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聽師佛的絮語 (文/釋蓮屹)

 

我一直覺得,師佛經常給我溫馨的提醒。

不是命令,也不是啟示,而是你原本不當一回事的重複片段,在第二次或第三次發生時,突然帶著一種奇異的熟悉感,像是你忘記的某句話,被輕輕回音地放了出來。

我恍惚覺得宇宙是有意識的。不是人那種計算與意圖的意識,而是無聲、無形、無表情地發出某種震動,像水裡浮起一個氣泡。

很多真佛行者會有這樣的經歷:

翻看蓮生活佛的文集,305 冊隨手一翻,一頁未翻完,忽然察覺字裡行間有些句子,恰好像是與自己眼前的疑問、內心的困惑、生命的困頓產生了共振。

它不是預言,也不是標準答案,而是一種溫柔的共鳴。彷彿宇宙透過書頁回應你:我一直都在,只是你剛剛才安靜下來發現了我。

我開始相信:我們無法在吵雜的時候聽見宇宙說話。蓮生活佛在與宇宙意識同頻時寫下的文字,就是那最深的、最靜的話語。

那不是寫給一個人的,卻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。

不是針對某事的指引,卻總能對應你此刻最真實的處境。

不是刻意的加持,卻比你祈禱千次還更貼近你所需要的光。

中國古代有一個故事說,混沌是一位宇宙巨人。祂沒有眼、沒有耳、沒有鼻、沒有口。祂沒有看,也沒有說。祂不識聲音,也不知氣味。祂只是無形,沒有邊界,也沒有內外。祂沒有思想,沒有知覺,沒有方向,沒有名字。

後來來了七位神,出於「好意」,在混沌的頭上開了七個洞。從此混沌可以看、可以聽、可以聞、可以說,具足了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。也就有了「意」,有了「知」,有了「法」。

但故事的最後,混沌死了。

我第一次讀到這個神話時,竟有一種莫名的悲涼。

因為我知道,那不是神話,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。

混沌原本什麼都不是,也什麼都不是祂。

祂是無相、無知、無礙、無我。那是佛性。

而那七竅,是知覺,是分別,是執著的入口,就是我們墮入世界的門。

從那一刻開始,我們知道我們是「我」,知道別人是「你」。知道喜歡什麼、討厭什麼,知道追求、比較、失落。

從那一刻開始,我們開始「知道」,也就開始「不知」。

所以佛法說,修行就是修這個心。

這顆心原本是空的,後來才裝進了名字、概念、經驗與執著。

要修的,不是讓它知道更多,而是讓它靜下來。靜到只剩一念,靜到連這一念也不再波動。

最後連一念也忘卻。不是刻意忘記,而是放下那個一直要「記住什麼」的自己。

當我們說合一,不是要成為什麼神聖的東西,而是放下一切被開出來的門,回到那還未說出第一句話的寂靜。

那就是佛性。那就是混沌。

它不言說。它也從不解釋。

但當你夠安靜的時候,它會說話。

你只要聽得懂就好。

就像讀懂宇宙發出的摩斯密碼。

沒有字,沒有聲音,卻是回家的訊號。

而蓮生活佛的文字,就是那訊號最清晰的回聲。

有時我也會想 —— 幻我會老、會悲、會執著,會徜徉在人間的光影中反覆問:「我是誰?」

我們修行,不是為了抓住什麼,而是學會安靜地不去抓。

讓這個「你」、「我」在這人世間的幻化中徜徉,且忘我地遊戲著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