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卷第三〉
阿難。又汝所明,意法為緣,生於意識。此識為復因意所生,以意為界,因法所生,以法為界。阿難。若因意生,於汝意中,必有所思,發明汝意。若無前法,意無所生。離緣無形,識將何用,又汝識心,與諸思量,兼了別性,為同為異。同意即意,云何所生。異意不同,應無所識。若無所識,云何意生。若有所識,云何識意。唯同與異,二性無成,界云何立。若因法生世間諸法,不離五塵。汝觀色法,及諸聲法,香法味法,及與觸法,相狀分明,以對五根,非意所攝,汝識決定依於法生。今汝諦觀,法法何狀若離色空,動靜通塞,合離生滅,越此諸相,終無所得。生則色空諸法等生。滅則色空諸法等滅。所因既無,因生有識,作何形相。相狀不有,界云何生。是故當知,意法為緣,生意識界,三處都無。則意與法,及意界三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五根綜合起來就是意根
還沒講楞嚴經,好啦,簡單講一下。
阿難尊者啊,你自己也明白,「意法為緣」你用你的意根跟外面的法塵,兩個緣就會產生意識。這個識,不是意所產生的,不能以意為界,也不是法所產生的,以法為界。然後他就講理由,當然,這個意,一定有法塵才會產生意識。意根,其實意根是什麼?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都是意,以前都講過了吧?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綜合起來就是意根。意根是因為外面的法塵,你才會產生意識,外面法塵是什麼呢?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會產生意識出來。
意根與法塵及意界 三處皆無
意識在你身體哪裡呢?你找不出來,是在腦海裡面嗎?在心嗎?在哪裡啊?都不是,沒有辦法講。現在科學都會講說,可能就是腦袋的某一個地方吧,腦裡面某一個地方會產生意識出來。意識你也捉摸不到的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也是沒有自性的;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也是沒有自性的,我都講過了;產生出來的這個所謂的意識,這邊講的意識,其實也是當然是沒有自性的。
不是你身體所產生出來的,也不是你的意念所產生出來,你身體的意念產生出來的,也不是那個法塵,法塵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所產生出來,那你談到最後的意識,根本也是空的。所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都是空的,所有的法塵也都是空的,你的意識本身也是空的,三個都是空的,「三處都無,意與法,及意界三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」講到最後,十八界都是一樣的。
「意識」存在於何處?
其中談的,中間所講的,什麼是意識?什麼是你的意根?什麼是法塵?什麼是產生的意識?就是這樣子,在這邊解釋了半天,就是這個東西,其實都是空的,沒有自性的。釋迦牟尼佛最主要是講,它們都沒有界,就是沒有一個範圍,哪有什麼範圍?你想,意念出來,哪有什麼範圍?沒有什麼範圍。從哪裡發生的?也搞不清楚,因為你眼睛看到,眼睛看到,所以你的意念就產生出來了,意識就產生出來了。眼根,看到的東西跟產生出來的意識;耳朵聽到,然後你聽到這個聲音,然後產生出來一個意識;鼻子嗅到,一產生出來,那就有同、有異,有相同的味道,有不同的味道,通通都在那裡,混在一起。
三個東西本身就是沒有界限,也沒有自性,也不是自然,也不是因緣,釋迦牟尼佛主要是講這樣子。所以這裡面的文字不要去看它,看了頭都腫,因為祂講來講去,又反來反去的,講這個,講那個,講這個身體,是你的意識所發出來的嗎?當然不是啊,沒有看到外面的東西怎麼會發出來,對不對?沒有碰到外面的東西,怎麼會發出來?那是那個東西(法塵)發出來?當然不是啊,你沒有這個身體,那個東西放在那裡,是根本就是沒有什麼東西的。要兩個加起來,然後你才會感覺到,才會產生意識出來。意識在哪裡呢?也不是你能夠說,我意識住在頭,意識住在腳,意識住在手,不會,你也搞不出那個界線出來,它到底有多長?多短?界線在哪裡?根本沒有,所以祂講這三種東西都是無的。
《心經》清楚闡述十八界空
所以稱為十八界,也就是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,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,跟意識,一樣的,統統加起來,全部都是空的。《心經》裡面就講得好清楚了,「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、「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」,意識界就是講這一段,無意識界。應該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這三種東西沒有自性,非因緣性,也非自然性,根本就沒有自性,也沒有這個界,這個就是十八界。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六大也是沒有的,我被楞嚴經弄死,楞嚴經沒有死,我是死了 (笑),頭殼足腫 (台語:頭很腫)。好啦,菩薩保佑吧,大家暴富,暴富!暴富!暴富!







