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人問:「看師佛 195 冊文集《拾古人的牙慧》<見聞覺知與非見聞覺知>,如何才能「不即不離、不住不著」?」
我答:「其實本來就不即不離,不是你做了什麼才不即不離。但在這之前,可以練習觀照自己的念頭、感受,從禪定入手。」
以下略作申論,以利理解:
「見聞覺知」是我們日常的感官經驗:眼能見、耳能聞、心能想,知覺萬象、了別分明。
「非見聞覺知」則是指超越主客分別、認取的佛性。
《楞嚴經》中,佛陀為阿難說法時,舉盲人見黑爲喻:即使沒有眼睛,盲人仍可感知一片黑暗,這表示佛性不因眼根的有無而生滅。這正是心不隨境轉,不被六根六塵牽引的關鍵。
蓮生活佛為了讓大家更明白,又舉六祖慧能所說:「非風動、非幡動,是仁者心動」。這句話直指:不是外境在動,而是你的分別心在動。
你以為是外境變化,其實是你的認知在運作,是由於你的分別與執著了,才生起了「動」的經驗。
我們的所見所聞、念頭與判斷,其實都是「心動」所映現的客塵,不是主人,不是真心。
師佛又以黃金與石頭作比喻,說它們本質皆為礦物,但眾生偏好黃金、厭棄石頭,依表象和實用來論價值。這種取捨正是對「客塵」的愛與惡,也正是生死輪迴的根本。
我們的心,總在衡量:「這我喜歡,那我不要;這是成功,那是失敗;這值得追求,那不值一顧。」一生都活在分別裡,而忘了那不動的主人。
於是有人會問:「那我是不是應該安住在當下的明覺之中?」
是,也不是。
「安住明覺」是一個必要階段,
但若生起「我正在安住」的念頭,就在細微處形成了主客的分別:明覺變成對象,修行者變成主體,這便又落入了二元對待之中。
「我」與「你」,若找得到,它就被指認,成為了所知——那便不是心的真實所在。而「不動心」,不是你可以把握、擁有的東西。
雖然真相本自如是,修行仍需方便法門,有下手處可循:我們可以從止觀入手,從禪定入門。透過禪定與止觀,不壓制情緒,也不隨情緒反應,讓心回到它本自的清淨。
沒有禪定功夫,我們很容易陷入盲區而不自知:若即,會執著「見聞覺知」爲實有,又墮入凡夫妄想;若離,則容易落入斷滅空亡,誤以為成就是壓抑一切念頭與感受。
依我個人經驗,禪定的功夫從粗至細,可分以下幾個階段:
1、認知辨別:
知道動的是念,是情緒,是身體反應,會生滅的現象。透過呼吸、持咒、觀想等方式,把覺知拉回當下,使心不再隨妄念奔走。
這一階段是從「散動」收攝為「一境性」,妄念漸息。
2、覺察觀照:
練習對自己當下的見聞覺知保持「知道」即可,不壓抑、不追逐、不排拒。你會發現:「看著情緒、看著念頭」的那個「你」。進而,對任何境界,只「知其現前」而不立即起判斷。日常中常自提醒:「我不是這個念頭,我是觀者」。
3、超越分別:
慢慢地,你會進入一種如夢如幻的實相感,事物存在,但如影像,不可執取。
佛性到底是什麼?
不只是「它是什麼」是妄想,甚至連「它不是什麼」也是妄想。
這兩種都來自分別與執取,都不是真實。
語言上我們常說:「安住當下」、「回到本覺」、「當下如是知」,但如果你把它當成一個可以捉住的狀態,再起「這就是它了」的念,這便是細微的「所住」,依然是執著。
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中,只要你想指它,它就不見了—不是它消失了,是你落入了概念、分別與語言的陷阱。
4、OO階段:
連細微的執取也放下,回歸「不住不著」的本性。
真正的佛性,不是你認為有或沒有的東西。
法爾本然,不是你做了什麼才不即不離,而是你漸漸不再遮蔽,於動靜之中不住不著。
它一直都在。
(附註:密法中的根本上師相應法與本尊法,有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,正是練習「不即不離」的上乘方便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