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曾經看見一篇談「禪定」的報導,作者用心提醒大家重視禪定,這點我完全贊同;然而文中若干說法,依我個人的實修體驗與根本上師蓮生活佛的開示,仍有需要澄清之處。這不是為了批評,而是出於護持正見的責任心 —— 若見到可能的誤導而不指出,將使同門在修行路上多繞冤枉路;而以錯誤見解引人修學者,自亦難離因果。因果不可思議,法義一差,流弊無窮。以下所述,惟願作為同門切磋參考。
一、禪定不限於「坐」:專一即入三摩地
報導說:「要相應任何佛菩薩、修任何法,最後都要回到禪定;若只持咒誦經幾萬遍,從未嘗試禪定,這壇法將很困難。」文中「沒有定,易散亂」是很好的提醒;但禪定並不侷限於打坐。根本上師在蓮生活佛盧勝彥文集第261冊《定中之定》明確指出:當我們以「專注的一念」念佛、持咒、誦經、觀想本尊、書寫梵字、乃至寫作、作畫、彈琴、唱誦、舞動、運動、工作起居,都可入於『有智三摩地』。師尊舉例,專一持誦〈高王觀世音真經〉,「字字無漏,念念分明」,即是有智三摩地。
要義在「專一」,而不在形式是否盤坐。若把「不打坐=沒禪定」畫上等號,便把法門縮窄了。
二、姿勢要「可久坐、少傷害」:
形式次之、恆常為要
正確坐姿能護持身心,但追求外形而壓迫身體,反使定心難成。我自己的經驗是:舒適、穩固、可久坐才是關鍵。真正阻礙定境的,多半不是腿怎麼盤,而是心如何住。姿勢是舟楫,目的在彼岸。
我曾經因為過度勉強雙盤,結果導致膝關節隱隱作痛,反而心難安住。後來調整為單盤或半跏趺,才能久坐而不生煩惱。修法要長遠,不能因為身體受損而阻礙進步。所以,能安穩自在地久坐,才是最重要的。
三、關於「禪定八觸」:
名相宜依經論,體驗宜如實觀
定中會出現各種觸受,經典中的「八觸」有明確定義:地觸、火觸、水觸、風觸、輕觸、重觸、冷觸、暖觸。它們只是過程中的身心相,不可執為標誌。見到觸,知其觸;不迷、不拒,回到所緣,這才是正念。
四、四禪八定的要點:
以「心地功德」辨,不以「器官關閉」辨
報導把四禪描述成「初禪眼功能漸失,二禪舌鼻消失,三禪耳身消失,四禪僅剩微細意根」。
此說與佛教普遍認知有出入。
四禪的綱要是:
• 初禪:離欲離惡不善法,得「定生喜樂」。常言「無鼻舌二識」,旨在味、香境影響減弱。
• 二禪:內淨喜樂,「定生喜樂」增上,現「淨光」。「無眼耳身識」,是說對色聲觸的攀緣息滅,非功能喪失。
• 三禪:離喜妙樂,成「捨念清淨」,「正念正知」尤明。僅有意識,並現極淨光。
• 四禪:捨受清淨,等持寂靜,仍有極微細之「想與受」,並非「意識全無」。
重點在心之離染、正念正知、捨與清淨的成就,而不在「哪個感官不見了」。把禪定變成五官逐項消失,既不契經論,也易誤導行者追逐異相。
五、無色四定與「非想非非想處」:
高妙而「未究竟」
無色界定更微細:「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」。其中「非想非非想處」是無色第四天 (又稱「有頂天」),「無粗想而尚有細想」,定壽極長,仍屬三界。報導中僅以「頑空」形容,意在提醒「久住定境」的偏失,但若把它等同「什麼都不敢起念」則失之籠統。
正確認識是:此處極寂靜、極微細,非究竟解脫;行者宜以慧破執,不應流連。
六、「坐忘」的義理:
非呆坐,乃通向空性的「非智三摩地」
報導把「未到地定」等同「坐忘」,並斷言「坐忘不好、無功德」。這與師尊法教不合。
師尊在《定中之定》《「有智」及「非智」三摩地》明說:「由身口意清淨,由有智三摩地進入『非智三摩地』;『非智三摩地』與空性相連接,名之為坐忘、止念、止息、虛空。」
坐忘不是放空發呆,而是專一成熟、染緣自寂後,超越能所對待的寂照境。若將「未到地定」誤稱「坐忘」,是名相混亂。
七、「智慧本尊」不是意識的幻造:
借假修真,超越三界
有人認為:「觀想的智慧本尊只是意識造作,到了四禪意識都沒了,何來智慧本尊?」首先,四禪並非無意識;其次,密乘觀想是以識緣真的方便 ——「借假修真」,以相引性、以境攝心,回歸自性之佛。智慧本尊非人我意識的幻造,而是性德的顯現;以意識為橋,終歸性空。否定觀想的正當性,等於斷密乘之命脈。
八、無明的轉化:
不僅「對治」,更在「定慧中熏融」
把「一念無明」與「無始無明」截然分離,主張只有「對治」才能減少,而「坐忘」毫無功德,這種說法過於片面。對治固然重要,然定慧熏修更能「轉識成智」:
1. 有智三摩地中,散亂與昏沉調伏,正念正知成就;
2. 由此而「第八識轉大圓鏡智、第七識轉平等性智、第六識轉妙觀察智、前五識轉成所作智」。
3. 非智三摩地中,能所雙泯,空性現前。
因此,說「坐忘什麼都不做,無始無明千年不減」並不準確。坐忘不是不作為,而是『無可作為』的如實寂照;在此寂照中,煩惱本空、性德自現,對治與融化並行。
九、修與說:入世與出世並重
報導末教導未了脫生死,便不宜一直說佛法。此語出於警惕我慢與空談,立意可敬;但若據此使大眾噤聲,則失之偏狹。佛法有世俗諦與勝義諦:在家出家、見地行持、悲智雙運,各有因緣份量。未證究竟者亦可依經依法、以己所證所解、善巧攝化;真誠不妄、如理如法,正是菩提心的實踐。
十、實修脈絡:
由「有智」而「非智」,由「專一」而「寂照」
以我個人的路徑,師尊之法清楚標示了可踐履的次第:
1. 培養專一:念佛、持咒、誦經、觀想、書寫梵字,乃至日用尋常,處處練心,使「念念無漏」。
2. 證有智三摩地:靈感輕安、明澈現前,正念正知中,妄念雖起,了了分明,當下放下。
3. 入非智三摩地:能所雙泯、念念不住,「坐忘、止念、止息、虛空」自然相應。
4. 以慧導定:不住境,不取相,行住坐臥,悲智同行。
這條路既不否定坐禪,也不排斥持誦;不迷戀境相,也不放棄善巧。關鍵在「見地正、修法實、次第明」。
我願意把以上心得寫下,不是為了與誰爭辯,而是為了護持正見、減少繞路。若一篇文章、一次課程,把禪定「坐忘」貶為無功德的空白、把智慧本尊視為意識假造,許多初學者就可能在關鍵處誤判方向。見地差一毫,實修走千里;此處不辨,將來更難。
所以,我選擇把師尊的法語再三對照,把自己的修行體驗據實陳明。願所有同門,既重視禪定,又不侷限形相;既勤修專一,又能趨向寂照;既行對治,又證空性;既守自利,又能利他。
願我們都在「有智」與「非智」之間,走出一條不偏不倚的中道,直至轉識成智,顯發自心本具的清淨佛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