途。真正的見道,來自無所得心;當行者不為自身求得什麼,而是純然發起菩提心,忘我的助眾生離苦得樂,讓世界增添一分光明時,開悟便在其中。
三、 「無我」才能與法界合一。當人自認聰慧,覺得自己有智慧、懂得多,這顆心便被「我執」所縛,難以真正自在。唯有徹底放下「我」,智慧方能自然流露。
四、許多行者修行過程中偏於「空」,但師佛說:「心是活的。」在我這愚弟子有限的領悟中,這句話揭示了「本來面目」與「法爾本然」的真理,不是枯木死灰。心,雖非肉團心,亦非七情六欲之產物,可以如流水般隨緣流轉,然而其本質從未改變。
五、 行者若能讓妄念漸漸減少,直至萬念歸一,再由一念化無念,則輪迴的鎖鏈便會徹底斷開,唯餘清明的覺知。妄念來自執著與欲望,當修行者學會專注當下,讓心從紛亂中歸一,最終便能抵達無念之境。
師佛曾在禪定中問我:「木馬如何能追風?」、「泥牛如何能飲乾大海?」這些話顛覆了我的邏輯思維,讓我跳脫語言與概念的限制。開悟,不在深奧的經典之中,而在一點點覺察裡。 只要保持清明的覺知,一切人事物都可能成為開悟的契機。
最後重申一次,師佛的文集,是祂「發菩提心」對眾生的珍貴禮物。在我不斷閱讀師佛文集的過程中,我逐漸明白,開悟並非遙不可及的境界,而是每個人都能發現的「本來面目」。
我們的心性就是佛性,真佛之光在每一個當下顯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