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〈卷第二〉
「阿難。若無明時,名不見者應不見暗。若必見暗,此但無明,云何無見。阿難。若在暗時,不見明故,名為不見。今在明時,不見暗相,還名不見。如是二相,俱名不見。若復二相自相陵奪,非汝見性於中暫無。如是則知二俱名見,云何不見。是故阿難。汝今當知,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。見暗之時,見非是暗。見空之時,見非是空。見塞之時,見非是塞。四義成就。汝復應知。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。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,云何復說因緣自然,及和合相。汝等聲聞,狹劣無識,不能通達清淨實相。吾今誨汝。當善思惟。無得疲怠妙菩提路。
阿難白佛言:世尊。如佛世尊為我等輩,宣說因緣,及與自然,諸和合相,與不和合,心猶未開。而今更聞見見非見,重增迷悶。伏願弘慈,施大慧目,開示我等覺心明淨。作是語已,悲淚頂禮,承受聖旨。
爾時世尊,憐愍阿難,及諸大眾。將欲敷演大陀羅尼,諸三摩提。妙修行路。告阿難言:汝雖強記,但益多聞,於奢摩他微密觀照,心猶未了。汝今諦聽。吾當為汝分別開示。亦令將來,諸有漏者,獲菩提果。阿難。一切眾生,輪迴世間,由二顛倒分別見妄,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。云何二見,一者,眾生別業妄見。二者,眾生同分妄見。」
見性常在 非關明暗空塞二相
我們講《楞嚴經》。
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:「阿難。若無明時,名不見者應不見暗。若必見暗,此但無明,云何無見。阿難。若在暗時,不見明故,名為不見。今在明時,不見暗相,還名不見。如是二相,俱名不見。若復二相自相陵奪,非汝見性於中暫無。如是則知二俱名見,云何不見。是故阿難。汝今當知,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。見暗之時,見非是暗。見空之時,見非是空。見塞之時,見非是塞。四義成就。汝復應知。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。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,云何復說因緣自然,及和合相。汝等聲聞,狹劣無識,不能通達清淨實相。吾今誨汝。當善思惟。無得疲怠妙菩提路。」
妙明真心非因緣自然 非和合相
這個是根據上一次講,釋迦牟尼佛問阿難:「你為什麼看見啊?」世間的人,什麼叫做看見啊?因為有日光、有月光、有燈光,所以你才看到。如果沒有日光、沒有月光、沒有燈光,你就看不到。阿難是這樣子講。
釋迦牟尼佛就開始講話了,又要把阿難講一頓:如果看不到光明,就是看不見。但是因為看不見,你也看不到暗啦!這個不叫不見,還是見到「暗」。當你看到暗的時候,看不到光明,這個也不叫不見。為什麼?因為你看到暗的時候,沒有看到光明啊!這樣不知道聽得懂聽不懂?什麼叫都不見呢?因為你沒有光明,這就是看不到嘛!因為沒有光明的時候,你可以看到暗啊!當你看到暗的時候,就看不到光明。什麼叫做不見呢?
「阿難。若在暗時,不見明故,名為不見」在明的時候,又看不到暗,又叫做不見,這是兩個相,其實都應該是不見。「若復二相自相陵奪」—— 光明的跟黑暗的摻在一起,那你的見相是在中間吶!「如是則知二俱名見」—— 因為是這樣子,其實都是可以看見的。為什麼講不見呢?
「所以阿難,你現在應該要知道,你看到光明的時候,這個看見不是光明;看到暗的時候,這個看見不是暗;看到空的時候,看見的不是空;看到前面擋住的時候,看到的並不是擋住。這四種意義存在,你這樣就可以知道,所有的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。」——看到的就是沒有看到。「見猶離見」—— 看到了就離開看見。「見不能及」——你根本看不到。「云何復說因緣自然」—— 所以不能講那個是因緣,也不能講是自然,也不是講「和合相」。和合相就是光明跟黑暗混合,叫做和合相。「自然」就是講說本來就這樣,「因緣」就是因為你看到光明,所以你就看不到暗;看到暗,就看不到光明。釋迦牟尼佛講的,我們也聽不懂 (笑)。
聲聞不能通達清淨實相
現在又要罵人啦!祂講阿難:「云何復說因緣自然,及和合相」—— 不可以講「妙明真心」是因緣、是自然;也不是和合。釋迦牟尼佛開始罵了:「你們這些聲聞 —— 修小乘的。「狹劣無識」—— 根本就沒有見識,狹小,「劣」就是很低級。你們「不能通達清淨實相」,你們不知道什麼叫做清淨實相啊!「吾今誨汝」—— 我現在教訓你喔!你要好好的想,「當善思惟,無得疲怠妙菩提路」—— 不能夠因為這樣子你就懶惰了,不修行了。這個菩提的路上,你就停下來了。這一段講的就這個。
一般人因日月燈光才能見物
我實在是不太願意跟著經文講,但不講也不行。我們一般人的看見,就是說因為有陽光,從而你才看見吶;因為有月亮,你才看見啊;因為有燈光,你才看見。這是一般人的想法,阿難也是這樣子講。
妙明真心 非關明暗空塞二相
釋迦牟尼佛講的看見,是沒有「明相」的;也不是「暗相」。不是你說有光明你才看得到的,或者是暗你才看得到的,因為空你才看得到的,因為堵塞了你才看得到的。跟這個都沒有關係!真正的妙明真心,是無所不在的,也沒有名相的,是不能夠講。所以阿難一直問,釋迦牟尼佛一直跟他解釋。解釋了半天,他還是不懂。
阿難聞佛開示 心猶未開
我們再講下去吧!「阿難白佛言」,他又要哭了 (笑):「釋迦牟尼佛啊!如佛世尊為我等輩,宣說因緣,及與自然,諸和合相,與不和合,心猶未開。而今更聞見見非見,重增迷悶。伏願弘慈,施大慧目,開示我等覺心明淨。作是語已,悲淚頂禮,承受聖旨。」阿難又跟釋迦牟尼佛講:「釋迦牟尼佛,我們這樣子的聲聞,講因緣也不對;講自然也不是;講是和合的也不是;講不和合的也不是。這樣子我們聽了,心還是沒有開悟啊!」他本身還是沒有開悟。現在更聽釋迦牟尼佛講「見見非見」,就算你看見了,你明也看見了,暗也看見了,空也看見,塞也看見了,還是一樣沒有見。見見非見嘛,更增加我們的迷惑,更迷了,更加不懂。
阿難悲淚頂禮 祈佛開示覺心明淨
現在大家聽到這裡,大家也不懂,師尊也不懂 (笑),沒有人懂。「見見非見」—— 不管你看到光明、看到黑暗、看到虛空、看到牆壁,你看到這些,都讓你看到了,你還是沒有看到。阿難說:「那怎麼回事啊?」他心裡更加迷惑了。
「伏願弘慈」—— 釋迦牟尼佛,你要慈悲啊,要給我們大智慧,給我們智慧的眼光啊,要開示,讓我們心裡面清淨,能夠真正有妙明真心。他講的這些話以後,阿難尊者又哭了。「悲淚頂禮」—— 又哭著又跟釋迦牟尼佛頂禮,希望釋迦牟尼佛趕快開示,讓我們能夠開悟。就是這個意思。這一段一個問一個答。
開口即非 離一切名相
譬如今天,你問 師尊什麼是妙明真心、什麼是明心見性、什麼是開悟?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開悟、什麼是妙明真心、什麼是明心見性?他如果問你,你就這樣子(師尊沉默入定),不講話就對了!你開口即非,你開口就是不對。因為上回在「彩虹雷藏寺」講過了,這種東西是離開一切名相的,沒有名、沒有相的,太深奧!
有人跟我講:「啊!知道啦,是心電感應啦!」心電感應?!心電感應是名詞欸!有人講那是……,就是很多名詞,也不過是一種形容。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、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這個也是名詞。誰能夠形容什麼叫做無上正等正覺?誰能夠知道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
楞嚴經討論妙明真心 正等正覺
所以,他們議論這個東西,真的!《楞嚴經》到底出自哪裡?有人講《楞嚴經》是密宗,出自「密宗部」。欸!為什麼?因為它有「楞嚴咒」,所以出自密宗。有人講:不是出自密宗,是「三論宗」,就是論來論去、論來論去,是在做論文,是三論宗。就是「龍樹」的《十二門論》、《中論》跟《百論》,是三論宗。有人講:不是啦,那是「唯識宗」。但又沒有講到意識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最深的。再進去,「末那識、阿賴耶」,然後「無垢識」,又沒有講到這個。有人講說像「禪宗」,也不是禪宗啊!到最後他們講說是出自密宗部,因為有「楞嚴大咒」、「楞嚴咒」。
這一部經很難講。當初是誰叫我講的 (笑)?不知道是哪一個人叫我講,居然叫我講《楞嚴經》。哦!原來那麼難講。如果讓我知道是誰叫我講的…。我也不能怎麼樣!我也不能給他做「降頭」,對不對?想一想,是我自己要講的 (笑)。很麻煩欸!這一部經。從頭到尾就是阿難跟釋迦牟尼佛兩個在辯來辯去、辯來辯去這樣子。在論妙明真心、論無上正等正覺、論開悟、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這最深的啦!所以非常的難講。
不像那些「世間法」,世間法就是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、禮義廉恥、四維八德」,這個都是世間法。因緣果報就是世間法、自然也是世間法、和合相也是世間法。到了《楞嚴經》,那就是「唯一」,沒有第二,只有唯一。這個意義還是沒有名相的。

佛陀欲宣說楞嚴咒及妙修行路
「爾時,世尊,憐愍阿難及諸大眾,將欲敷演大陀羅尼、諸三摩提、妙修行路,告阿難言:汝雖強記,但益多聞,於奢摩他微密觀照,心猶未了。汝今諦聽,吾當為汝分別開示,亦令將來諸有漏者,獲菩提果。阿難,一切眾生輪迴世間,由二顛倒分別見妄,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。云何二見?一者,眾生別業妄見;二者,眾生同分妄見。」
釋迦牟尼佛就講剛剛提到的輪迴的事情。這個時候,釋迦牟尼佛非常同情阿難尊者跟所有的聽眾,將敷演大陀羅尼。「陀羅尼」是什麼?就是「真言」,我們現在常常在唸真言。像扎基拉母的真言:「嗡。嘛摩。那摩。統統。扎扎。梭哈。」這個就是扎基拉母的真言。像蓮華生大士的真言,就是「嗡啞吽。別炸。古魯。貝嗎。悉地。吽。些。」這就是真言。祂說祂要演大陀羅尼,就是要講「楞嚴心咒」。
「諸三摩提」——就是說如何進入三摩地。「妙修行路」——這個修行的路是非常微妙的。
阿難多聞強記 心猶未了
祂告訴阿難尊者講「汝雖強記,但益多聞」—— 你雖然記憶力很強,但只是多聞,多聽了而已,聽得比別人多。「於三摩地微妙觀照,心猶未了」——但是你在入三摩地的時候,你的觀照、看你自己的心、觀照所有一切,你還沒有到地頭,你還早的。你今天好好的聽,我為你分別開示。這個大家應該懂。「亦令將來諸有漏者,獲菩提果」—— 也會讓將來走修行路的人,能夠得到真正的菩提果 —— 無上正等正覺。
眾生因二種顛倒妄見而造業輪迴
「阿難,一切眾生輪迴世間」——阿難尊者,所有的眾生輪迴世間是因為有妄見。「顛倒分別見妄」——離開正的,只是看到、想得不對的,不是真正的正見。你離開正見,所以叫做妄見。世間眾生都顛倒分別見妄,看到不好、不是正念的。「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」——因為你有了妄見、妄念,就有做錯的事情,就變成你的業障,這樣子就會輪迴。
別業:自己一人所造惡業
共業:眾生共同所造惡業
什麼是兩種不同的妄見呢?我剛剛講了:「眾生別業妄見」,一個是「別業」,是你個人做的惡業。一個就是「眾生同分妄見」,大家共同做的惡業,大家一起做的。所以一般來講,飢荒、戰爭、瘟疫,這三個東西都是最不好的。一個是戰爭,就是共同共業,都是「共業」。飢荒,這一區的人都沒東西吃,就是飢荒,這也是共業。瘟疫,就是像 COVID-19 一樣,在流行的時候,好多人都走了,那時候嚴重的時候,很多人一起走,那是共業。那個都是屬於共業。別業,什麼叫的別業?你私下一個人做的,就是別業。釋迦牟尼佛講說業障有兩種:一個是共業;一個是別業。為什麼會轉世輪迴呢?不是共業就是別業。
修三十七道品 除妄見出輪迴
所以必須有正念、有正見,所謂的「八正道」,我們曉得「三十七道品」。釋迦牟尼佛講:「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、八正道。」你走在八正道上面,就屬於正念;你不走在八正道上面,就是妄念。釋迦牟尼佛又要舉例說明了,這個我們下回分解吧!
入三摩地才是真正的修行
其實《楞嚴經》真的不是很好講,就是在論,在那邊寫論文一樣。有人說是在辯論,其實也不是辯論。一個是不知道問;釋迦牟尼佛答。一個問、一個答、一個問、一個答。阿難根本只是聽,但是他沒有實際上真正修行的功夫。所以,修行是必須要入三摩地才是真正的修行,你從那裡去「專一」、去體會出來。
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