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65:鐵鳥騰空密教興 請佛住世度人天

 

        期將為大家介紹的三本文集,均出版於 2007 年,分別為:第 192 冊《天下第一精彩》、第 194 冊《夢幻的隨想》及第 196 冊《清涼的書箋》。192 冊《天下第一精彩》是屬於「五燈會元」禪宗系 列的第三部曲。194 冊《夢幻的隨想》和 196 冊《清 涼的書箋》,則都屬於「般若哲思」系列的文集。

        2006 年,盧師尊正式出關後,弟子們明顯感受 到 盧師尊變得不太一樣。似乎由於六年的閉關潛修,盧師尊像一個充飽電力、加滿油的汽車,隨時準備呼嘯而出。出關後的 盧師尊,更主動地前往世界各地的道場弘法,將時輪金剛法遍傳五大洲,以此履行對吐登達爾吉師公的承諾。而最令人感到與過往大 不同的地方,就是 盧師尊在法會中的開示,變得相當幽默詼諧,和過去較為嚴肅的開示型態有相當大的轉變。盧師尊整個人似乎都鬆弛了下來,開示中笑話一個接一個信手捻來,聽 盧師尊的開示,沒有人想睡覺。

        原來 盧師尊也在進化,祂瞭解眾生的困境,選 擇以最生動有趣的方式,將佛法傳遞出去。有人說,盧師尊的開示有失出家人的莊重。然而,卻不知 盧師尊早已不再囿於世俗的包袱與框架,在一個個看似失之莊重的笑話中,卻隱含了無盡佛法的深意。甚至日後還特別出版了《笑話中的法喜》專書,將 盧師尊講過的笑話一一收錄,令世人眼鏡大跌,原來笑話也隱含佛法在其中。另一方面,盧師尊主持的法會,幾乎周周主尊都不同,不論是佛部、菩薩部、護法 部、空行諸天,甚至從未聽聞的密教主尊,在 盧師尊出關後,飛速而源源不絕的傳授而出。這令真佛弟 子與世人均大為震撼,驚訝一個人怎麼能夠懂得這麼多的顯密主尊,而且能夠一一相應,且將其法要鉅細靡遺的解說傳授。至此,真佛弟子才真實具象的領會了,何謂胸羅萬法,而對真正的密教大成就者,有了 更加直觀的認知。

        真佛弟子何其有幸,皈依了一位圓滿密教無上成就的金剛上師。不論在美國還是台灣,盧師尊每周雷打不動的公開傳法法會,已讓真佛宗成為蓮師預言中「鐵鳥騰空,密教大興」的中心點。由世界各地不斷朝此中心匯聚的真佛弟子與有緣眾生,源源不絕。

        至此,我們真切的感受到,身為 盧師尊的弟子是何其有幸,因我們正目睹 盧師尊在寫歷史,而所有真佛弟子都是歷史的見證者。真佛住世,這是娑婆世界眾生的無上機緣,身為真佛弟子,更是我們的無上法緣。欲令此法緣長久無盡,定要齊心「請佛住 世」:願 聖尊蓮生活佛,佛體安康久住世,恆轉法輪度人天。

 

 

192 冊《天下第一精彩》,是 盧師尊完成於 2007 年的文集,文集分類是屬於「道顯密禪」的題 材。其實本冊文集,內容幾乎全是禪宗公案。自第 184 冊《給你點上心燈》起,盧師尊開啟了「五燈會元」 的點燈之旅。將教外別傳,不立文字的禪宗開悟心要,最大程度的以文字般若傳諸於世。這一冊《天下第一精彩》,也正是第三部 盧師尊重讀「五燈會元」的心得之作。

       正如 盧師尊在〈天下第一精彩 (序)〉中所言:「這人生莫不是夢,莫不是幻,然而,這幻軀要活得精彩,一定要明心,一定要見性。我認為,只要明心見性,那就最最精彩了!我的這一本書的書名,就題為《天下第一精彩》,只因為:我明白自己的心。我親證自己的佛性。所 以,『我即是天下第一精彩』的人。

的確,「明心見性」正是千餘年來,禪宗這一佛教中極其特殊的派別,以教外別傳,不立文字的殊勝法門,竭力傳承的終極目標。然而,真正的「明心見性」何其不易,只可意會,不能言傳。所以雖有種種禪宗公案流傳下來,但若無明師指點,多數人也只能霧裡看花,不著邊際。

盧師尊曾告訴弟子,修行最重要的不是追求「名師」,而是得遇「明師」。因為,唯有真正明心見性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成就者,才能稱為「明師」。因為真實開悟,擁有實際的證量,才能為眾生指引前路。

譬如你走在馬路上,這時有人走上前來問路:請問某某市場怎麼走?因為你去過,所以能立即指引問路人,應該怎麼走,往哪個方向,轉幾個彎,大約走多久能到?重點就在你真的去過。所以真正的「明師」就是因為他擁有真實的證量,真正的明心見性,才能給予眾生最正確的引導,才能稱為「明師」。而 盧師尊就是一位真正的「明師」。

禪宗之難,難在一個「悟」字,而所謂的「公案」,就是試圖以種種暗示、隱喻,引導佛弟子們不斷的直面自心,尋求那一線開悟的契機。例舉一公案如下:

六祖法嗣「南嶽懷讓禪師」對六祖說:「我已經開悟了。」

「悟了什麼?」六祖問。

懷讓答:「說出一物即不中。」(沒有一物可以比擬)

六祖問:「需要修證嗎?」

懷讓答:「是不用修證的,但,卻是污染不得的。」

六祖印證懷讓禪師的開悟:「就是這個不污染,諸佛就是護念這箇啊!你既然如此,我也正是如此。」

六祖稱讚:「西天般若多羅,識得你足下出一馬駒,踏殺天下人。應在你心,不須說出。」

盧師尊認為這一段公案,是非常精彩的。認為懷讓所說的「說出一物即不中。不用修證,污染不得。」正是「不可說。」是非常厲害,直擊要處,一針見血。透過這段對話,六祖便印證懷讓禪師確實明白了如來的法旨。

一般人眼中如雲山霧罩的機鋒文字,在利根行者的眼中,或許便是成佛的契機。雖然多數如你我鈍根行者,但只要願意老實修行,直心面對,細細品讀這一本《天下第一精彩》,相信也能略有所悟。

 

 

《夢幻的隨想》是 盧師尊第 194 冊的著作,出版於 2007 年,書的副標題是「行腳的拾穗」,題材歸類「般若哲思」的系列。書冊的內容,顧名思義就是 盧師尊寫下在修行中有所感悟的隨想,讓眾生可以從閱讀之中,得到一位大智慧者教以佛法的熏陶,而能於世事紛擾的環境底下,常處清涼地 (煩惱熾然熱惱永息故;名為清涼)。

這本文集是 盧師尊以身傳教,藉由文字帶領人們去看一位大乘菩薩的心境轉化,從而導引出修行者發「菩提心」的重要性:

「清晨的一盞燈、一支筆、一疊稿紙、一杯水,我就是寫著『夢幻的隨想』。在山林閒居的日子很單純:寫作。修法。練拳。我就是簡簡單單的過了幾十年的時光,我悠悠的過著日子,曾經有六年的隱居,有別於教授弟子的歲月,從這六年的隱居,體會『其性平等』的大悲心。想一想,我仍然喜歡隱居,這是我個人的生活態度...

然而,我發了大誓願,不捨一個眾生啊!這畢竟不同一個好逸惡勞的人,為了不使眾生入『三途惡道』,我不能常常閒居,看山看水,不能求樂而入山。」

盧師尊寫出他弘法度眾的大願心,雖是喜歡單純和悠閒自在的修行日子,但終歸是已證知「佛性平等」的大成就者,為了眾生之故,還是要「安心」走上他此生許下宏願的大道:為了弘揚佛陀的正法,為了不使眾生入「三途惡道」...。盧師尊透過書上道出自身心境的轉化,也像是告訴我們,他步出閉關隱居的日子,已是不遠矣。

盧師尊又以證悟佛法的經驗來告知,「證果」非一蹴而就,修行是循序漸進的依次第而修,這樣才是正道。如上述所言,就是闡明菩薩度化及利益眾生 (菩提心) 的要義:「菩提心」是大乘佛法的核心,也正是成就佛果的根本,譬如摘錄自《華嚴經 • 普賢行願品》的引述:

「若令眾生生歡喜者,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何以故?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,而起大悲:因於大悲,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,成等正覺。」

《夢幻的隨想》的篇幅內容,雖是修行和生活上的隨想拾筆,但卻蘊含 盧師尊開悟的大智慧,故而說這是一本「有悟即記」的書冊。讀者將會在書上看到,每天生活裡再平常不過的下雨天、搬家、倒垃圾,或出外看瀑布與楓葉,甚至是簡單的一碗水,都有甚深法理在其中,可見一位大成就者,時刻都是與佛法並存、與真理同在。書上還有道出佛法的微妙理趣,例如在<臥香爐的灰>篇章中,「燻」的作用可以令人墮入三惡道,但也可以得完完全全的大清淨;<眾人尋它千百度>裡,指出人間總有「煩惱」,能夠看破「煩惱」,卻又是第一「幸福」...

本書涵蓋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佛法智慧,悄然揉合日常之中,又或者,是我們未能察覺,被 盧師尊在書上一語道破。閱讀盧師尊的文集,就是有如此的大益,讓人看到真與假的一面,最終發覺世間實是如夢似幻。書冊內裡尚有很多智慧的寶藏,留待讀者細心發掘,一如序文所說的,誠願 開卷有益:

「這本書很自然,樸實而無華麗的修飾,就如同行水,也如同流雲,更希望如月華,讓人人得到清涼。」

 

 

《清涼的書箋》一書,是 盧師尊第 196 冊的文集著作,題材屬於「般若哲思」系列的作品。不得不提的是,書冊的風格較為獨特,內容全是讀者的提問和作者的感悟自說,從而導出佛法的要義。這樣呈現教義的模式,猶如佛教最初將經典分為「三藏十二部」。「十二部」就是依經典的體裁和內容,劃分為十二類,這本《清涼的書箋》,正是和十二部經中「記說」的體裁一樣,除了有一種「問記」的意義不同外,其餘均是在一問一答之中,彰顯佛法的正知正見,而使眾生領受法益。《大毘婆沙論》:

「記說云何?謂諸經中,諸弟子問,如來記說;或如來問,弟子記說;或弟子問,弟子記說。化諸天等,問記亦然。若諸經中四種問記,若記所證所生處等。」

盧師尊在這書冊中,藉著讀者或弟子寄來書箋的提問,以及他在佛學上精深廣博的見解,將佛法的微妙精髓如行雲流水般展現出來。當中有著「理法」、「事法」的詮釋和指導,並有佛教派系「唯識」與「中觀」的思想、論說的對比,和講述眾生在修行中應要知悉的重要理念,乃至對佛法的深入解析,這個對於初學佛者或修道人,無論在佛法的理解與實踐上,都是有莫大的助益,未來將走在正確的修行軌道,終不會偏離:

「事實上,佛教的本身,就是『理智』。佛陀說:『眾比丘、眾善知識,就像鍛煉切磨鑒別真金一樣,對於佛法,必須如此。』 (律部經典)彌勒菩薩說:『只有依靠理智,善于分辨之士,才不怕魔的侵擾。』 (般若莊嚴論)『鈍根弱智人,依信皈依;銳根高智人,依理皈依。』(般若莊嚴論)『如果不學習精通五明,大菩薩也難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』(莊嚴經論)佛法講:

『聞』──學習一切經論。

『思』──運用智慧分析辨識。

『修』──實踐修持,親證親驗。」

讀者若細心的閱讀這本文集,必將察覺到「輪廻」的軌跡與法則,而知世間一切煩惱的來龍去脈,確切地明瞭佛教的「緣起論」,即「眾緣緣力」下產生了宇宙萬物的道理:

「『業』到底是什麼?『業』就是身口意善惡無記之所作也。在過去的名叫『宿業』。在現在的名叫『現業』。在未來的名叫『未來業』。(一切造作,無不是業)所以,『你從宿業來!』『你向未來業去!』『你的人生是現業也!』『業是不可思議的。』所以,雖遠必相牽,果報成熟時,求避也難脫。大家讀一讀《業報差別經》,裏面說,一切眾生繫屬於業,依止於業,隨自業而轉。」

文集內裡尚有解說佛法的甚深義趣,和密教的修持要點,當中涉及世出世間的相互作用,將教人畢生受用無窮,事實上,本書副題便是《人生謎題的破解》,讀後或會令你豁然貫通、恍然大悟:

「在佛教來說,除了『心好』之外,還要學習『般若』(智慧),學習『禪定』,主要是破除我執、法執,斷除所有的煩惱...。如果只是『心好就好』,那只是上升天界,還在六道輪迴之中,福報享盡,仍然要墮落的,『心好』並不能代表解脫。所以『心好』之外,更要學習佛法的『解脫道』及『菩提道』,如此才是正理。最後,以救度天下為己任!」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