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 期為大家介紹的三冊文集導讀,均出版於 2011 年,分別是 盧師尊第 223 冊《無上殊勝的感應》,與第 225 冊《神算有夠準》,這兩冊都屬於「靈異神變」的系列著作。而第 224 冊《對話的玄機》,則是 盧師尊「重讀五燈會元」系列的第十二部著作,也是該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。
先來說說第 224 冊《對話的玄機》,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佛,而成佛就必須要明心開悟,但究竟如何明心、如何開悟?這就是禪宗一脈存在的宗旨。眾生根器皆不同,禪宗的祖師對話公案與機鋒,原本就比較適合,接近開悟邊緣的利根器者修習。即便不是利根器的佛弟子,對這些公案參之久久,也能有所悟境。《對話的玄機》不同之前的「重讀五燈會元」系列,盧師尊特別將自己說過的笑話,穿插在每一篇的禪宗公案之中。是的,你沒聽錯,就是笑話。盧師尊竟然用笑話,來點撥讀者,對禪宗祖師公案機鋒的理解,這也真是天下只此一家了。
第 223 冊《無上殊勝的感應》,雖然屬於「靈異神變」系列的著作,然而神變的底蘊,又何嘗不是法界神通任運所顯現的一種禪意呢?若真能明白神變的真義,其終點,不也就是明心開悟嗎?在首篇〈釋迦牟尼佛早就給我授記(序)〉,一開頭就將法界壁壘一筆斬破。在 盧師尊最早年從西雅圖回到台灣台中,某一晚,盧師尊以「星光身」出神,竟親見了釋迦牟尼佛。佛陀為 盧師尊授記「華光自在佛」,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盧師尊終於開悟明心了,之後大開佛慧,於是明白了:原來如此、原來如此…。盧師尊寫了九個原來如此,原來是:
「一悟永悟。唯一無二。絕對絕對。無上無上。我所明白的開悟,等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開悟,是一樣的。我明白這種開悟,世間上的人,是沒有辦法去想像的。因為:『不可說!』然而,你只要開悟了,你參禪宗公案,絕對沒有看不懂的。你閱讀大藏經,沒有看不懂的。千經萬典,一而貫之。如同『一口飲盡千江水,一眼看遍萬重山』,從此明了什麼是『不了義』,什麼是『了義』」。
正如第 225 冊《神算有夠準》書中所言:「我(蓮生活佛盧勝彥),只要精神統一,再將身心完全放空,自然神之明之,光明通身照徹,也能達到知天、知地、知人的神通境界,也能無所不知,宇宙天地全在我的掌握之中了。所以,我的神算,不是迷信,不是鬼神,而是佛性遍照。我敢說,我的『神算有夠準』!讀者只要讀下去,便知道了!是智信。而非迷信。」

《無上殊勝的感應》一書,是 盧師尊道出以往的修行體驗和經歷,正如他在書上所說「好像在寫日記」一樣,然而每篇日記都是敘述奇妙的因緣際遇,因此,一切就變得非常寫實了。盧師尊運用他獨特的寫作方式,在本書中將故事、主題、文學之間,串連成一條線,所表達出來的閱讀風格,讓人們感覺,是佛法也非佛法,而能不枯燥無味的讀下去:
「我的寫作是永久性的,在我已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,另一方面,在我的生命之中,早已知曉生命的奧祕,在佛法來說,正是指的『明心見性』。本來是不必再寫文章、寫書了。但,有也聊勝於無吧!」
這文集的內容,重提那一年 盧師尊從美國回到台灣,住在台中的「敬華大飯店」。有一天晚上 盧師尊「星光身」出神,見到了「釋迦牟尼」,並和祂喝咖啡的往事 (佛陀授記 盧師尊為「華光自在佛」),這段事蹟,在當年造成台灣宗教界的一片嘩然。接著在 2011 年,有人指出西藏一部名為《聖大解脫經》的經典,又名《大方廣懺悔解脫成佛經》,其中經文明確示出:未來三千成佛者,第一千佛以「華光佛」為上首,第二千佛以「樓至佛」為上首,第三千佛以「彌陀佛」為上首。於是,這部西藏經典經文的內容,令這個問題上有了答案,而不再引起爭論。讚嘆這「無上殊勝的感應」適時出現,避過了一場不必要的批判性之風波。
盧師尊並提及其他的感應事件,例如在<大神也皈依盧師尊>裡,書中人物和全家人的皈依,就是受「特殊皈依」的感應而來;另外,西藏大活佛「貢唐倉」仁波切,有一回他看到 盧師尊於大日中在禪定、作跏趺坐,於是,他知道 盧師尊一定是證得菩提果位的人,將度化無量眾生。故此「貢唐倉」仁波切從洛杉磯回中國時,特別轉機到西雅圖拜訪了盧師尊...。書上也不乏 盧師尊以「神通」感應度化眾生的事蹟,譬如有<癌細胞的不見>和<熊處長如此說>的篇章,讓眾生看過後增強信念和一心依教奉行,亦由此說出了「無上殊勝」感應力量的緣由,本是出於自身的清淨修行:
「有法師問:『身口意清淨,意味什麼?』我答:『無漏、法味、清淨。』我說:盧師尊依這『四禪』之法,得神足,有了神足,六通便具足了,所以密教有言:大樂 ── 法味。光明 ── 清淨。空性 ── 無漏。我有了四如意足,所以,我能親見本師釋迦牟尼佛,以及一切諸佛,所行皆如意,恆在於十法界,變化千百億之應身佛。」
自《瑜伽士的寶劍》文集裡白度母現身警示以後,盧師尊在這文集中也要求弘法人員及弟子眾,均要遵守「密教根本十四墮」、「事師法五十頌」,好好的看清戒律和嚴守清規,以免犯戒而墮入三塗惡道、求出無期...。書冊並有談論宗教的融合之道,以及怎樣依循顯教、密教和禪宗的修行方式,而達致「身心脫落」的境地。總括而言,這是一本「理」與「事」並重的書冊,懇請讀者細心閱覽、必有所獲:
「我的作品之中,並不是只有故事,而是有我佛法的真諦在其中,放在讀者面前的,絕對不是天外的,而是在人類中真實的呈現。大家不難發現,它們都有一個主題,這主題均是形而上的,開卷有益。」

第 224冊《對話的玄機》,是「重讀五燈會元」系列的第十二本書,也是這系列的最後一冊。自 盧師尊「佛慧」大開之後,全然明白了:「玄旨」、「第一義」、「了義」、「不二門」、「道」,所悟的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之所悟。對昔日讀過的《五燈會元》,全部能了知,明白到諸法因緣而生,眾生隨緣而悟的道理。故此,盧師尊便藉由這個系列的著作,帶領讀者繼續深入佛法義趣,譬如是「第一義」的範疇:
「由於『重讀五燈會元』,揭示了禪師對話的真實內涵,而探討的話題始終圍繞『這個』而展開,它的出版,立即在世界各地流傳,並且廣為傳閱,自然引起了宗教或哲學的極大震動。我寫書,語言盡量樸素,對話只是基於事實去進行。不情緒。無宗派。沒門戶。不管是禪、淨、密、律……,有功夫、無功夫,均可閱讀。」
文集內裡仍是記述禪師與禪師之間的對話,讓讀者從閱覽中去體悟,公案內容和意境雖比之前的深奧一些,但 盧師尊從旁的細膩分析和引導,促使讀者在參悟時不會有「無從下手」的感覺,例如書中引述「臨濟–義玄禪師」上法座說法,關於參悟公案時辨識「賓」與「主」的一段話,對初階的禪行者是極為重要的。其他在公案「行動劇」方面,盧師尊也有剖析禪宗常見的「喝」與「打」,提示當中涵蓋的義趣,好讓大眾去細心領會:
「我提示如下:『僧人最近去了哪裡?』存獎禪師問。僧人『喝』,此『喝』表示豈有『遠近』?(佛性不動)存獎『喝』,此『喝』表示我知,我知。僧又『喝』,此『喝』表示你知我亦知。存獎又『喝』,此『喝』表示我知你不一定知。僧人說:『拈棒打人的是瞎子。』(你不知)又『喝』,此『喝』是你也不一定知道。存獎禪師拈棒子,僧人轉身裝成受棒打的姿勢。(證明你是瞎子)存獎禪師說:『下坡不走,快便難逢。』(此句是說,佛性是很難悟的,你真悟假悟?)便棒打下去。僧人說:『我這下走了也!』(不跟你理會)」
盧師尊提示,臨濟用「喝」是出了名的,這一「喝」就是佛陀拈花、南泉斬貓、打地和尚打地,和 盧師尊的金雞獨立。他認為,拈花即不拈花,斬貓即不斬貓,打地即不打地,這才是一喝不作一喝用,因為無法說出來,才以「喝」代之而已。在這文集的「禪宗公案」引述之中,禪師的對話內容,故然是有著令人當下大澈大悟的啟發性,如「棒下無生忍,臨機不見師」、「木雞啼子夜,芻狗吠天明」等驚人言句,亦有令人深思的公案範例:
「僧人問:『如何是佛法大意?』慧顒禪師答:『無量大病源。』(盧師尊曰,此問此答,最大最妙,其意深不可測,若能真了解,玄旨在其中)僧人問:『請和尚醫治如何?』」慧顒禪師答:『世醫拱手。』(盧師尊曰,此問此答,最佳最奇,世上醫師皆不能治,我在此問,有什麼人能治?)」
這本文集裡尚有許多的精彩篇幅,例如<我有一支箭>、<弦外無聲音>等等,留待大眾去用心領悟,說不定在閱讀之時,於刹那間便見了「道」。因此,誠如 盧師尊所言:
「祝:開悟!」

第 225冊《神算有夠準》,歸納入「靈異神變」系列的著作,內容是記述 盧師尊「神算有夠準」的真實感應事蹟,書上述說事件的「神算」之準,令見者嘖嘖稱奇。本書內有四十九篇章節之多,亦不能盡錄 盧師尊神算問事的事蹟。而讀者若細心閱覽,便會發覺 盧師尊是藉由書中述說的神算問事,說出天、地、人之間的祕密,乃至「神算」力量來源的真相:
「我(蓮生活佛盧勝彥),只要精神統一,再將身心完全放空,自然神之明之,光明通身照徹,也能達到『知天』、『知地』、『知人』的神通境界,也能無所不知,宇宙天地全在我的掌握之中了。所以,我的神算,不是迷信,不是鬼神,而是佛性遍照。我敢說,我的『神算有夠準』!讀者只要讀下去,便知道了!是智信。而非迷信。」
盧師尊憑藉著這文集的標題,道出人們往往忽略了的天地間之規律,說明「器世間」時刻都在變化之中,如果能掌握這種變化和法則,掌握了規律,就是所謂的「造化通」了。例如,以人類來說:出生、讀書、就業、結婚、生子、老化、病業、死亡,本來就是一種循環之理。而在佛學上來說,萬物是隨著因緣和合而產生,形成了法則,恆常的變化著,也就是「宿命」、「命運」等名稱的來由。一般而言,唯有「佛陀」及「大修行人」可以改變命運,天下芸芸眾生,莫不是在「宿命」之中。
這部文集内裡,尚有述說修佛學道之理,正如本書的重點:「啟信」、「抉擇」、「智慧」,主要是給「賢者」、「有道德」、「有學問」的人看。即是說從「啟信」開始,對「通靈」有抉擇,最後定位在修學佛法上。並告訴大家,凡是修佛學道之人,都要建立「隄防」,達致「內外隔絕」,密教就是「結界」,這是有形的,嚴禁聖地有汙染,保持著「清淨」。
盧師尊亦解說了佛法的二種觀法:白骨觀、不淨觀,這密教的二大觀法,可以「都攝六根」:虛空粉碎、大地平沉,能知一切器世間的種種情況,而真正修密教的行者,「管括微密」,到了某階段裡,身心能完全收攏,而「退藏於密」,一切在冥冥之中,根本是非常「微密」的,盧師尊的神算有夠準,「道理」就在這裡。並指出:
「修行人就是修的『一念』而已,甚至於修的『無念』。其目的不是『神算』,『神算』只是自然而然產生出來的。我們以修心養性為主,神算不是道,勉強給一個名稱,只是『助道品』,如果只求『神算』,那就差太遠了!很多弟子迷於『神通』,開口神通,閉口神通,迷惑了不少眾生,『神通』一樣是『助道品』,只求『神通』,那真是無可救藥。為什麼神算會有夠準?一個答案:人能常清淨,有感皆通。」
於是乎,我們可以看到,這部文集有著微妙「世間法」的闡述,若領會其中法義,便將邁向「出世間法」的範疇。因為,這裡面有很多的天機和重要口訣,絕對不只是單純的講述「神算」事蹟:
「學佛要有出離世俗的心,而不在於神算,不要走錯了路子。『神通』也不是究竟,畢竟它只是『通明』之後的一個現象,一切自然來,也一切自然去,是『生滅法』而已矣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