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慧能禪師得付法後,依五祖弘忍禪師的指示,須隱居去。六祖問:「當隱何處?」五祖答:「逢懷即止,遇會且藏,俟時行化!」六祖慧能禪師,在獵人中,共隱居十多年,避開追殺,隱居於「懷集」、「四會」之間。
到了「儀鳳元年」,至南海,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《涅槃經》。當時風吹幡動。有二僧人爭議:一個說,是風動。一個說,是幡動。二位僧人爭來爭去,六祖上前說:「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」印宗法師一聽,知六祖非常人,便邀六祖,問風動、幡動之義?
我在此告訴大家:不是風動 —— 如果是一位無「觸覺」的人,他絕對無法感應到風在動。不是幡動 —— 如果是一位無「視覺」的人,他同樣對幡動毫無感覺。能夠感應到「風動」、「幡動」,全是我們每一個人「心」的作用。
你以「見聞覺知」,才能知道「風在習習的吹」。你以「見聞覺知」,才能知道「幡被吹的颺揚」。這全是「見聞覺知」的作用。而「見聞覺知」是什麼?答案是:「心」。這就是「風動」、「幡動」之義!
關於「心」,佛教有言: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眼 (色) —— 見性。耳 (聲) —— 聞性。鼻 (香) —— 嗅性。舌 (味) —— 知性。身 (觸) —— 碰性。意 (法) —— 覺性。意根 —— 總性。阿賴耶 —— 佛性與諸性並存。
《楞伽經》有言,「自性清淨心、質多心」。原則上說來,「心」有主體性,「心」有分別義,在這方面,唯識家討論的很多。我在此,只是想說:「佛性與其他七識心,是並存的。所有的心,全是佛性所流出。而佛性又是亘在而清淨,不受污染的。學佛的人,不可不知。」
印宗法師後來知是「六祖」,便以弟子之禮,請六祖講述禪要。六祖在法性寺由智光律師受戒,正應了:「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戒。」「後一百二十年,有大開士於此演無上法,度無量眾。」六祖在大梵寺轉妙法輪。門人集結,就是《六祖壇經》。後返曹溪,法雨大,度眾生,眾生受惠。
《心地觀經》曰:「三界之中,以心為主,能觀心者,究竟解脫。不能觀者,究竟沉淪。眾生之心,猶如大地,五穀五果從大地生。如是心法,生世出世,善惡五趣,有學無學,獨覺菩薩,及於如來。以此因緣,三界唯心,心名為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