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1:清淨守戒遠三途 守得雲開見月明

 

期的三冊文集導讀,出版於 2009 至 2010 年,分別是 盧師尊第 214 冊《瑜伽士的寶劍》,是屬於「般若哲思」文集。第 215 冊《智慧大放送》則是 盧師尊「重讀五燈會元」系列的第九部著作,屬於「道顯密禪」系列的作品。而第 216 冊《當代法王答客問》,同樣是屬於「般若哲思」的系列著作。

盧師尊有好幾本書,都是在佛菩薩的強力堅持下所撰寫,甚至連素材都已經幫 盧師尊準備好了。第 145 冊《當下的清涼心》就是在「善光佛」指示下寫出的戒邪淫勸世文集。而第 214 冊《瑜伽士的寶劍》,則是白空行母從虛空中,拋下一本書,名為:《極機密下三惡道名冊》。盧師尊一翻心中大駭,名單中竟然有不少熟悉的姓名。雖然他們有著對三寶的信心。也向上師三寶祈請及獻供,但卻忘了「持戒」是修行的根本,而將墮落到三惡道中。這其中有人竊佔道場金錢物產;有人批評根本上師、佛陀、真佛密法;有人貪婪財物、迷戀女色、爭奪高位。令 盧師尊淚流滿面!於是用心寫下《瑜伽士的寶劍》,並傳下「還淨法」,幫助犯戒的弟子們,能免於「墮入三惡道」,便是此書最大的願力所在。

第 215 冊《智慧大放送》,已經是 盧師尊「重讀五燈會元」系列的第九部著作,其實五燈會元系列並沒有太大的不同,都是由 盧師尊寫下禪宗史上的經典公案,再從旁點撥,引導讀者撥開真理的迷霧,由迷向悟。那為什麼 盧師尊要寫下這麼多的五燈會元系列呢?其實答案就在《智慧大放送》序文中:佛陀是娑婆世界第一位的開悟者,見東方明珠而開悟見性,盧師尊說他也看見了,同樣的開悟見性。其實歷代開悟見性的祖師,同樣都看見了,那麼,是否能將這樣的看見,傳承下去讓所有佛弟子都看見呢?因為開悟無法直說,只能不斷以比喻、隱喻、旁敲側擊的公案、機鋒,試圖讓後世的佛弟子領會「這箇」。

想要領會禪宗的「這箇」,需要悟性,所以通常適合「利根器」。但世間人多為「鈍根器」,悟不了,那就得誦經念佛、持咒修法、守戒清淨、六度萬行,勤勤懇懇的老實修行。因此第 216 冊《當代法王答客問》中關於 盧師尊的 QA 大全,那就非細細品讀不可。盧師尊的答客問,那可都是既深刻又宏觀的大哉問,盧師尊所說出的答覆,更是聖人之心、不同流俗、無上境界的一家之言。

不論您是才思便捷的利根器,或是心思駑鈍的鈍根器,這三本 盧師尊的書,都值得您一看再看,終能柳暗花明又一村,守得雲開見月明。

 

 

師尊第214冊文集《瑜伽士的寶劍》,內容充滿傳奇的色彩,對修行者來說,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書冊。書冊的寫作緣起始於有一天,白空行母從虛空中現身,指示 盧師尊要為世人寫出一本不一樣的文集,並拋下一本書先讓他閱覽,白空行母說:

「寫吧!這是警惕你的聖弟子,在險地上,在歧途上,叫喚他們走回正道的方法!」我說:「這!太難為了!」白空行母說:「難為而為,也是善哉!此書,眾生須讀。」

白空行母抛下的那本書冊,就是:《極機密下三惡道名冊》,盧師尊打開一看,頓時錯愕不已。因為裡面記錄的有不少是熟悉弟子的姓名,而他們都是一直對三寶保持不動的信心,並經常向金剛上師、三寶祈請及獻供,但卻忘了「持戒」是修行的根本原則。因為沒有著重「持戒」的緣由,故此在因與果「業緣」的牽引下,將墮落至三惡道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盧師尊心知,能挽救他們不入三惡道的,只有是「還淨法」:

「懺悔自己所犯下的戒律,速速在諸尊面前求懺悔,向根本上師當面悔過,接著重新皈依及灌頂,誓願守五戒、八戒、菩薩戒、行十善法、發菩提心。直至『懺相』出現。便可脫離了墮入『三惡道』的險地及歧途。」

這本書冊內裡,盧師尊重提「戒律」於修行中的重要性,以及弟子應當守護根本上師的誓戒,譬如「事師法五十頌」、「敬師、重法、實修」的基本修行原則。並依據白空行母所說,強調尚在修行中的行者,必須遠離破戒者,也就是遠離「汚染力」,而引申出<醬缸的汚染力>的主題:

「縱然你這位行者,穿著乾乾淨淨的白袍,然而,你處在一處污濁的泥濘之地,那些黝黑的污水,肯定會污染白袍,讓你的白袍沾上了黑點。同樣的,縱使自己的三昧耶是清淨的,也必然會被他人損壞的三昧耶所污染,成了一個一丘之貉。」

盧師尊引述白空行母的教示:「常常想自己必將死去」,時常謹記著「空」義,來息除眾生貪求世俗樂的欲望。因為,這正是修行者觸犯「戒律」的源頭,由此展現出其中要旨:「牢記必將死去,畢竟無所得。牢記來生無限,早證解脫。」白空行母在書上並指出,希望已被列入《極機密下三惡道名冊》的人,急急反省,重新上路。人的一生,除了證得佛果與利益眾生之外,其他都是沒有意義的,不要去執著世俗,世俗就是輪迴之根。

這書中尚有對佛法「理」與「事」的詳盡解說,例如在<眾生不可思議>、<瞎貓碰到死老鼠>、<貪戀世俗>等篇章,乃至對「三昧耶」的細緻解讀,都是「理」法的展露,用以消除行者的無明妄想。而<舌劍唇槍>、<佛陀的制度>、<先修對治法>、<修持成就的口訣>等,就是「事」法的教導。總體而言,「理」與「事」雖看是二,但修心與修行,卻是「事理圓融、事理不二。」

《瑜伽士的寶劍》,是 盧師尊教導我們如何守護行者的誓戒,內自「心念」、外至「行為」均回復清淨,而重新踏上正確的修行大道。儘管書上沒有公開名冊裡的姓名,但這已不重要了,因為我們知道,依循這本書的指導而修,行者必然還淨其身、一切由從美好的一天再度出發。

 

 

師尊的第 215 冊《智慧大放送》,是「重讀五燈會元」禪宗系列的第九部著作,內容是以往一貫的寫作模式,盧師尊選取《五燈會元》內裡的公案,引用其中的弟子與禪師之對話、或禪師與禪師的言行互動,帶領讀者深入思考和體會禪門的宗趣,並從旁作提點及引導。

在這本書冊裡,盧師尊坦然道出他是佛陀大弟子「舍利弗」的再來人,並有吐登達吉上師的認證,如今已達致「明心見性」的開悟境界。因此,在 盧師尊引領之下參禪悟道,將是毋庸置疑的最佳輔導:

「我終於目睹『東方的明星』,進入第一義諦的思惟,諸佛全部體現,認可我的『開悟』。我得到舉世罕見的智慧,我一『開悟』,頓發佛慧。一切我全明白,我就是不折不扣的『舍利弗』。我的智慧,天下第一。我現在終於明白了,我可以一眼就看出誰有開悟,誰沒有開悟。一語中的。」

這文集所展現參悟禪理的形式,是直接帶領讀者進入佛教「空性」的核心要義,明白「緣起性空」的本質:「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」,破除了「我」和「法」的執著,體驗自身「心性本淨」的狀態,遵從禪修的理念而達到開悟的境界。書上也有《大乘起信論內裡「體相用」的哲理分析,教人明白「第一義」的真理,而導入公案內容的正確思考方向:

「中國的哲學,有『體、相、用』的道理,簡單分析如下:體──本體。相──表相。用──作用。舉個例子來說:『所謂電燈,電就是它的本體,相就是燈的表相,而放出光亮就是它的作用。』如果以第一義來說:『電』就是第一義。電無形、電無相,但是却有東西存在。佛法的第一義也是一樣,無形、無相,却有東西存在。我們不能稱它是物,是東西,或是道,所以老子說:『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』。」

在<「火」在哪裡?>的篇章中,講述百丈禪師對靈祐禪師的點撥,百丈禪師吩咐靈祐禪師撥一撥爐中火,問還有火沒有?靈祐禪師撥一撥後答「沒有火。」之後百丈禪師立起身來深深地撥了一下,仍有少少火星深埋白灰之中,靈祐禪師因而有了悟入...。接著百丈禪師說了一段對參透禪機的解讀語,對參悟禪理者極為重要,故摘錄如下、與眾分享:

「此乃暫時之歧路耳。經曰:欲識佛性義,當觀時節因緣。時節既至,如迷忽悟,如忘忽憶,方省己物不從他得。故祖師云:悟了同未悟,無心亦無法。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,本來心法元自備足。你今既爾,善自護持。」

《智慧大放送》一書,內有更多「公案」的具體範例,留待讀者去參悟,盧師尊亦指出,參禪不是只有坐禪入定的形態,也有「看話禪」的形式:「禪修不一定是要禪定,而是你突然突然間、頓然之間,一切煩惱通通解除的現象,就是禪。」書上並提供了「禪思」的輔導,所以,誠願讀者能翻閱細覽,而由此體會禪與生命間的奧妙並存:

「人世間的事,紛紛擾擾,一般人是走不出來的,輪迴永遠無止盡。只有明眼者才能說,『我道一也無』。這世間,東西毫不相干,南北也毫不相干。只有得玄旨的人,才知道,所謂修行與開悟明心,毫不相干。」

 

 

本《當代法王答客問》的神妙之處,是最初 盧師尊本想寫出密教「無上密瑜伽」的旨趣,但隱約之中卻有金剛護法神現身指示「不可寫」,原因只是簡單的理由:「會被歹徒利用」。由於「無上密瑜伽」不可寫,當時又正值 盧師尊接受電視節目「給你點上心燈」的專訪,於是便將書名取為「當代法王答客問」。然而,內容依舊是充滿「無上密」的佛法要義:

「由於『無上密瑜伽』不能寫,那只有改寫徐雅琪小姐的問,而我的回答,書名取『當代法王答客問』。這本書表面上是一問一答,但範圍牽扯甚廣,對學佛者有大利益。」

在這本《當代法王答客問》裡頭,盧師尊重提到被他的上師認證前世的來歷:釋迦牟尼佛大弟子「舍利弗」的轉世,藏密黃教祖師「宗喀巴」的轉世...,並有信函刊載以作證實,也再次提及「白度母」的教示,以訓導弟子「戒律」的重要性:

「白度母說,這種戒律要常常講,不講,很容易忘卻了。如果不講戒律,『真佛宗』是一盤散沙,根本沒有未來。白度母說:要不貪染世俗,要心重視內在。要身、口、意清淨的修行。要當一名具德的上師。要持之以恆的自修。要真誠的承事根本上師。要有淨信。」

盧師尊在「問客問」之中,更有深入談及佛法中的事與理,例如在<什麼是無生法忍?>、<禪修是所必須>、<關於寵物>、<淫怒痴俱是梵行?>、<佛法轉化痴情>、<涅槃即中觀>...等篇章,就是揉合了事與理的教法,令人明確了解佛教的世界觀及其修行體系。

事實上,事與理是互為表裡,互相依存的,故而佛教有「事理不二」的說法,譬如在《妙法蓮華經文句》有云:

「理是真如,真如本淨。有佛無佛常不變易,故名理為實。事是心意識等,起淨不淨業改變不定,故名事為權。」

盧師尊藉由書冊中的內容,一篇接著一篇來展現出佛教的核心義理,促使閱讀者領受法益,做好以後進入「無上密瑜伽」的修持準備,並且尚有佛法深義的解說,和寫出對世間法的一些正確見解,令讀者對佛法的理解更上一層樓:

「我們了解『第一義空』的道理,苦與樂是根本不存的,痛苦不存在,快樂也不存在,根本是『無何有』的。修行修到了『無何有』,痛苦的陰影早就不見,心中一絲不掛,何有陰影?佛法中,最高的至理佛性(空性),第一義空,如果能真實開悟,化解痛苦的陰影,是輕而易舉的。」

「我不是恐嚇,依佛典上言,這地球人間,原本是成、住、壞、空的。到了壞劫,地球就壞了,人類當然滅絕。佛陀的三法印,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。這諸行無常不是單指人,也指器世間、器世間也是諸行無常,既然是無常態,怎麼不壞?」

文集內裡亦有指引修道人於世間修行的正確態度,常要謹記佛教的三大要旨:出離心、菩提心、中觀正見,以確保自己常持正念正行。並指出學佛的人,要生生不息的將佛種播於眾生田中,而長出正覺的芽,讓眾生有機緣能解脫輪廻之苦...。總而言之,這書如同是一本守護「明淨心」的輔導手冊,對人們有大利益,正如書中所說:「但願讀者珍惜之。」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