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蓮生法王盧勝彥文集《松樹下的問答》問:「無智亦無得」是什麼?一文的精華金句中說:「要成就佛果,須要二個翅膀。一個是智慧,一個是禪定。」你駛著「智慧」的船,已到達彼岸的時候,你這船還需要嗎?真正「智慧」如海洋無止盡的人,就是「無智」。到了智慧圓滿的時候,智慧這「二字」可以不用。因為「法爾本然」。真正每分每秒都在「禪定」的人,他是不知道禪定的「無禪」。」最高的禪定是「無禪」。最高的智慧是「無智」。閱讀了 師佛親證正等正覺的金句後,讓我留下醒悟。「無智亦無得」就是究竟的覺醒:真正的解脫不是去追逐快樂,而是停下造作與執著,超越所有苦厄,回歸本來清明的自性。
這誠如金剛經:「凡所有相,即是虛妄」。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「過去不可得,現在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的心要口訣。
靜下心來想一想,我們每天擔心的事情,拼命追求的名、利、情…. 能得到嗎?後悔也改變不了過去,擔心也控制不了未來,一切都是無所得。面對人生的苦厄煩惱,只有專注當下的念頭,妙用 帛佛教導無生忍的智慧去轉化,去反省自己的言行,降伏自己貪瞋癡疑慢的習性,不斷修改自己的行為,清淨自己的意念轉為「無念」。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自己的意念,當內心產生起喜愉,便覺知它的生起;當自己生起憤怒之心,便覺知它的變化;當自己感到痛苦、悲傷或執著時,便要實踐 師佛教導的智慧去逆著轉化。你會發現,所有的念頭,都是短暫的,如同浮雲一般來來去去。但心的本質始終如空,無增無減無來無去。修行修心並非要消除所有的情愫,而是要超越他們,每一個當下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;行者就要心靜如水,讓它不斷流動,隨緣自在。
自從跟隨 師佛修行後我明白:人生的痛苦與煩惱皆源於「我念我執」。無論是追求富貴、健康、事業成就、或追求神通、智慧解脫,若心中仍有我,仍有愛恨、情仇,便仍困在輪迴之中。因此,只有實踐放下我執、放下欲望,才能明白煩惱即菩提。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外相形式與方法,就如 師佛說:「修行以無念為正覺佛寶」。而「無念」就是不起分別心。當一切妄念寂滅,內心清淨無染,本來的自性自然顯現。就如 盧師尊說:「你乘著「智慧」的船,已到達彼岸的時候,你這船還需要嗎?」在此深深感恩 師佛寫「無智亦無得」的金句,讓我讀後當下覺醒:最高的禪定是「無禪」。最高的智慧是「無智」,讓我明白最「無智亦無得」的秘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