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,因為修行人犯錯的事件,我有一些思考。
我不打算談論事件細節,也無意指責誰。我只是想,就我觀察到的一種語言與立場,做一點反省 —— 為了我自己,也為仍在修行路上的同行者。
蓮生活佛盧師尊曾慈悲開示:「沒有人不犯錯。」
師佛說這句話,是出於悲憫與寬容,提醒我們不要對他人太過苛責,也要學會原諒自己。
師尊的慈悲,是願意接納一切犯錯的弟子。這一點,我們深知。在《偕汝談心 (九)》〈大威德金剛不共法 (一)〉的開示中,祂明確指出:
「師尊因為有慈悲,任何一個弟子無論怎麼樣,通通都是弟子,沒有把你摒棄在門外的道理,你只要求懺,知道懺悔,自己出去的,自己再回來,都可以,這個門是打開的,永遠歡迎大家!
絕對不會說,啊!我不好意思回來,沒有關係的,你犯再大的錯誤也沒有關係的,就算你傷害了我,傷害根本上師,沒有關係的,回來就好,一句話,你出去了,罵了師尊的、打了師尊的、譭了師尊的、譭了佛的、罵佛的、傷害佛的、出佛身血,一樣回來就好,一句話,絕對沒有說摒棄你在外的。
這個就是慈悲,所以大家必須要長養自己的慈悲心,慈悲六道眾生,把別人也看成自己,大家都一樣平等,都是可以救度,你就是怎樣子罵我都沒有關係,回來就好,怎麼樣子傷害都沒有關係,回來就好。」
錯誤不是重點,重點在於「回來就好」。而這個「回來」,並非指身體的歸返,而是內心真正知道錯了,願意懺悔、改過。
你是否真正知道自己錯了?
你是否願意誠實面對錯誤所帶來的影響?
你是否真心放下「我沒錯」的立場?—— 唯有如此,才是真正的「回來」。
修行人,應當以慈悲為心,以智慧為照。但不可將師佛的慈悲,變成為遮掩過失的護身符;更不可將它化作一把銳利的「智慧劍」—— 一面替自己辯解,一面高舉教誨指責他人。如此一來,慈悲成了利器,智慧也失去了光明。
佛教三無漏學:「戒、定、慧」,其中「戒」是一切清淨之根本。
破戒後的掩飾,不是智慧;承認錯誤後的謙卑,才是真智慧。
慈悲,不是顛倒是非;慈悲,是願意不捨任何一位眾生,即使他錯得離譜。
慈悲與智慧,是修行的雙翼。
若僅有智慧而無慈悲,會變得冷漠與傲慢;
若僅有慈悲而無智慧,會盲目護短、不識因果。
最可怕的,是把師佛的慈悲,拿來當作自己的「智慧劍」—— 用來替自己開脫、放過過錯,甚至舉劍教導他人「不造口業、不起煩惱」。
若我們人人都用這種方式劃清界線,那麼所有錯誤都將被「不關我事」的心態所吞沒,連警惕自己的機會都失去了。
最基本的,我們要有清明的認知:從法律、倫理到僧戒的層面而言,這樣的行為就是錯的。
這並不表示這個人就沒有價值、不值得悔改,也不是說他應該被永久放棄。不是的!
我們不能因他人犯錯而自居高位,但也不能因「不關我事」就模糊是非。
真正的佛法,從不違背因果與律儀。
慈悲與智慧的雙翼,不是為了讓你飛得更高,而是為了讓你謙卑地走回佛前。
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會在自己犯錯時低下頭來說:
「師佛,我錯了。請加持我,讓我改過,重新站起來。」
而不是說:
「人人都會犯錯,我不需要解釋。這是我的修行。」
我寫這些話,不是為了他人,是為了我自己。
每一位犯錯的弟子,師佛都不忍捨棄。
但我知道,我不能讓這份慈悲,成為我造作的方便;
我不能傷害了自己,還說:「我在修行。」
所以,懺悔,是第一步。
不是為了讓別人原諒你,
而是你自己真正醒來了。
你以為你在修行,卻只是繞著自我打轉。
願我們都不再拿慈悲當作擋箭牌,
願我們都不再把智慧當作刀刃,
願我們真正懂得低頭懺悔的尊貴,
願我們真正走上回到佛前的路。
—— 還是師佛的那句話最深切:
「回來就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