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 年 7 月 27 日至 8 月 3 日在日本大阪住吉雷藏寺國際文化會館舉行的「地藏王菩薩超度法會」。本次法會由釋蓮花靜香上師與釋蓮僅上師主壇,釋蓮應法師護壇,旨在透過恭誦七天的《地藏王菩薩本願經》及舉辦地藏王菩薩瑜伽焰口法會,超度眾生,共霑法益。
地藏王菩薩的無盡悲願
地藏王菩薩的法相莊嚴,其身為「頭戴五佛冠,穿袈裟,全身白色,雙手捧光明珠(寶珠),坐蓮台」。菩薩亦有六種化身,即「六地藏」,各專主救度六道眾生:「金剛願地藏」主救度「地獄道」;「金剛寶地藏」主救度「餓鬼道」;「金剛悲地藏」主救度「畜牲道」;「金剛幢地藏」主救度「阿修羅道」;「放光地藏」主救度「人間」;「頂天賀地藏」主救度「天道」。
地藏王菩薩手持「摩尼寶珠」,不僅能「放光照射眾生,讓眾生離苦得樂」,更代表著「佛教的戒定慧」。經文指出,地藏王菩薩手中寶珠的無形力量,能「光明照攝整個三千大千世界」,其「放大光明,光明所到處,能為眾生消除一切障礙,業力,疾病、痛苦、災厄,使眾生得到大智慧、大福報,暨無量功德」。
供養、讀誦與修行的力量
蓮生活佛開示:「供養地藏菩薩很有福分的」。若能「供養祂、讚歎祂、唸地藏菩薩的名號」,則「一百次來回人天之間,生於三十三天,永不墮惡道」。供養方式,包括「瞻仰、地藏菩薩恭敬作禮」、「稱名」、「或供養」、「乃至彩畫刻鏤」地藏王菩薩的形象,功德無量。其坐騎神獸「諦聽」,是一隻「靈敏度極高之獨角獸神犬」,能「來回穿梭六道聽聞眾生之苦,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隨地藏王菩薩迅速解救受苦的六道眾生」。
蓮花靜香上師分享其修持經驗,她曾「不斷地修持地藏王菩薩本願經,一天三部地藏經,一連七天,結果出現了無毒鬼王」。「無毒鬼王」代表已「離貪瞋癡三毒」,其心「慈悲慈善」。靜香上師在住吉山修持地藏王菩薩護摩時,曾「剎那間進入定中,看到整個住吉山在八卦內旋轉著,這時整個宇宙都在誦『嗡 哈哈哈 微摩耶 梭哈』」,這是一種「不可思議,神奇的事蹟」。
業力、威德神通與幽冥之旅
《地藏經》中提及,到達地獄只有兩種方式:「若非威神。即須業力。非此二事終不能到」。人臨終時,唯有「業力」會被帶走;「善的業力它會上升諸天,惡的業力它會把你牽纏到地獄裡面」。婆羅門女之所以能到地獄,是因其「平時做了很多的善行,還得到「覺華定自在王如來」的威德神通之力,才能夠到地獄」。
蓮花靜香上師自身也曾有過深刻的幽冥地獄夢境。她初次到西雅圖拜訪師尊時,喝下師尊賜予的葡萄酒後,進入了一場「非常真實,刻骨銘心的夢境」。夢中,她先是見到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蕯」將法器傳予她,隨後進入地獄。她在地獄中親歷了「水子靈」的悲慘境遇,深感「墮胎的可怕」;目睹「牛頭馬面壓了兩位亡靈」進入沙漠,而她出言阻攔後,亡靈竟被虛空飛來的繩子救起;又引導一群「穿著黃衣的人」搭乘電梯直升上空,避開險境。在黑暗中,當幽靈察覺到「人的味道」時,她頭上「突然間上方飛來了五佛冠戴在我的頭上,五佛冠一直在放光」。
她還參訪了地藏王菩薩的寺廟,並在幽靈參拜時站在一處菩薩空位上接受參拜。最終,她在大聲「持誦光明真言」並聽到「錫杖的聲音」後,沿著「一道光」迅速走出黑暗,從夢中醒來。
這趟夢境之旅,讓靜香上師明白這是「師尊半杯葡萄酒的力量」,「師尊的神變力量不可思議」,「打開了我過去世修行的鑰匙。開啓了修行、弘法、度眾的菩提道路」。師尊隨後更預言靜香上師是「未來的上師」,並請「佛王阿彌陀佛,仙王瑤池金母,幽冥王地藏王菩薩作主」,為她在日本的弘法之路成為菩提事業,並為她灌頂了「三王的本尊灌頂」。
瑜伽焰口法會的殊勝功德
2025 年 8 月 3 日舉行的「地藏王菩薩瑜伽焰口法會」,是「佛教密宗超渡六道眾生亡靈的重要法會」。法會中,必須「專心一致誦念咒語,雙手打出手印,心靈要非常純淨地觀想」,做到「三密合一,進入空性與宇宙合一」。在此能量最強的狀態下,超度眾靈。
「焰口」是「餓鬼世界中鬼王的名字」,其形貌特徵為「口吐焰火,頂髮煙生,身形醜惡,肢節如破車之聲,饑火交然,咽喉似針鋒之細」。餓鬼道的眾生因「咽喉很細,任何食物一入口就變成火,根本吃不到任何東西,始終處在飢餓的狀態」,瑜伽焰口能讓「所有的六道的亡靈一起接受超渡」。旨在「消除亡靈身心靈的障礙,使亡靈們永離驚恐佈畏,身心安定,使亡靈可以享用甘露美食」,並「引導亡靈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皈依根本上師」,最終「教導亡靈發菩提心,能獲得至高無上的智慧」、「解脫餓鬼道眾生的痛苦」,亦可「解除自己將來墮落到餓鬼世界的命運」。
修行之路:皈依、懺悔與守戒
修行的根本在於「皈依根本上師,皈依三寶」。因為「需要 根本上師灌頂傳法及大加持」,且「佛、法、僧三寶是一體的,有佛才有法,有法才有僧」。眾生自「無始劫以來輪迴生死」,因此,「真心求懺悔,懺悔過去的業障」至關重要。唯有「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,才可以得到身心靈清淨」,踏上修行之路,便「不可依世俗法,把世俗的念頭再拿來繞圈子」,唯有「守規矩的人,身心才會自在、寬涵而無所罣礙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