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要修懺悔法的條件是什麼?
一、必須具備能夠修行的「身」,並願意面對自身的「業力」。
二、懺悔,不僅是宗教儀式,更是一種對內心的轉化。
意義
「懺悔」一詞,源於梵文「kṣama」與「āpatti-pratideśana」的意譯。
• 懺(kṣama):意指對人發露罪惡、錯誤,請求他人容恕,以求改過。
• 悔(āpatti-pratideśana):則是說明自身的過失,並在覺悟後從此斷除這些過錯。
另一個重要概念是「布薩」(Upavasatha),其梵語意涵包括「清淨」、「增長」、「善住」、「說戒」及「斷惡」。
• 起源:布薩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印度的齋戒日習俗,當時婆羅門教徒會在月圓與月暗之日守齋,潔淨身心。
• 佛教承襲與轉化: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法的諸多觀點,例如布薩、輪迴與業、天界與神祇體系以及出家制度。佛陀承襲此傳統並加以轉化,將布薩制度化為僧團定期的清淨與修行儀式。
• 僧團實踐:布薩不僅有助於鞏固僧團紀律,更讓修行者得以定期反省與懺悔,清淨身口意業。•八關齋戒:在家信眾亦可於佛教「六齋日」受持「八關齋戒」,這亦被稱為「在家布薩」,同樣具有淨化自心、增長福慧的功德意義。
八關齋戒是為在家居士制定的一日一夜清淨戒律。目的是模擬出家生活,通常由僧眾於寺院道場傳授。
八關齋戒的八條清淨戒律:
• 不殺生:包括人與動物,修慈悲心。
• 不偷盜:不取未與之物,培養正直心。
• 不非梵行:即守持獨身,避免任何形式的性行為。
• 不妄語:不說謊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。
• 不飲酒:或一切迷亂心志之物。
• 不香花鬘莊嚴其身:不使用香水、花鬘、化妝品等裝飾自己。
• 不歌舞觀聽、不坐高廣大床:捨離娛樂享樂與奢華生活。
• 不非時食:過午不食,只於午前食用一餐。
懺悔的起源
佛教的懺悔制度,最初源自佛陀時代律制的規定,主要為出家眾現行違犯而設。僧團每半月會舉行布薩,並在每年結夏安居後舉行懺悔儀式。
• 戒律制定原則:戒律並非佛陀一次性制定所有戒律,而是根據僧團中出現的具體過失 (如爭執、毀謗、私藏財物等),逐步開示其過失。
• 懺悔方法形成:為預防未來再犯,佛陀制定戒條與懺悔方法。違犯者須向佛或僧眾發露懺悔,以清淨身心。
• 在家弟子的懺悔:對於在家弟子若自覺己過,多以至誠之心直接向佛陀發露懺悔。
• 大乘懺悔法門的編制:隨著大乘佛教的弘揚,為利益一切有情,歷代高僧大德編制了諸多具備嚴謹儀軌的懺悔法門,例如《梁皇寶懺》、《慈悲三昧水懺》、《大悲懺》等,使出家與在家弟子皆能依循這些法門修持。
• 布薩的演變與改良:布薩的形式也經歷了演變與改良。早期規定必須具體說出犯戒內容,曾導致僧團內部紛爭與揭瘡疤現象。而印度德光尊者則將其改革為「總懺」形式,不再需要細述細節,僅需誠心懺悔即可。
• 密教的布薩:密教中亦有布薩。例如印度密教的84位成就者中,包含出家眾及在家瑜伽士。
意念犯錯的「根源」
根本原因在於「無明」。我們「起念依循妄識分別」、「執著於自我」、並「對境產生好惡」,進而引發貪、瞋、癡「三毒」。這些意念和行動最終形成身口意業,儲藏於第八識中的「種子」。
「種子」在第八識中會經歷三種變化:
• 種子生現行 (種子成熟,產生結果)。
• 現行熏種子 (現行的行為或經驗反過來影響和增強/減弱種子習氣)。
• 種子生種子 (從一個種子產生新的種子)。
根據佛陀的教示,一個不好的念頭,若印在心上,就如同一個種子掉入心田。這個種子會發芽,從一棵小樹逐漸變成參天大樹。
你需要懺悔什麼
• 犯戒:包括在家居士所持的五戒、八關齋戒;出家眾的沙彌/沙彌尼戒 (十條戒律)、比丘 / 比丘尼戒 (比丘持 250 條戒,比丘尼 348 條戒);乃至菩薩戒和密乘戒 (三昧耶戒)。
• 對「過去的無明」。
• 感受到障礙重重,外緣難順。
• 修行無力,念頭不清淨。
• 代眾生發起懺悔心。
結語
1、懺悔法的效益在於其深遠的轉化作用,而非立即終結所有問題:
• 懺悔法是有次第的。
• 懺悔法是轉化,不是終結「問題」。
• 「再犯」不表示懺悔無效,而是表示轉化尚未完成。
• 這種轉化,甚至不一定在這一世就能完全成功。
2、透過懺悔,修行者得以定期反省與清淨身口意業,有助於鞏固戒律,長養善法,增長功德。

阿賴耶識有三境:
一、種子。生一切有漏無漏現行法之種子也。
二、五根。眼耳鼻舌身之五根。
三、器界。山河草木飲食器具等一切眾生的依報。
阿賴耶識又名「心」,由種種法,熏習種子,所積集故。
阿賴耶又名種子識:「能遍任持入世出世間諸種子故。」
又稱異熟識:「因能引生死,善不善業,異熟果之故。」
又稱無垢識:「最極清淨,諸無漏法所依止,是如來藏地。」
阿賴耶的別名甚多,「現識」、「無沒識」、「本識」、「宅識」、「根本識」、「第一識」。
寫了那麼多,我在此僅僅告訴大家,此識,我分為二:
一、世間之一切種子。
二、出世間之無垢清淨本識。
(前者是芸芸眾生因果輪迴的根本。後者是修行者認取見證明心見性的根本。這二者是二,也是一,全在阿賴耶識中。)
我告訴你,因果輪迴是怎麼一回事?
當男女做魚水之歡時,男貪女愛,欲生欲死,如兩條肉蟲,互相纏搏,此時即「畜生道」。(種子)
當你氣憤一個人,心中恨不得他死去,想殺了他,置他於死地時,此時是「地獄道」。(種子)
當你看到可憐的災民,出錢出力去救貧濟困,發了大慈悲心的時候,此時是「天道」。(種子)
當你看見別人賺錢、升官、成大名,而你心生醋意、嫉妒,故意去貶損他的時候,此時是「阿修羅道」。(種子)
當你守佛教五戒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此時是「人道」。(種子)
當你為人非常小氣,對人非常刻薄,只為自己,不為他人,爭自己的食、衣、住、行,苛刻他人,此時是「餓鬼道」。(種子)
.....................。
無數無數的「種子」,看何「種子」先成熟,眾生就在那一道輪迴了。
這是我簡單的說法,其實是微細的微細再微細到不可說。
告訴大家,你不可「撥無因果」。
行者只能「不昧因果」。
要知道「因果」是不可思議的,是根本識種子的成熟變化。
芸芸眾生全在「因緣果報」之中。
行者要:
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(金剛經語)
行者修身清淨、口清淨、意清淨。
我現在問你:
「明心否?」
「真實心是什麼?請答出來!答不出來的是烏龜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