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師佛走過的路 (二) (文/釋蓮屹)

 

第六番:安樂寺

走入第六番安樂寺,一股澄明靜謐的氣息撲面而來。庭院雅緻,山門清幽,與前幾所寺院略有不同。這裡似乎經年有人悉心經營與護持,散發著清淨道場獨有的安定與秩序。

我朝思暮想的大藥師如來與小藥師如來,果然在此得見。主殿內,本尊金身莊嚴慈祥,藥王菩薩與藥上菩薩、十二藥叉神將分立兩側守護。整個壇城威赫而不失柔和,堅固中透出慈悲。我們與常駐法師合影留念,法緣殊勝,互致問訊。在他的眼神與笑容中,我感受到一種超越語言的法喜與平等。雖然道風、語言、傳統各異,然而修行者間那份對佛法的敬重與清淨的心意,卻是共通的。

 

第七番:十樂寺

尚未進入正殿,我便在山門二樓的殿內望見一尊愛染明王,法相莊嚴,赫然聳立,威光奪目。這一尊明王與我因緣深厚,多次感受祂攝受的力量,如今重逢,震撼難言。愛染明王雖面帶憤怒之相,卻蘊藏著無邊慈悲。就在我合掌默禱時,祂的左眼分明射出一道金光,直照我身。據說,殿內所祀的愛染明王靈驗殊勝 —— 既能結善緣,也能斷惡緣。許多信眾特意前來祈求良緣圓滿、遠離障礙,香火從未間斷。

本堂右前方另供奉「治眼疾目救歳地藏尊」,自古以治癒眼病與視力問題聞名,特別受到有眼疾的遍路行者敬仰。這裡既能「開眼」,亦能「明心」:開身體的眼,也開心靈之眼。

就在十樂寺,空海大師終於現身於我,不是夢境,也非幻覺,而是在光明中浮現的一尊身影:慈眉垂眼,目光深遠而柔和。令我震撼的是那眼神,竟與師佛蓮生活佛看弟子時如出一轍。這不是偶然,而是真實的相應。兩位大師的慈悲與智慧,跨越千年時空,在十樂寺的壇城中交會,也在我心中刻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。

 

第八番:熊谷寺

多寶如來佛塔前,我合掌祈請:願多寶如來慈悲娑婆眾生,為我們說法,為我們現身。多寶如來乃東方寶淨世界之佛。《法華經》載,祂早已入滅,卻發願:若有諸佛於他方世界說《法華經》,祂必現寶塔顯身護持。證得無上正覺後,因無人能解其法,亦無人請說,遂沉默涅槃,不開口說法,卻以無言度眾。

祈願片刻後,我赫然見塔中佛眼顯現,一閃光輝,如如不動,攝受十方。回顧大家在佛塔前合影時,照片中竟清楚捕捉到一道光束的佛眼,與我親見無二。那一瞬,我心中默念:相應了!多寶如來,您真的聽見了。

我們繞塔三匝,一步一禮,腳踏木板,耳邊傳來莊嚴肅穆的日語經文誦唱,低沉雄厚的聲音仿佛凝止空氣,讓人深切感念如來默默護念的願力。佛雖無語,大悲無聲,卻在無言中說盡最深的法義。有塔即有佛,如今,佛與塔同在,光與心同行,信者得應,誠者感通。

 

第十八番:恩山寺

走過第九、第十番寺院,我們來到恩山寺。這座寺院坐落於林木蓊鬱的丘陵之中,林風拂面,心神自安。

恩山寺創建於奈良時代,奉聖武天皇之勅,由行基菩薩創立,並親手雕刻藥師如來為本尊。當時這裡是女人禁制之地,直到延曆年間,空海大師於此修行。大師之母玉依御前遠自善通寺探望愛子,卻被禁制所阻。大師遂於山門瀑布下修持七日秘法,祈願解除禁令,終迎母入寺。玉依御前於此出家,並將落髮奉納於寺中。大師遂將寺名改為「母養山恩山寺」。

在恩山寺,我耳際自然響起地藏菩薩心咒,這令我困惑:既然本尊是藥師如來,為何地藏心咒會自然升起?直到離開時,回首赫然見大道兩旁遍佈無數地藏菩薩像,才恍然明白。更奇妙的是,今日參禮的第十八至二十番靈場,皆見地藏菩薩身影。而從此直到八十八番,一路皆有黑色蝴蝶相隨。牠在林間與寺院之間盤旋、翩舞,如無聲的向導。

我想起師佛在《人生的空海》中所說:「在八十八處靈場,我們發現有一隻黑蝴蝶同行 …… 這一隻黑蝴蝶,就是空海大師的化身!」如今,書中的畫面在我眼前重現。或許,那黑蝴蝶,正是空海大師不捨眾生的悲願化現。我們,只是再次走過祂早已走過的路。

 

第十九番:立江寺

這裡,正是蓮生活佛在《人生的空海》中記錄那段與行基菩薩合一的神秘經歷的地方。

我站在立江寺本堂前,眼前高掛的「延命地藏尊」匾額赫然映入眼簾。那筆觸、那鋒芒、那結體,讓我瞬間想起師佛當年所說:「這字跡,與我親筆寫的一模一樣。」如今親見,心中震撼莫名。

在延命地藏前,我默然合掌,觀想 師佛當年所見所聞、所思所悟,今日仿佛覆耳重聞。我們參禮本堂與發塚後,我特地繞至寺中一座小祠。神殿前立有石碑,刻「白杉大明神」之名,祠前並鐫有四字:「一願即成」。

我在那瞬間心念湧動,雙手合十,向白杉大明神祈願:願我餘生得以侍奉師佛,承傳究竟大密法。我可以不要名位、不要名聞利養,只願解脫自在,得佛心印,契入佛意,了脫生死。

 

第二十番:鶴林寺

此寺地處高山之上,群杉環繞,鳥鳴蟲語不絕於耳。誠如蓮生活佛在《人生的空海》中所述:「第二十番鶴林寺與第二十一番太龍寺,為四國靈場中風景最優之處。」當我親身踏入,果然如師佛所言 —— 杉林整齊挺立,山道蜿蜒盤旋,石階步步引領佛名,耳邊蜻蜓低飛、蜂影穿林。

我們繞行五佛塔,石階一路登高,氣喘吁吁,卻覺心境清明。最奇妙的是,一隻黑色蝴蝶始終盤旋四周,時而在前,時而繞身,繞出一圈又一圈,彷彿為我們護法加持。

在佛塔前,我們共修蓮花童子根本上師相應法。高山之頂,杉風拂面,蝴蝶為證,咒聲清明,與天地交響。我知道,這正是與師佛、與蓮花童子的「法界交會」。

風吹過杉林,鳴蟬伴咒而鳴。那一刻,我明白了,為何此地名為「鶴林」。風起林梢,如白鶴振翅,啟人心飛向更高遠的願力與清淨之境。

 

贊助真佛報
前往贊助真佛報前往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